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得到你更有趣,解掉南宋哥窯神祕面紗。

吐血整理,建議收藏

關鍵詞:宋哥窯


大名鼎鼎的中國五大名窯中,若論秀美清雋非汝窯莫屬,若論高貴出身那必非官窯不可,但要論神秘,一定就是哥窯!這個一經面世就讓世人驚訝不已的南宋瓷器,其身份更是撲朔迷離,下面就和藝太一起來揭開哥窯神秘的面紗。

比得到你更有趣,解掉南宋哥窯神秘面紗。

民國初年,在龍泉的山莊裡,幾乎每天有數百人在這裡拼命挖掘,他們挖開遺址,撬開墳墓,為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為一種神秘瓷器。為了它,用心險惡的古董商們匯聚於此,不僅如此,還有貪婪的美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都聚於此,他們甚至連破碎的瓷片都要成箱的運走,而這樣瘋狂的持續幾年挖掘,皆是為一種南宋奇特的瓷器,是世人從未見過的哥窯。


而這種只出現在文獻裡的奇特瓷器,一直以來吸引著考古學家和盜墓者的注意力,只是前者是為保護,後者只是為財富。


根據明代的文獻記載,哥窯是出自南宋的一種奇特瓷器,這種瓷器的開口處泛著淡淡的紫紅色,而足底則呈現幽深的鐵鏽色,也就是後世總結的“紫口鐵足”,除此之外,這種瓷器還裝飾著兩種神秘的斷紋,一種呈黑色,一種呈不可思議的金色,這就是被稱為“金絲鐵線”的奇藝裝飾。

比得到你更有趣,解掉南宋哥窯神秘面紗。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現收藏在故宮博物院)

關於哥窯的身世僅能在為數不多的文獻中找到寥寥言語,但在後世的研究中始終不能找到最為直接和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哥窯始於南宋。

在明代的《宣德頂彝譜》中記載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五個中國最為出名的瓷窯,它們是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和鈞窯,這就是關於宋代五大名窯的最早記錄。可最令人疑惑的是五大名窯皆有瓷器流傳下來,唯獨哥窯只聞其名,未見其形,影影綽綽。

1928年,自浙江龍泉發生那場舉世聞名的掘盜後,尋找哥窯真跡就成了各界文化人士的主題。當時的著名學者陳萬里獨自踏上龍泉路,尋找哥窯蹤跡。走到龍泉,見識到每家每戶視為傳家寶的瓷器,陳萬里卻失望了,因為沒有一件是符合書裡描繪的哥窯。


對於哥窯的記載,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也是一部曠世傑作)言道:“宋元時,龍泉硫華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既者即此。”


因此,對於哥窯的研究,考古人員不再侷限於文獻到文獻的研究,而是實地考察,運考古的方法來研究瓷器。


和官窯一樣,尋找哥窯窯址成了最首要的問題!!學者陳萬里先後八次探尋龍泉,不僅沒有找到直接證據,反而對文獻的記載產生了懷疑。


而此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專家郭世武在整理文物時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瓷器,其外觀與書中描述的哥窯十分相似,這引起了當時的廣泛關注。1959年,為了解決故宮哥窯之謎,國家相關部門專門組織了一隻研究隊伍向大窯出發,探尋哥窯秘密。

比得到你更有趣,解掉南宋哥窯神秘面紗。

哥窯青釉魚耳爐,宋

在這次研究中,考古隊發現大窯附近大大小小的53處窯址,而這樣規模的窯址發現也是驚訝了眾人。1961年,考古隊員終於發現一處幸運躲過盜墓之手,保存完好的宋代窯址。並且其窯址的建造技術和規模都讓人驚訝當時匠人們的絕頂聰明。

而這次的發現是最讓人興奮的是在這次的窯址發現了一枚八角碗,上面佈滿的金色和黑色的奇異裝飾,不就是“金絲鐵線”嗎?這是發現最接近哥窯真身的一次!

