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媽感到有消化不良胃脹的感覺,查出胃癌到最後離世40天都沒到,有什麼症狀可以提早發現?

一個愛貓的小朋友


胃癌是發生在胃部的惡性腫瘤,並且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是比較高的。實際上不僅僅是胃癌,很多癌症都像胃癌一樣,開始沒什麼大的感覺,最多有一些輕微的症狀,等到去檢查已經是癌症晚期了。

癌症除了本身發展迅速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缺乏特徵性的表現,所以一旦引起注意的時候,就已經是晚期了,要知道現在的醫療水平對於癌症的治療,無論是手術也好,放療化療也好,主要還是針對癌症的早期,晚期腫瘤本身體積已經很大,並且大多已經發生擴散,所以很多的醫療手段基本無效,所以也就出現了題主所說到的這種,從檢查發現到去世時間比較短,令人痛心。

繼續說胃癌,胃癌早期真的一點症狀都沒有麼?

胃癌的早期症狀很輕,而且沒有特徵性的表現,所以常常被忽略了,局部胃粘膜的病變會出現胃部稍不適,部分患者只是認為是一般的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所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而所謂的特徵性症狀,就是可以代表某個疾病的症狀,例如出肺部出現痰中帶血就是高度提示肺部腫瘤的發生,而像單純咳嗽這些症狀,很多肺部疾病都會出現,就不具備特徵性,如出現咳嗽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肺癌刺激等等。

同樣,胃癌會出現腹部的隱痛、偶爾脹滿、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這些表現,但是都不具備特徵性,所以會被忽略。所以說,如果長期的出現胃部局部的隱痛,或者是長時間的飽脹感,難以緩解的情況下,一定要到醫院消化內科去就診檢查看一下,特別是有胃部或消化道腫瘤病史、家族史的人群,最好是定期進行消化道的檢查來除外腫瘤的發生。


張浩醫生


查出胃癌至離世不到40天,這在我們醫生看來,其實並不出奇。

2018年7月,我就接到了類似的一個病人,66歲男性,因上腹部脹痛,食慾不振來住院檢查,最後發現是胃竇部印戒細胞癌。

印戒細胞癌,對化療、放療都不敏感,除了手術沒有任何好的辦法。

這個老人,術前檢查就考慮有淋巴結轉移,人很消瘦,明顯是惡病質引起的長期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病情拖得久了,身體底子薄。

當時做了腹腔鏡探查手術,術中探查,不僅是胃周圍淋巴結腫大,甚至大網膜、小腸、腹壁都種滿了癌組織(如下圖),看到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繼續手術了,沒有任何意義!手術做得再好,預期壽命也不會延長一星半點!

術中叫家屬進手術室看了腹腔內的情況後,說明沒有手術意義,於是便結束了手術。

其實這個不算啥手術,就是打幾個孔進入腹腔看了一眼就手工……

患者麻醉清醒後得知手術不能做,心情更加鬱結,最後簽字出院。出院後一週,護士打電話做回訪時,家屬已告知病人離世……唉,不勝惋惜。

其實病人在半年多以前便一直有反覆上腹部脹痛病史,以為是普通胃病,去藥店和診所抓藥吃,症狀也能得到緩解,於是便不重視。最後釀成大禍。

其實很多時候,胃癌的症狀是很難提前發現的。癌症是本身正常細胞突變而來,不像其他細菌等外邪入侵而有明顯症狀。因為癌細胞也屬於身體的一部分,身體並不排斥。

當出現明顯症狀時,多半是有明顯的潰瘍、出血、壓迫神經和血管、癌細胞轉移等。

曾醫生更提倡,40歲以上,有反覆上腹部脹痛的患者,無論如何要做個胃鏡看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能早半年發現和及時手術治療,意義就不同了。

至於那些中晚期胃癌患者,如果能做了手術,術後還需要邁過恢復大關,萬一術後出現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切口癒合不良、術後胃癱、術後食慾不振等,病人在恢復過程中折掉性命,也是有可能的。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早期胃癌有什麼症狀可以提早發現?

