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經脈醫學師承中級班—直念

學習分享||太素經脈醫學師承中級班—直念

來自太素經脈醫學師承中級班直唸的學習分享

學習分享||太素經脈醫學師承中級班—直念

開場白

師父好,各位師兄師姐大家晚上好!

我是直念王武,遵照師父和兩位師姐安排,今晚由我來分享一下太素學習的感想,被安排第一個做分享還是有點小壓力,不到之處還望大家不吝指正,首先說說我的道號吧,“直念”,讀起來和“執念”的一樣,之所以起這個道號是個人比較喜歡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個在我的學習經歷中確實是深有感觸,起初僅僅是一個念頭,但是隻要動了,之後就會有意無意地去向它靠近;另一個就是“念”字拆開來看就是“今心”,即通常說的“活在當下”,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志閒”,我們只有把心安住在當下才能體會到生活和生命的美妙之處!下面就用一首我改寫的算是打油詩來概括一下自己的學醫經歷:

七年醫路上下索,一入太素方近道;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漫漫醫路

結緣中醫始於大二《毛概》(說來慚愧這門課究竟講了啥現在已想不起來了,就是這個課名也得回憶好一陣子)課上老師推薦了徐文兵老師的《字裡藏醫》,當時正處於迷茫期,因為當時在大學我學的是會計學專業,但是當初這個專業不是我自己選的,是被調劑過去的,所以說我對這個專業可以說是沒有一點興趣,課後閒來無事到圖書館碰巧找到了這本書,初讀即覺耳目一新,封面所題的“中醫啟蒙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更是激發了深深的共鳴,自己本來就對傳統文化頗有興趣,但總覺得找不到可以承載傳統文化的“術”,此書可謂指明瞭一個方向,從此迷上了中醫,後來甚至影響到了畢業時的職業選擇,又由書及人,到處網羅蒐集徐老師的各種學習資料,終於找到了徐老師與梁冬共同演播的《重新發現中醫太美之皇帝內經》,頓時感覺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從此沉迷於這個節目而無法自拔,走路聽,幹活聽,睡前聽,越聽越有意思,一遍有一遍的收穫!節目中的很多觀點已深深植於心中,影響至今。

當時確實是覺得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方向,所以也曾衝動地想直接退學,然後去厚朴跟著徐老師學中醫,甚至想過要是徐老師不收,我就先在厚朴打雜,然後慢慢“偷藝”,現在想起來也是天真得有點可愛,大概是小說電影看多了吧!最終在家人的極力反對下未能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不過對厚朴的神往確實與日俱增,還記得第一次去北京,辦完時候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厚朴,輾轉了一個多小時,到厚朴時天已經黑了,遠遠看到厚朴的門牌,萬千頭緒湧上心頭,當時厚朴的大門已經關了,我就繞著厚朴的圍牆一圈又一圈地走,望著院子裡亮著燈的房間,我當時在想會不會是徐老師在秉燭夜讀,亦或是學員在一起學習探討,繞了不知道幾圈後依依不捨地離開。

之後只要去北京,我都會去厚朴轉轉,抱著僥倖的心理看能不能撞到徐老師,也曾壯著膽子去詢問能不能試聽一下徐老師的課,後來參加工作後,在看到厚朴的招聘信息後也毅然投簡歷面試過,可能是因為緣分未到吧,至今還是未能見徐老師“尊面”。在去厚朴的願望落空之後,我又通過各種途徑去找徐老師資料學習,後來也閱讀了一些其他的中醫書籍,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有一個問題漸漸凸顯出來,那就是雖然已經掌握了一些中醫理論知識,但是當親友身體不舒服時只能動動嘴皮子,卻束手無策,於是開始搜尋入手之處。一次在看厚朴的無為灸課介紹時,瞥見了一句“中醫入門應該有次第,有方法”,頓覺找到了入門路徑。從此開始蒐集學習關於無為灸的所有文章,又由無為灸而知熱敏灸。

在將能蒐集到的無為灸和熱敏灸的資料學完之後,覺得還是有所欠缺,應該跟著老師進一步學習,於是在17年初,參加了陳日新教授主講的“熱敏灸大講堂”,對於熱敏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之前的學習僅是理論知識,限於種種顧慮並沒有實操,在這次課堂上才第一次體驗灸與被灸,雖然可能是由於環境的原因,被灸的體驗並不是很好,但本次課程在學醫路上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後迷上無為灸,只要有機會就給親友們施灸。