然而遺憾的是,這次的發現雖然帶來很多驚喜,可是龍泉產的哥窯,與故宮的疑似哥窯卻大相徑庭。哥窯究竟從何而來還是在研究人員心中留下疑問。


因此,當時的研究學者朱伯謙提出:龍泉哥窯是否是對官窯的仿製呢。

比得到你更有趣,解掉南宋哥窯神秘面紗。

哥窯碗

1978年,在龍泉窯一個叫“上儼兒”的窯址中發現兩件佈滿蛛網般的斷紋的磁盤,他們與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如出一轍,而現場窯址的年代也是元代,這對當時人們爭論哥窯是否源於元代無疑又添加一枚佐證。如果他們皆是哥窯,那麼就可以得到故宮哥窯出自元代的結論,而所有關於南宋哥窯的記載將被重新書寫!

這時,陶瓷專家朱伯謙從器型來做出區分,朱先生認為故宮的哥窯很可能出自元代,因為瓷器的胎比較厚,比較厚重,和南宋當時的社會風格是不一樣的。而宋代的墓葬和窯址中也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的瓷器。


發現到這裡,相信不少收藏十級的藏家應該心裡有了計較。而藝太也將從另外一個維度來審視。

其實在宋代,制瓷業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頂峰,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古時粗糙的瓷器,經歷宋代和唐代一個長足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高度。其中最出名的標誌就是出現了專為皇室燒製瓷器的官窯。


然而有趣的是,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鈞定”不僅有臻品流傳,早就大名鼎鼎,且都被視為官窯。唯獨哥窯顯得格外神秘,因為人們竟然在宋代文獻中,找不到它的相關記錄。


關於南宋出土的官窯,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他們就是在“修內司”(遺址尚未找到)和“郊壇下”兩個窯址,其中“郊壇下”出土的瓷器與哥窯完全無關。1997年,考古研究人員在鳳凰山(在浙江杭州)發現一個新的窯址,在裡面發現的瓷器與故宮的哥窯十分相似。


同時,浙江省古陶瓷專家李剛,經歷過多年研究還發現“哥窯”這一名稱居然同樣出自元代。李剛先生說:“元代當時有一個人叫孔齊,寫了一本書叫《靜齋至正直記》,裡面提到哥哥洞窯,那麼在同一個記載中,他有了脫漏,前文說的哥哥洞窯,寫到下文就成為了哥哥窯,把洞字給漏了,到了明代初期的時候,《格古要論》裡把它簡化成哥窯,所以哥窯這個名稱真正出現時候是在明代早期。”


在此大家心裡可能就會有一個疑問了,竟然哥窯最早出現在明早期,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大量文獻裡記載的皆是南宋哥窯呢?


這裡只是藝太本人在閱讀了大量文章之後做出的看法藝太(一三八 二四三九 九三八七),南宋滅亡以後,燒南宋官窯瓷器的那些工匠,把燒製主場換了一個地點,換到了鳳凰山,也就是大家說的“老虎洞”和“修內司”來燒。工匠和原料都沒有變,制瓷技術也是一脈相承的。並且官窯瓷器在當時的臨安城有很高的的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所以民間非常看重這個價值。所以它從元代開始大量仿燒,也就是元代文獻裡說的“絕類古官窯”,意思是非常像古官窯。


比得到你更有趣,解掉南宋哥窯神秘面紗。

而1958年在故宮發現的斷紋瓷器,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研員李輝柄認為,這是一種故宮的奇特珍貴瓷器,由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大家都沒有見過這種瓷器,且造型和文獻記載的哥窯十分接近,所以大家主觀意識上認為是哥窯。


研究到這裡,藝太也敬佩考古研究人員們的嚴謹和認真,想來這就是“做文化”。研究瓷器中最好玩最大的難點便是,從每一件古物上去探索泱泱華夏的歷史,窺探著歷史的神秘。而這樂趣真的不言而喻。


直至今天,關於哥窯的身份仍舊撲朔迷離,影影綽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哥窯瓷在中國瓷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將殘缺美髮揚到極致的藝術,讓人沉醉。


我是藝太,每一件古物,都會說話。

你所珍藏的,皆是無價之寶。

本文由福羲國際拍賣藝術太太撰寫。歡迎雅正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