許成鋼:應對危機 大規模免稅比直接發錢更好

  原標題:[專訪]許成鋼:應對危機,大規模免稅比直接發錢更好

許成鋼:應對危機 大規模免稅比直接發錢更好

  採訪:黃錇堅

  新冠肺炎已在全球掀起滔天巨浪。人們關注各國確診人數的你追我趕,更為24小時接力的股市跌蕩心生忐忑。從歐洲到美國,防疫戰略的要點到底是什麼?美聯儲和各國央行的救市政策,能否支撐多次熔斷的股市?這一次危機會對經濟基本面造成多大沖擊?帶著這些疑問,界面新聞記者3月19日電話採訪了長江商學院教授許成鋼。

  許成鋼比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更關心各國的制度比較,他研究的主題包括鄉鎮企業奇蹟如何發生,蘇聯與東歐轉軌失利的制度原因,也曾對金融危機有過深入研究。2016年他與錢穎一獲得了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頒發的首屆中國經濟學獎,2013年許成鋼獲得孫冶方經濟學獎。

  在此次訪談中,許成鋼認為,控制疫情的關鍵是大規模的病毒檢測,確診後儘早隔離和治療。韓國、德國在這方面做得好,才能控制住疫情。而美國白宮存在很大失誤,應該更早大規模檢測。從傳染病學專家的模型來看,新冠肺炎的蔓延已不可阻擋。在當前這個時點,英國、美國採取的基本措施,就是想辦法把高峰壓下去,即把短期患病人數的增長曲線壓扁,拉長時間。因為當高峰來臨時,會把整個醫療體系搞垮。意大利、伊朗的情況就是如此。

  美聯儲和各國央行的救市措施該如何評價呢?許成鋼解釋說,把這些預防金融危機的措施誤認為是救股市,是相當不完整的理解。防止金融危機,不是單純為了金融市場,主要是為了基本面,因為金融危機會引發大規模的企業和家庭破產。

  在他看來,面對危機,首先應儘快控制傳染病。現在的醫學技術、疫苗、藥物肯定可以解決問題,但是需要時間。當我們全面控制住疫情時,如果沒做好經濟準備,後果就是很多企業、家庭會破產。那就是真正的難以恢復的大災難。所以,現在應該直接把資金送給要破產的企業和家庭,保障他們不破產。“當前的核心問題不是經濟增長,而是保命,保企業的命,保家庭的命,保經濟的命。”

  但許成鋼並不認為直接向民眾發錢是最好的辦法。中國的大部分就業在中小企業,一定要避免大規模中小企業的破產。他再次重複自己提過的建議——立即大規模免除中小企業的稅和費,以及所有和政府相關的地租。全面的免,能免的都免。而且這些措施應該儘快實施,已經存在的所有失業救濟、失業保險制度,應立即全面啟動。如果等到大量企業破產和解僱員工後再實施,經濟就很難恢復了。

  在訪談最後,很少在採訪中使用感情詞彙的許成鋼說,這不是他的一家之言,而是經濟學的基本理念,也是全球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真正碰到大困難時,經濟學還是有點用的。”他的意思是,幫助決策層在危機關頭做出正確方案,是經濟學家最大的使命。

  下面為訪談實錄:

  界面新聞:從您本人的角度,能否評價一下英美、歐盟等國的疫情防控政策?控制疫情蔓延的重點到底是什麼?

  許成鋼:我目前在英國,我更多關注英國、美國、歐盟和中國的情況。英國的情況還好,疫情在控制範圍內。全球對比的話,英國控制的程度和美國大體相似,包括傳染的範圍、確診人數及其占人口的比例,還有死亡率方面,都顯著低於其他國家。全球對比的話,做得最好的大國,應該是德國、韓國和日本。

  有趣的是,德、韓、日是一個類型的資本主義制度,英美是另一個類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小的國家和地區,比如中國的香港和臺灣、新加坡都做得相當好。當然它們有特殊性,相對容易控制一點。

  德國這次做得非常優秀,死亡率特別低,跟意大利又這麼近,很不容易。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數字,德國確診8200,死亡13人。這主要因為德國的病毒檢測非常廣泛。一方面,確診人數多,則基數大,死亡率會變小。另一方面,檢測廣泛,就能把輕症的人送去隔離。其實,很多人是因為確診太晚才會重症和死亡。韓國的優點也是大規模檢測,保證確診得早。英國早先一段也是這麼做的。英國整體死亡率比較低,也是因為前期大規模檢測。但後來發現檢測力量不夠,就放鬆了,放鬆後遭到很多傳染病學專家的批評。

  在美國,顯然特朗普政府犯了錯誤。事實上美國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有能力提前準備好大規模的檢測能力。當然,美國是聯邦制度,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權,很大程度上還可以補救和應對。

  界面新聞:怎麼評價美聯儲的救市政策,美國政府對經濟和股市的關心似乎超過對疫情和健康的投入。這裡面有哪些緣由,或者說是誤讀嗎?