後來覺得系統地涉獵一下中醫各方面的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於是脫產學習了三個月,中醫各方面的內容都有涉及,雖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可能每一樣都學得很深,但這次課程對於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裨益。

前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有朋友推薦了一個關於無為灸的公眾號,其中文章而較之前讀過的無為灸相關文章,內容更加詳細而全面,於是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細細研讀其所有文章,多有啟發之處,開始每日堅持寫“灸記”也多受其影響,又由文及人,覺作者應是可交之同道中人,於是添加其微信進一步交流,後來申請到灸館實習,才得以於短時間內大量練習,收穫實非每日斷續練習所可以相比,雖然後來與其有些許不快,但是對於其在學灸路上的幫助及影響,始終不曾忘懷。希望其莫忘初心,不恃才而傲,勿唯利而負他人之信任也!

實習回去之後常與灸友約互灸,也參加了幾次艾灸交流活動,漸漸結識了更多對無為灸感興趣的朋友,後來到北京出差,凡是打聽到有無為灸都去拜訪了一番,也利用週末及閒暇時間與在京灸友互灸,曾用一句話描述過當時的互灸體會“常約二三灸友,品茗,清談,互灸,豈不快哉!”。在與灸友的互灸及交流中,收穫很多,同時發現了自身諸多不足之處,逐漸意識到很有必要追本溯源,跟無為灸創始人王海峰老師深入系統地學習。

其實自從知道無為灸之後就一直在關注王老師的課程動態,怎奈“囊中羞澀”,終未如願。此時感覺是學習的轉折處,於是毅然舉債報了王老師的“無為灸”和“臟腑推拿”課程,前後兩次赴上海學習,通過這兩次課程才知道何為“取法乎上”,正可謂“旁學側習終覺淺,直奔大師進尤顯”!後來又申請到灸館實習,得以在王老師的指導下練習,深感明師之重要!實習結束時,大概是王老師覺得尚有一二可造之處,於是讓考慮下到灸館工作,當時確有“受寵若驚”之感,當即應允,年後來灸館工作,期間在王老師和各位師兄師姐的悉心教導下,灸推水平雖然有一些提升,但因修為尚淺,心不能至專,所以進步有限,思之慚且憾也,有負師友期許。本計劃跟隨王老師好好學習灸推和診斷,但終因個人私事而在無為灸館工作學習半年餘後離開。

太素之緣

在離開無為灸館之後,覺得灸推勉強可以說是入了門,但是診斷尚未得法,雖然自己也在診斷方面下過一些功夫,但終因未得明師指點而陷於茫然,在診斷方面自己尤鍾於脈法,覺得脈法最具中醫特色,值此學習轉折點,重新燃起了學習脈法的渴望,而第一個躍入腦海的脈法便是“太素脈法”。得知“太素脈法”源於“油麻菜”公眾號,也曾在網上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並諮詢過課程信息,但終因“囊中羞澀”而未能如願。於是重新查找到“直願”師姐的微信諮詢課程,得知去年的初級班課程已結束,而一週之後在上海有中級班課程,本想著等待來年參加初級班,但學習渴望漸愈強烈,於是反覆讀“油麻菜”之“脈語者”,仔細比較,又多方聯繫,但近期開課者唯有“太素脈法中級班”,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參加中級班,於是有與“直願”師姐聯繫,並說明了困難,師姐又與師父聯繫商議,承蒙師恩最終有幸得以參加課程,這也許就是緣分吧!

太素體驗

第一次課程是在上海的欽賜仰殿,雖然之前一直“慕道”,但還未真正走進過道觀(印象中道觀似乎不多,寺廟倒隨處可見,也許真的是“天下名山僧佔多”吧),初進道觀即聞誦經之聲,頓覺與門外塵世相隔,經詢問找到上課地點,懷著激動的心情靜候師父大駕,腦海中湧現著在網上看過的師父慈祥的面孔,終於在幾位師兄師姐的簇擁下師父“翩然而至”,目光相接,師父微笑點頭示意,心中一陣波瀾,恍惚間感覺不太真實,這種感覺之前在初見王海峰老師時也有過(後來經過很長時間才慢慢轉變過來),也許是在網上關注太久了,一下見到“本尊”都會有的感覺吧。