早期胃癌的症狀往往並不是很典型,很多病人是沒有症狀的,僅有部分患者有輕度消化不良的症狀,如上腹隱痛不適、輕微飽脹、疼痛、噁心、噯氣等。但是這些症狀不是胃癌特有的症狀,如患有慢性胃炎、潰瘍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甚至正常人偶爾也會出現。

臨床發現,約2/3的胃癌患者,早期可出現上腹部疼痛,約1/3的患者早期僅出現胃部悶脹、上腹不適、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燒心、噁心、嘔吐、噯氣或黑大便等症狀。還有一部分患者不會表現出消化系統症狀,而是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和疲倦無力。

如果出現上腹痛,也就是常說的心口窩疼,消化不良,就是吃完飯以後胃老不舒服、腹脹,或者吃完東西以後,感覺食物在胃裡邊存的時間比較長,下不去。或者出現噯氣,就是打嗝,老是打出的嗝不好聞,有異味。或是吃飽飯後感覺有飽脹感並伴有輕度噁心。或是吃飯時感覺進食不順,逐步發展為吞嚥困難和食物反流。或是有輕度胃部疼痛、膨脹沉重感,有時心窩部隱隱作痛,以胃炎或潰瘍治療後,症狀可能暫時緩解,短期內又復發,反覆發作不易治癒。還有患者出現黑便,因為大便發黑而就診。還有些患者沒有胃腸道的症狀,而是表現為體重減輕,貧血,氣色不佳等症狀。

這些都有可能是胃癌的表現,因為不典型,不能僅從一個症狀表現,就感覺得了胃癌,一定要與胃炎或胃潰瘍相鑑別。

所以,如果出現上腹不適症狀,又伴有其他高風險因素,或在治療後反覆發作的人,必須提高警惕,做進一步的檢查,做到早發現,及早治療。

胃癌治癒率的高低跟胃癌的分期早晚相關,早期胃癌的治癒率是很高的。在日本,早期胃癌的發現率在80%以上,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是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可以治癒。而在中國,因為胃鏡檢查的不普及,早期胃癌的發現率小於20%,大約有80%的患者發現後已是中晚期胃癌,因此相對日本我國的胃癌的治癒率比較低,越早發現的胃癌治癒率越高。


小曉醫生


查出胃癌以後不到40天就離世了,這一點都不出奇,因為胃癌出現症狀時去就診,大多數病人已經到了中晚期,當然也有30%的病人早期可以出現症狀,如果及時的就醫,可以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有什麼症狀可以提前發現胃癌?

1、食慾下降或消化不良。一個正常人一般不會出現食慾下降,當出現時食慾下降時,大多數是因為患病了,食慾下降或消化不良是胃癌早期比較常見的症狀之一。很多胃癌早期的病友會因為食慾下降或消化不良,引起腹部不適感,而限制自己的進食。

2、上腹部不適感。胃癌引起的上腹部不適可以有多種症狀,包括有隱痛、腹脹、泛酸、噯氣、發熱、悶痛等各種不適,上腹部不適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症狀,很多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反流等疾病都可出現上腹部不適,故此應該注意與胃癌相鑑別。



3、噁心、嘔吐。因為胃癌是長在胃部裡面的異常腫物,噁心和嘔吐可以在早期胃癌即可見到。

4、消瘦明顯或貧血。胃癌是一個消耗性的疾病,癌症細胞大量生長,需要大部分能量,另外因為癌症病人大都有食慾下降、消化道出血,攝取能量減少,故此短時間之內可以出現體重明顯下降或嚴重貧血。


5、解黑色的大便。解黑色的大便常見於消化道出血,而上消化道居多。胃癌是上消化道的惡性腫瘤,侵犯血管或局部壞死,與食物反覆摩擦,容易出現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經腸道的吸收與消化,排出來便是黑色的大便,這個就跟我們平時吃了動物血製品以後會出現黑色大便原理一樣。