  許成鋼:白宮是總統領導的行政機構,美聯儲與白宮是有區別的。美聯儲是在放鬆貨幣供給,但美聯儲是獨立的,是獨立作出判斷和操作的,白宮原則上不能命令美聯儲做什麼、不做什麼。美聯儲向市場大規模提供流動性,是對金融市場做的獨立判斷和採取的措施。

  而白宮犯了很多錯誤,本可以更早動用行政措施,比如大規模準備檢測手段,大規模在入境口岸檢測,還有重要的藥物和設備的提前準備。

  如果把防疫比作戰爭,在戰爭情況下,司令部依賴參謀部提供方案。疫情下最大的參謀部就是傳染病專家。早在二月中,很多專家已經相當準確的預測到現在的情況。作為司令官,白宮沒有聽取參謀部(傳染病專家)的意見。

  我說的傳染病學專家,包括哈佛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香港大學的預測,都很出名。最近幾天,從疫情防控角度看,英國、美國的一系列措施高度相似。有媒體報告說,看起來英美聯合採取了同一個辦法,其背後大概是依賴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做的模型(相關報告的網址)。當然,美國有很強的傳染病專家,包括CDC的專家,他們做的模型和帝國理工的模型性質上基本一致,所以判斷也是相似的。

  英國、美國採取的基本措施,就是想辦法把高峰壓下去,即把短期患病人數的增長壓下去。從傳染病學專家的模型來看,新冠肺炎傳染病的蔓延是不可阻擋了。現在能做的,就是把蔓延的高峰壓扁,這意味著拖延時間。因為當高峰來時,會把整個醫療體系搞垮。從武漢、湖北早期情況,以及意大利、伊朗的大規模死亡來說,都是因為蔓延的速度過於快,高峰太高,導致整個醫療體系的崩潰。

  戰疫的當務之急是把高峰壓下去,讓患病人數在醫療體系的應對範圍內,醫療體系就可以控制疫情。德國的優秀之處就是控制住了。一是大規模檢測,檢測確診馬上隔離,這使得確診人數能被控制住。二是德國的醫療體系很強大,所以死亡率就很低。只有這樣的措施才會使死亡率極低,與流感相似。但是,那是德國干預成功的結果。處理得好的情況,這個病就是流感,跟德國情況類似。

  界面新聞:您在半個多月前已經提過,中央銀行要向市場提前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當時是出於怎樣的理由?如何評價美聯儲最近幾天的救市措施?

  許成鋼:我所有討論的基點,是避免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是我過去曾經認真研究過的一個內容,因此我對相關問題是比較敏感的。

  當疫情衝擊來臨,在2月下旬,我們已經能看出它對基本面的重大沖擊,會在金融市場引起嚴重後果,即流動性萎縮。而流動性萎縮會自動觸發金融危機。所以,中央銀行必須要提前做準備。我相信,中央銀行的專家、所有有經驗的人,只要見到流動性大規模萎縮的趨勢,一定會想辦法向市場補充流動性,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把這些預防金融危機的措施誤認為是救股市,是相當不完整的理解,甚至有錯誤。

  現在已經發生了流動性大規模萎縮。這裡的流動性,就是說流動資產,現金或者政府債券,立刻可以買賣的東西。流動性沒了,就是說在市場劇烈跌落時,所有明白人會抓住流動性不放,因為流動性是生命線。如果所有人都抓住流動性不放,這些流動性自動就變成不流動了。人們抓住現金和債券不放手,流動性就沒了。當市場嚴重缺失流動性,使得很多企業、家庭(例如在抵押資產價值下跌時,銀行可以要求家庭提前還房屋的抵押貸款,否則有權把作為抵押的房地產收回拍賣)不能還債,就會破產。