師父稍作寒暄便切入正題,師父侃然而談,我奮筆疾記,但終因基礎欠缺而多有不解,也顧不上請教旁邊的師兄師姐,生怕錯過師父的一句話,想著先囫圇記下,然後再慢慢消化,後來發現這個方法還是挺湊效的,隨著師父後面的講解,前面的很多疑問都得到了解答,沉浸在師父的課程中,不覺已至午餐時間,與師父及眾師兄師姐共進午餐,餐間師父縱論國際經濟形勢,都是真知灼見,不禁歎服師父博學。

餐後茶話,師父特意讓“直鳴”師兄為我講解脈法,當時確有“受寵若驚”之感,在師兄的細緻講解下,我第一次直接接觸了“太素脈法”這一神往已久的神奇脈法,師父又讓試著為眾師兄師姐把脈,當時雖多有不解,但這次直觀接觸對後來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下午課後餐間,師父又論神仙道,與中午議題形成鮮明對比,頓覺對師父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晚上回去後按一貫學習方法,將筆記以“白摻文”的形式整理後發至群內,請師父及眾師兄師姐指正,師父及眾師兄師姐多以勉勵,後來師父戲稱自己為“神侃”,而我為“神記”,欣而愧受之!

兩天課程在酣暢淋漓中不覺結束,依依不捨地告別師父及眾師兄師姐,對於下次課程有點迫不及待,回去後查了課程安排,得知去年最後兩次課程都在深圳,於是當即聯繫“直願”師姐申請參加,幸得師姐應允,得以在深圳參加了一次初級班和一次中級班,與師父有了更多接觸,結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師兄師姐,對於太素脈法也漸漸找到了些許感覺。

學習分享||太素經脈醫學師承中級班—直念

劍閣鶴鳴觀

兩次課程意猶未盡,於是聯繫了“直願”“直嶽”兩位師姐,言明想上山拜師,一切順當,臨出發時“直嶽”師姐通知師父有事下山,年前可能事務較多,只能等年後安排,於是只能改變行程赴京,心想可能是“好事多磨”吧,到京後覺得脈法掌握尚淺,於是請求師父推薦在京師兄帶一帶,師父欣然應允,推薦了“直無”師兄,在京期間師兄多有幫助,在此謝過。後轉至西安,安定下來之後,與灸友們交流,遵師囑“勇於出手”,試用脈法,多有應驗,灸友稱奇,自此才慢慢打消把脈疑慮,信心漸長,後來回家常為親友把脈,覺脈法小有進矣!

太素心得

學習太素脈法已百日餘,感觸至深至者,即師父所言“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也,回顧自己的學醫經歷,前五年可以說是在“萬卷書”中苦苦求索,卻只拾得他人些許“牙慧”,於己於人幾無裨益,直到跟隨王海峰老師,才漸得真傳,無為灸也是源自道門,看來還是有點“道緣”的,後來與師父閒聊才得知王老師也是太素門師承初級班弟子,覺與太素之緣誠不淺也!

學太素的初衷僅為掌握“脈法”這一診斷方法,但一入太素門才發現,學到的不僅僅是脈法,還要各種治法,囊括了中醫“六藝”,並且都是是自成體系,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想學好脈法治法,先得修養身心,當技術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想要取得突破,必須從修煉著手!

受疫情影響,最近幾次課程改為“微課”,每日反覆聽師父“傳道”,收穫頗豐,截取兩點印象至深之處,於諸友分享。第二次課開始師父以“釀酒”論學習方法,言真傳即“老窖”,必須先得花功夫將自己釀成酒,老窖才可以起到“點石成金”之效,自己若為水,縱有老窖,亦無用也!後面師父串講“三魂七魄”,言當年自己得傳後,三日三夜喜無眠,我聽完師父講解後也恍然大悟,喜悅異常,對孔夫子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求道之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感恩致謝

今歲歸家,同鄉有聞學醫者,多求診治,感於鄉民之艱,特意設室以待,以太素脈法診,治之以灸推,鄉民多感效驗,謝意屢傳,感慨萬千,漸於醫道略有所悟。一日同鄉有行路不便者,餘至其家診治,期間相談,愈感吾鄉民生計之艱,歸時已晚,又逢大雪,踉蹌而行,感昔村醫之不易,於“大醫精誠”之醫道亦有所小悟。近受疫情影響而未外出,居家為鄉民診治,小名方圓,愈覺己幸,得習善法,於人小益,夫復何求!

藉此機會,感恩在學習路上遇到的每一個人給予幫助的人,師父陳雲鶴道長,王海峰老師及眾位師兄師姐,謝謝!


關注“太素堂”微信公眾號,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