根據胃癌早期的症狀來判斷是否得了胃癌,侷限性非常大,因為只有極少部分的胃癌早期會出現症狀。李醫生建議,對於胃癌的高危人群,應該定期的複查胃鏡,預防癌症的發生很關鍵。


李醫生告訴你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胃癌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發病率高的惡性腫瘤,我國的胃癌發病率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肺癌,每年有超過40萬的胃癌新發患者,有近30萬人死於胃癌。在我國,大部分胃癌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所以,我國胃癌的5年生存率並不高,只有30%左右,而日本和韓國,他們的胃癌發病率也很高,甚至比中國還高。然而,日本和韓國的胃癌發現的早,他們的治癒率高,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70%至80%。

那麼,怎麼樣才能早期發現胃癌呢?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絕大部分早期胃癌沒有任何症狀,再說一遍,絕大部分早期胃癌沒有任何的臨床症狀和體徵,是靜悄悄的。

即使有症狀,也是非特異性的症狀,胃癌,胃炎,胃潰瘍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例如腹脹,腹痛,反酸,噁心,噯氣,食慾減退,體重下降,消瘦等症狀。從症狀上面,無法區分是胃癌,還是胃的良性疾病。

定期體檢,才是最重要的

胃鏡是發現胃癌的最重要,最準確的手段,也是能夠最早發現胃癌的檢查手段。很多人認為胃癌檢查很痛苦,很難受,對胃有損傷,從而不願意去做胃鏡。其實,胃鏡檢查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恐怖,胃鏡檢查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難受,如果無法耐受胃鏡,可以選擇無痛胃鏡。

麻醉醫生會給你用藥,你會睡過去,沒有任何知覺,睡一覺之後,胃鏡就做完了,真正的無痛。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我們普通大眾,都應該從40歲開始,接受胃鏡的檢查。

希望大家記住,想要早期發現胃癌,一定要定期體檢,一定要做胃鏡檢查,其他的檢查都不靠譜。


普外科曾醫生


胃癌,是一種病發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我國最為嚴重的腫瘤之一。根據調查顯示,在2015年,我國就已經有約49.8萬人死於胃癌。

胃癌具有隱蔽性,一旦身體出現這3個症狀,應趁早檢查!

一、長期黑便

食物在經過消化吸收後,排出體外,是可以通過便便的顏色來判斷病情的。一般來講,長期出現黑便,往往提示腫瘤已經發生,胃癌也是如此。

胃癌,會導致消化道或者小腸出血,由於紅細胞被破壞,血紅蛋白在腸道內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就會使患者糞便呈現黑色。

二、胃部灼熱

胃癌導致身體最早出現的腹部症狀,包括胃灼熱和消化不良。胃灼熱,是因為胃酸迴流到食道,引起灼燒,就是常說的“燒心”症狀。而一旦胃裡長有腫瘤,會導致胃內食物分解不當,引發打嗝和消化不良等其他症狀。

三、腹部脹痛

腹部出現脹痛,是很多胃病患者共有的特徵。一般表現為,初期上腹不適,有膨脹、沉重感,偶爾心窩隱隱作痛。這種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潰瘍病,相應治療後可暫時緩解,很容易被忽視。

想要養好胃,平時多做3件事,養胃防癌!

