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另一个称呼是殷,唐朝灭亡之后,一个割据小国用过这个国号

王延羲是939年朱文进、连重遇兵变的最大受益者,成为闽国新的统治者。王延羲虽然不是那场兵变的直接策划者,但是他也确实久怀异志。《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件事,王延曦在王继鹏还在位的时候,有一次参加皇帝办的宫廷宴会,“会新罗献宝剑”,康宗王继鹏举起宝剑问宰相王倓:“此何所施?”王倓回复道:“斩为臣不忠者”。当时的王延曦已经有谋反之心,故而“凛然变色”。

在王继鹏那种严苛猜忌迫害之下,很多并无夺位之心的宗室都惨遭杀害,王延曦这种本就想造反的皇叔只能“阳为狂愚避祸”,装疯卖傻保住了性命。拱宸军使朱文进和控鹤军使连重遇发动兵变,表面上看因为一起偶发矛盾导致,更为深刻的原因是闽国内部军人集团之间的矛盾。朱文进和连重遇有实力发动兵变,但是又必须捧出一个王氏子孙作为招牌,王延曦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商朝另一个称呼是殷,唐朝灭亡之后,一个割据小国用过这个国号

控鹤军

王延曦即闽国王位之后,依然也是“骄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寻旧怨”。与王继鹏一样,王延曦最防范的还是王氏宗室,担心这些人炮制自己的成功。王延曦最忌惮的是自己的弟弟、建州刺史王延政,据《资治通鉴》记载,王延政多次致书王延曦,对这位兄长的很多乖张行为进行规劝,不想引起反感,王延曦“复书骂之”。

为了防范王延政,永隆二年(940年)正月,王延曦派出自己的亲信业翘出为建州监军,教练使杜汉崇监福州与建州之间的南镇军。这两人争相搜集王延政的黑材料,进一步加剧了兄弟二人的仇恨敌对。据《资治通鉴》记载:

一日,翘与延政议事不叶,翘诃之曰:“公反邪!”延政怒,欲斩翘;翘奔南镇,延政发兵就攻之,败其戍兵。翘、汉崇奔福州,西鄙戍兵皆溃。

商朝另一个称呼是殷,唐朝灭亡之后,一个割据小国用过这个国号

闽国前期

坐镇福州的王延曦显然对于来自西面建州的军事威胁防御不足,还是不会吸取当年王延翰失败的教训。眼看防御不足,王延曦干脆冒险出兵越境作战,是年“二月,曦遣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将兵四万击延政。师逵军于建州城西,行真军于城南,皆阻水置营,焚城外庐舍。”

建州的王延政不会坐以待毙,毕竟占据了地理优势,麾下武力又不弱。王延政在据城死守的同时,又派人向吴越求救,竟然将来犯的福州兵击败了,“三月,戊辰,师逵分兵三千,遣都军使蔡弘裔将之出战,延政遣其将林汉彻等败之于茶山,斩首千馀级。``````丁丑,王延政募敢死士千馀人,夜涉水,潜入潘师逵垒,因风纵火,城上鼓噪以应之,战棹都头建安陈诲杀师逵,其众皆溃。戊寅,引兵欲攻吴行真寨,建人未涉水,行真及将士弃营走,死者万人。延政乘胜取永平、顺昌二城。”

商朝另一个称呼是殷,唐朝灭亡之后,一个割据小国用过这个国号

殷国政权发行的货币

经过三场大战,王延曦派来的福州军队竟然完败于王延政,“自是建州之兵始盛”。然而,王延政请来的吴越军队却成了麻烦。吴越内部对于是否出手援助王延政是存在分歧的,经过内部一番争论,最终在这一年二月,吴越王钱元瓘才派“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诠、内都监使薛万忠将兵四万救之”。

然而,战事结束之后,吴越军队却不想离开了。很显然,钱氏出兵的意图可能就是以建州为跳板,进一步夺取福州。当王延政要求吴越军离开时,吴越军队却拒绝撤军,“营于城之西北”。最后,王延政与吴越军又发生了冲突,加上连日阴雨,吴越军的粮秣已尽,最后只好被迫离境。

兄弟内战没有结果,双方暂时休战了,王延政在建州的独立地位得到承认。永隆三年(941年)正月,王延政加固了建州城池,并向福州朝廷请置威武军,求任节度使。但是,福州原本就是威武军,王延曦便以建州为镇安军,任命王延政为节度使,封为富沙王。王延政却把镇安军改称为镇武军。

商朝另一个称呼是殷,唐朝灭亡之后,一个割据小国用过这个国号

五十十国中的闽和殷

但这和平也只是暂时的,不久之后王延曦“闻王延政以书招泉州刺史王继业”,因为担心二人结盟,又派人将王继业召回福州,“赐死于郊外,杀其子于泉州”。不久,又将深得士卒之心的王继严赐死。王延曦的滥杀引起了宗室内部的恐慌,宗族勋旧人人自危。

建州的王延政以王延曦残杀族人为由,再次起兵进攻福州。永隆四年(942年)六月,王延政围攻汀州,历四十二场恶战,竟未能攻下汀州,便退军返回。兄弟互伐数载而未有胜败,只是八闽大地生灵涂炭,百姓无辜成为炮灰。

永隆五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干脆“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大赦,改元天德。以将乐县为镛州,延平镇为镡州”,闽地同时出现两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殷”作为国号,除了三代中的“殷商”,王延政的建州政权“殷”算是唯一一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