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楚文化的故鄉、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小甸集特支的誕生地

壽縣


壽縣-楚文化的故鄉、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小甸集特支的誕生地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全縣轄25個鄉鎮,總人口近140萬。壽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始建於春秋時期的"天下第一塘"安豐塘、北宋時期的古城牆及古壽春城遺址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擁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2個,是安徽省7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一、歷史沿革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春秋為蔡候都邑,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採納春申君建議“東徒都壽春”,壽春的地位發生了鉅變,壽縣很快成為擁有數十萬人口的大都會,是楚國後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壽縣歷史上先後四次為都,十次為郡。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壽皆為重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隸屬於安徽省。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將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

二、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安徽省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小甸集特支的誕生地。壽縣有號稱“天下第一塘”、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樞紐工程之最早的安豐塘,有全國保存最完整並帶有護城河的宋代古城牆,且現已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衝,是兵家反覆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秦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壽州古城與周邊環境形成了風骨凌冽的軍事重鎮風貌,古城牆和八公山、淝水古戰場形成了傳統的軍事文化。

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對壽州古城進行整修。壽州古城的防洪特點使其獲得“崇庸障流”美稱,和安豐塘一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治水文化。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徵集民力修建的安豐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藥物、豆腐的發源地。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宏篇鉅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世界上廣有影響。“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名流俊彥、仁人志士,光耀著壽州文明的史冊。壽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

壽縣勝蹟宏博,現存古建築有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朝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不晚於北魏時期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佈,主要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壽春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鬥雞臺、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等。

壽縣尚存文物古蹟529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2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芍坡、古城牆、壽春城遺址、孔廟、清真寺、淮南王墓)。古城區內現存古建築、古民居81處,具有代表性的有清真寺、壽州孔廟、報恩寺、狀元第、劉少海故居、大夫第等建築群。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0項,其中列入國家級名錄1項,省級名錄9項,市級名錄12項。壽縣有“地下博物館”之稱,楚文化博物館是國家二級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224件(套),二、三級以上文物1672件。

四、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公山豆腐(國家級)。壽縣是豆腐的發源地,據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相傳淮南王劉安迷信黃老之術,追求長生不老,在城北八公山煉製丹藥過程中發明了豆腐。

正陽關抬閣、肘閣(國家級)。於清道光年間從山西、河南傳入,集雜技、彩扎、燈光、音樂為一體,配以鑼鼓、簫、笛等樂器伴奏,整個表演高、難、險、美。

壽州鑼鼓(省級)。號稱“會說話的鑼鼓”,表演時激緩有致、動靜結合、收放自如。

五、歷史文化街區

留犢祠巷-狀元巷歷史文化街區以留犢祠巷、營坊巷、樓巷、清真寺巷、狀元巷、南過驛巷為主,包括清真寺、大夫第建築群、高臺子建築群、關帝廟建築群、孫家糧庫建築群等文物古蹟,佔地面積22.67公頃,建設控制地帶13.64公頃,核心保護區面積9.03公頃。

北過驛巷歷史文化街區以北過驛巷為主,包括劉少海故居建築群、狀元第建築群、樊家布店建築群、薛正躍故居等文物古蹟,佔地面積約為5.93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3.64公頃,核心保護區面積2.29公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