一、茶水養胃

胃喜溫,平時多喝些暖胃水,有助於減緩胃痛,加點養胃殺菌的小植物製成養胃水,功效更佳。

生長在新疆柯坪的帢馬谷是自然界中少見的一種富含有機活性鹼的植物,《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帢馬谷,無毒、性溫歸胃經、歸肝經、通三焦、益中氣、利五臟、解邪毒。長吃可以緩解胃炎,胃潰瘍等疾病。除此之外,其中含有的皂苷,以及生物類黃酮對於防癌有很好的效果。

由於帢馬谷產地遙遠不宜保存,一般將帢馬谷搭配猴頭菇、山藥、小米、黑芝麻、南瓜子、芡實等多種食材洗淨,放入鍋中炒熟,然後放入破壁機中研磨成帢馬谷早餐粉,密封貯藏,每次取適量,用熱水衝調食用,營養均衡易吸收,可代餐食用。

二、適當運動

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在缺乏鍛鍊的情況下,會導致胃動力不足,食慾減退的情況,從而引發胃炎症和腫瘤,所以不鍛鍊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日常想要保持胃腸道的健康,可以選擇一些有氧運動,如散步就是養胃的好方式:每晚飯後,先靜坐半小時,然後再出門散步30分鐘,這樣可以促進腸胃消化,還能夠提升免疫力,促進胃部消化!

三、避免熬夜

睡眠不足,會削減胃的屏障自保能力,大大增加患胃潰瘍的機會。而充足的睡眠,對胃不好的人,則是修復胃的一劑天然的良藥。這樣人在熟睡中,可以加速胃黏膜的修復,有助於減少胃部炎症。因此,平時一定要規律睡眠,減少熬夜晚睡的機會。


王雨婷的健康課


從發現胃癌到離世僅僅40天無論哪個家屬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而在臨床上卻一直有這樣的病例出現。胃癌早期悄無聲息,一點症狀都沒有,有症狀也僅僅是腹脹不適,以為是單純性胃炎,而沒有進一步處理,最後拖成了晚期才去就診。

前段時間,跟一個同事聊天,他說過年的時候過去還跟他堂弟喝酒聊天,一個30歲的小夥子,精神狀態很好。一個月後,卻被告知胃癌晚期,叫同事趕緊回來見見他最後一面。同事怎麼也無法把一個月前一起喝酒堂哥和躺在病床上乾瘦如柴的他聯繫在一起。而他叔叔在這一個月之內,白了頭。這也是身邊的朋友親身經歷的事情,像這樣短期發現癌症離開的還有很多很多。


癌症可怕之處在於其悄無聲息的生長,讓人毫無察覺。即便是出現了症狀的胃癌,也是沒有特異性的,也僅僅是胃痛、上腹部不適、腹脹等等,讓人誤以為是單純的消化不良和胃炎,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最後再去檢查時,已經是晚期胃癌。胃癌很容易全腹腔轉移,整個腹部都可能是密密麻麻的轉移的病變。

沒有特別的症狀可以識別早期的胃癌,因為有可能沒有表現出來症狀。只有通過體檢做胃鏡篩查早期胃癌。另外,平時生活中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規律,少熬夜,少吃垃圾食品,多吃青菜水果多運動。



小影大夫


先對提問者舅媽的不幸表示哀悼,這個胃癌是晚期了所以病情進展特別快。



有哪些症狀可以提早發現胃癌呢?

  1. 上腹不適 如輕度胃部疼痛、膨脹沉重感,有時心窩部隱隱作痛,起初常被診斷為胃炎或潰瘍病並加以治療,症狀可能暫時緩解。如病變發生在胃竇部,可發生十二指腸功能改變,出現節律性疼痛,類似潰瘍病的症狀,也易被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而延誤治療。但這些症狀都會在一段時間後復發。
  2. 消化不良症狀 食慾減退、厭食納差、噁心嘔吐、食後胃脹、噯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狀,也是一組常見而又缺乏特異性的胃癌早期信號。食慾減退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狀,且不伴胃部疼痛的症狀,若與胃痛症狀同時出現並可以排除肝炎時,尤應引|起重視。有些病人因在進食後出現腹脹、噯氣而自動限制日常飲食,致使體重下降而消瘦、乏力。胃癌的早期症狀也可出現食後飽脹感並伴有輕度噁心。
  3. 消化道出血 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均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常為黑便。同時,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精神不振也是一組常見而又缺乏特異性的胃癌信號,而且呈進行性加重。

總結:有以上症狀者可以定期胃鏡檢查,半年一次。如果發現癌變則可以及時治療。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覺得寫得不錯的話,記得點個贊哦!如果還想了解其他健康知識,關注我,私信為你解答!