  我們為什麼關心金融危機,最大關心的是它對基本面的影響,我們關心的是企業的大量破產。金融企業、非金融企業、家庭的破產,會對基本面造成的重大沖擊。防止金融危機,不是單純為了金融市場,主要是為了基本面。金融危機的來臨會引發大規模的企業和家庭的破產。

  現在疫情導致金融危機的趨勢已經非常清楚,無論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中央銀行,都在出手釋放大規模的流動性,避免最壞情況出現。同時,直接由中央銀行出手,營救要破產的企業,可以買企業的債券。企業需要錢,通過買企業債券的方式,直接給企業流動性。在股票、債券市場上釋放資金,無論怎麼放鬆,可能都沒用。瀕臨破產的企業,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救。只要企業在市場上賣債券,中央銀行就買。用這個辦法來避免企業的大規模破產。

  這次的金融危機,來源不是金融系統、經濟系統出的問題,而是經濟之外的衝擊。面對疫情帶來的危機,最重要的有兩點。首先是儘快控制傳染病。這個困難肯定將能克服,現在的醫學技術、疫苗、藥物肯定可以解決問題,但是需要時間。那麼,一年、一年半後,當我們全面控制住疫情時,經濟怎麼恢復?現在必須準備。如果沒做好準備,後果就是很多企業、家庭會破產。疫情過去了,但企業破產了,家庭也散夥了,那就是真正的難以恢復的大災難。所以,第二個要做的準備就是直接把資金送給要破產的企業和家庭,保障企業、家庭不破產。只要疫情控制住,經濟會復甦的。要保證經濟能恢復,一定要做事。就是保護企業不要破產、家庭不要破產。把資源直接送過去。這裡核心的問題不是經濟增長本身,而是保命,保企業的命,保家庭的命,保經濟的命。

  為什麼在正常情況下不可以這麼做?因為,在正常運行下,企業破產,企業解僱僱員,都是市場機制的一個核心成分。這個核心成分不能破壞,不然市場無法正常運作。但現在不是市場競爭的問題,不是某些企業做得不好,而是外來衝擊。當我們討論政府和企業的關係時,在這個背景下,政府的作用就是必須出手,大規模救助企業,避免金融危機,救援市場、企業和家庭。

  界面新聞:中國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應對這次危機呢?

  許成鋼:中國面對的衝擊與其他國家一樣非常嚴重,甚至更嚴重,因為疫情發源自中國,至今很大破壞是在中國發生的。中國政府、央行應該學習成熟發達國家的政府和央行的做法。中國有自己的特殊情況,但原則上是可以學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第一,必須盡最大努力避免金融危機,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第二,單純避免金融危機還不夠,因為中國有巨大量的企業和金融市場無直接關係。政府必須出手,直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避免企業大規模破產。

  中國的基本情況是,大部分就業在中小企業。所以一定要避免大規模中小企業的破產。它們的生存非常困難,怎樣幫它?我願意再重複一遍過去說過的建議,最容易做的事,不需要專門設計方案的,就是立即大規模免除中小企業的稅和費,以及所有和政府相關的地租。全面的免,能免的都免。原則上,這個時候,政府應該大規模送錢營救中小企業,和失業半失業的僱員,但問題是該怎麼送錢營救他們?其實,設計送錢的方案相當困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截了當把稅免了。政府自己的開銷應該另想辦法。

  此外,個人所得稅方面,可以全面抬高繳稅門檻。即,所有收入達不到新門檻的人,都不交稅,讓巨大量的中低收入者免稅,讓大量的人免稅。這是最容易的、政府送錢給急需救助的人群的辦法。

  現在,不論美國、歐盟還是英國,都在啟動政府直接給大家發錢,香港已經在他們之前實施。但我不認為直接發錢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這種發錢的辦法,不分窮人、富人。而用免稅的辦法,可以清楚的直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現在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即企業、家庭需要的是生存,你要幫他,就把負擔全部取消。

  雪中送炭是中國政府現在必須做的事,而且應該做得更快。已經存在的所有的失業救濟、失業保險制度,應該立即全面啟動。哪怕很多中小企業的僱員還沒正式失業,就應該全面啟動,按失業情況處理。以此避免企業破產。因為等到大量企業破產和解僱後,經濟就很難恢復了。

  這些原則和做法是美國、歐盟各國和英國都在做的,而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這是我們當年做學生時就學到的,經濟學的基本理念。真正碰到大困難時,經濟學還是有點用的。

 界面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