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開發區援疆支教團“跨越時空”搭建萬里育人橋樑

中國經濟導報 記者沈貞海 通訊員吳璇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新老師,我來自浙江金華開發區……”

坐在電腦這一端的是南苑中學教師柳玉蓮,同時她也是浙江省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中的一員,而電腦另一端坐著的是離柳老師萬里之遠的新疆溫宿四中七年級五六兩個班的孩子們,他們正在通過網絡進行線上學習交流。

眼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雖然不能如期進疆,但金華援疆團教師積極與受援當地學校取得聯繫,瞭解學校及孩子的情況、熟悉新教材、提早備課,為進疆順利開展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柳玉蓮:作業評語“私人訂製”

早上七點半起床,到班級微信群佈置當天作業,柳玉蓮開始了一天的英語學科支教工作。一週輪到三次早讀,每次持續40分鐘,為了讓孩子們提高早讀效率,柳玉蓮往往提前20分鐘就開始在QQ學習平臺里布置早讀的內容和要求。

金华开发区援疆支教团“跨越时空”搭建万里育人桥梁

英語課的上課時間是12點至12點40分,每次在等學生進入直播間之前,柳玉蓮都會播放一些精心挑選的小視頻,吸引孩子對英語的興趣。上完課,寫完作業上交,孩子們總是滿懷期待的等著柳玉蓮的消息。

一張批改圖,一段幾十秒的語音,這是她給孩子們的“私人訂製”。“這幾個詞的發音注意一下:shower、exercise、walk,看得出作業寫得很認真,比昨天有進步,繼續加油!”在收到柳玉蓮的“私人訂製”後,學生薩伊普加瑪麗很高興:“柳老師的聲音很有穿透力,我的發音也越來標準,想快點見到她。”

金华开发区援疆支教团“跨越时空”搭建万里育人桥梁

新疆與浙江有兩個小時的時差,通常晚上十一點多還有孩子傳作業過來。無論多晚,柳玉蓮都會等著,批改完後第一時間發還給孩子們。上網課、批改分析作業、反饋學習情況,作為開發區援疆支教團領隊,柳玉蓮線上與線下兩不誤。

“雖然已經通過視頻和孩子們見過面,但還是想早點過去。”柳玉蓮說,想通過援疆支教為溫宿的孩子們帶去學習上的指導。

姜巧英:做了五年的中考卷

“各位老師好,我是即將加入溫宿五中語文團隊的姜巧英,來自金華市第十五中學。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作文批改的方法……”一週前,姜巧英通過視頻,和溫宿五中的語文教師們交流討論了教學心得,這是她加入所在教研組“教學論壇”後的首次分享。

金华开发区援疆支教团“跨越时空”搭建万里育人桥梁

一場論壇,最短一個小時,雙方教師有對教學方法的完善,對作業批改方法的研究,對有效佈置家庭作業的思考。“論壇結束,課堂教學完善了,學生情況瞭解了,我們與溫宿五中教師的心也更近了。”姜巧英說。

我能為溫宿的孩子們做些什麼?我能給他們教授什麼?孩子們是否能聽懂我的教學?從接到援疆支教任務起,姜巧英便開始思考這幾個問題。“初中要進行升學考試,瞭解試卷內容也就更明白教學思路。”說幹就幹,姜巧英向當地老師要來了近五年的中考語文試卷,除了前面的內容,就連作文部分也試著寫,準備進疆後再請教溫宿老師。

金华开发区援疆支教团“跨越时空”搭建万里育人桥梁

除了做中考卷,姜巧英乾脆向教研組長要了期末試卷來做,方便了解平時的教學評價。之前有過支教經歷的姜巧英對此次援疆充滿期待。“想和溫宿的孩子早點見面,心裡對援疆一直很嚮往,也想借此機會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對以後的教育有些新啟發。”

葛寶芳:提早製作了二十個課件

在金華市第十五中學教師葛寶芳的筆記本電腦上,保存著七年級下冊法治科目十節課的二十個課件,這是她宅在家花了三週時間的成果。“雖然沒有給新疆的孩子上過課,想著早一點備好課,到時候就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這樣更有效果。”

金华开发区援疆支教团“跨越时空”搭建万里育人桥梁

看教材、找素材、製作PPT,完成一個課件需要耗費葛寶芳整整一天的時間。作為一名擁有15年班主任經歷的教師,為發揮“傳幫帶”作用,葛寶芳與溫宿五中三位年輕教師組成師徒結對。一邊聽溫宿老師上網課,一邊相互學習、交流。

雖然完成了二十個課件的製作,可關於第一課的課件,葛寶芳遲遲沒有做好。“想溫宿的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也希望一開始就被他們喜歡,所以一直在想怎麼做。”葛寶芳告訴記者,之前有聽說其他教師援疆支教的故事,很想自己去體驗,也希望自己能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教育氛圍。

陳紅霞:想給孩子們準備一份禮物

“你好!本週的教研活動主題是看圖寫話,學校安排我做一個經驗分享。請問具體時間安排是什麼時候?我要好好準備一下……”賓虹小學語文教師陳紅霞以鍵盤敲擊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金华开发区援疆支教团“跨越时空”搭建万里育人桥梁

與其他三位教師不同,陳紅霞是開發區援疆支教團裡唯一還沒脫產的老師。一邊是自己班級的上網課、批改作業,一邊是參加溫宿五中小學部二年級語文的研討會,陳紅霞就這樣跨越萬里“雙肩挑”。每週一三四上午上網課,下午批改自己班級的作業,晚上去APP裡查看溫宿孩子的作業情況,忙碌到11點多才匆匆睡下,陳紅霞用“充實”二字來形容自己的居家時光。

“水中可居,曰州,後來常用於行政區劃。”在語文教材上,陳紅霞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備註。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備課,是她給自己定下的任務。“現在已經備了三個單元,備課時間越充沛,我心裡越有底。”

金华开发区援疆支教团“跨越时空”搭建万里育人桥梁

對於這位還沒見過面的老師,溫宿孩子們很是期待。“陳老師,我想快點見到您,我會以優秀的成績來歡迎您。”二(1)班的傅子芮在信中寫道。看到溫宿孩子們發來的內容,陳紅霞有了一個念頭:我要給孩子們準備一份禮物。“想給孩子準備一個書籤,親手寫上話。”陳紅霞說,自己心裡一直有“詩和遠方”,希望通過這次支教,給溫宿的孩子帶去一份賓虹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