醫療工作者張


我告訴你們,你們都不喜歡聽真話,認為我在胡說八道,但是事實確實存在,癌症,腫瘤,都不能提前預防,別不信,養生的那傢伙,前幾天跑來問事兒,還打算保守治療,又不想讓別人知道,也就是經常去他那裡養生的人知道他得了癌症,他這種心裡,我瞭解,害怕收入一下子斷了唄!

這叫啥懂不“吃嘴不露頭兒”

名譽在生命面前一文不值,結果他白天給人講養生,怎麼對身體好,到了夜裡就成我們這兒常客了。

老師父也是個有意思的人,前晚上對他說“今晚,你別回去了,明兒早上再回去,要不然你現在就走,明兒不用你來了;”

他猶猶豫豫的還是走了。結果第二天早上,老師父一直抬頭看著東門樓子那塊兒,抽了一袋旱菸,對我說“去,把……躺過的那張木床抬出去扔到後山處理了……”

我問“為啥?那人真不來了嗎?”

老師父說了一句“都死了,還來幹嘛!”


紫澤錦言


早期胃癌症狀多不典型,其常見症狀為中上腹不適、飽脹或隱痛,伴食慾減退、厭食肉類等,但常被誤為消化不良。


中晚期胃癌幾乎都有症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疼痛或不適感,疼痛為中至重度,缺乏規律性或在飯後發生,持續時間長。但位於幽門區的潰瘍型胃癌疼痛規律可與潰瘍病相同或相似,位於胃底的胃癌可無症狀或只有輕度症狀,位於賁門的胃癌可有吞嚥困難。

位於幽門附近的隆起型胃癌可因幽門梗阻而引起嘔吐,癌腫潰爛可致嘔血或黑便,有的病者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症狀而就醫。病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慾不振、貧血消瘦、疲乏無力甚至惡病質。檢査上腹部可有深壓痛,病程長而腫瘤大時可在上腹部觸到腫塊。晚期病人可有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質地堅硬,個別病人在晚期還可出現腹水。


胃癌發生之初都要經過微小胃癌期,早期胃癌以不同速度發展為進展期胃癌,短則2~4年,長則4~5年以上。由於不同期的胃癌手術後五年生存率相差懸殊,故力爭早期發現癌十分重要。如果胃癌晚期才開始接受治療,則治療效果非常差,如題主所說的從查出胃癌到離世不到40天,這樣現象隨不常見,但足以看出人們對胃癌的警惕性還是不夠。


早期發現胃癌有賴於病人和醫師雙方提高警惕,以下幾點有助於早期發現問題:


  1. 出現原因不明的上腹部不適或隱痛,食慾減退,特別是中年以上,既往無胃病史者。
  2. 已知原有胃息肉、胃潰瘍或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和異型增生的患者,胃病症狀經內科治療無好轉者。
  3. 中年以上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乏力、食慾不振,或有原因不明的嘔吐、黑糞或大便隱血持續陽性者。
  4. 多年前有胃切除史,近期出現胃病症狀者。

如有以上情況,要及時去有條件的醫院或消化專科就醫,考慮胃鏡檢查,按胃鏡檢查規範要求摘取活組織,做病理學及細菌檢查,及時明確診斷,早期治療。



為了發現更多的早期胃癌,凡有不明原因的上腹疼痛不適的患者特別是在40歲以後才出現症狀者,應及早就診,進行全面體格檢查、大便潛血試驗、胃鏡檢查和檢測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鏡直視下,可看到微細的病變,採取活組織做病理學檢查,必要時還可藉助染料或熒光性指示物質以判明癌灶的數量和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