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佈局:與“新基建”不謀而合——訪中植集團首席運營官牛佔斌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張曉迪採寫

時至3月下旬,全國“戰疫”尚未結束。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各地各部門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央行、財政部等多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逆週期調整舉措對沖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中植集團創建於1995年,2016年以來,中植集團開啟了“產融結合”的轉型。幾年來,中植集團已逐步成長為涵蓋實體產業、資產管理、金融服務、財富管理等領域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資本集團和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疫情對中植集團影響幾何?中植集團疫情中發現了哪些投融資的新機遇?為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中植集團首席運營官牛佔斌。

總體項目運營穩定

《中國經營報》:作為資本運營企業,疫情對中植集團有什麼影響?

牛佔斌:總體而言,目前集團各項業務運營穩定。集團自1995年創建至今,歷經了國家政策變化、市場環境變化、重大突發事件等引發的形勢變化。如2003年的SARS、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近兩年去槓桿和資管新規的政策變化。集團均沉著應對,化危為機,抓住機遇,邁向發展的新階段。

只有做到行業龍頭優勢地位,才可能有實力經得起常規週期和突發形勢的衝擊。集團的底氣和自信源於多年發展積累的強大綜合實力,產投融各板塊的相互融通和支持,各板塊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全方位應對。特別是應對近兩年流動性收縮,中植集團順勢而為,深耕實業,同時轉型投行,抗風險能力已得到顯著提升。

《中國經營報》:目前,中植集團日常工作情況是怎樣的?中植集團採取了哪些措施應對疫情?

牛佔斌: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防疫和復工之間需要統籌兼顧。中植集團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日常工作平穩有序。

在疫情防控方面,1月下旬即建立了疫情防控體系,出臺了疫情防控制度,制定了疫情應急預案,對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此外,疫情發生後,中植集團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為打贏疫情防控戰貢獻力量。截至目前,中植集團已累計向疫情重災區捐贈近5萬套防護服和10萬隻防護口罩,下屬子公司累計捐款總額近3000萬元,並捐贈大量病毒檢測試劑盒、消毒液原液等防護物資。

復工復產有序進行

《中國經營報》:當前,實體企業復工復產仍然面臨挑戰,中植集團旗下實業企業復工復產如何?難度在哪裡,怎麼克服?

牛佔斌:這次疫情對全國的實體經濟都產生了很大沖擊,集團下屬實體企業也不例外。由於各地疫情程度不同,復產復工有一定差異,但是除湖北地區外,大多數企業都已經按照當地政府的安排有序復工復產。

各下屬公司分階段、分批次有序實現復工安排,逐步恢復生產經營。受疫情影響未能復工復產的公司,利用這段時間,研判市場環境和經營狀況,梳理業務思路,分解細化重點工作,待全面復工後再把受疫情影響的業績追回來。在集團精準復工、精細管理下,大部分業務得以順利開展。

3月8日,集團與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雙方成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基金,充分發揮集團在行業資源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助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集團與青島市嶗山區政府開展合作,並於近日簽訂了戰略框架協議。

疫情同時給復工復產帶來很大難度,從現階段來看,主要體現在:一是企業是否快速建立疫情防控機制,並有效貫徹執行;二是口罩、防護服等員工日常防疫物資是否充足;三是疫情對全國經濟都造成一定影響,如何快速摸清行業情況,瞭解上下游復產進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復產復工計劃,才可以更加行之有效地推進企業復產。

為應對上述問題,一方面,集團建立了疫情防控體系,出臺了疫情防控制度,調動資源從境內外採購了大量口罩、防護液等防疫物資,用於支持下屬公司的復工復產;另一方面,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央和各地政府也在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幫助企業克服暫時的困難,如實施延遲繳納稅收社保、提供穩崗補貼等普惠性措施來扶持實體企業復產復工。

《中國經營報》:集團控股的湖北上市企業美爾雅損失情況是怎樣的?近期有無復工計劃?

牛佔斌:美爾雅作為湖北省內企業,主要工作人員和營業場所均在湖北,因此疫情對公司的業務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相關的影響數據尚在評估中,公司將按照證監會信息披露的要求,預計在2020年一季度報告公告時進行詳細說明。

目前美爾雅除旗下磁湖山莊約70餘名員工復工接待江蘇省支援黃石醫療隊外,其餘業務均尚未復工。公司高度關注疫情變化情況,積極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將按照政府安排第一時間進行復工。

“產融結合”轉型取得成果

《中國經營報》:2016年以來,中植系開啟了“產融結合”的轉型,3年來,投融資理念有哪些變化?轉型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牛佔斌:中植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立志做實業興邦的踐行者,始終堅持產融結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藉助金融資本力量和資深產業團隊助推產業發展,逐步成長為涵蓋實體產業、資產管理、金融服務、財富管理等領域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並確定了實業+金融的雙主業結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控股、參股數家上市公司。

實體產業方面,中植集團以上市公司為載體,積極圍繞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痛點和短板而展開,聚焦大數據、幼兒早教、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電池、企業服務、生態園林、養牛育肥、能源資源開發等領域,積極開展行業龍頭培育工作。以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美吉姆為例,已經在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近800家兒童早期教育中心,並不斷開拓新區域,將這一全球早教品牌打造為世界第一。

近年來,中植集團積極開展政企合作,與政府、金融投資機構一道,發起成立相關產業基金,積極推進當地向新能源、新材料、高技術等創新型產業轉型,促進所在區域產業集群優化升級,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目前,已在四川、貴州、內蒙古等地和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與政府攜手設立了多隻產業基金。

2019年,集團與貴州省能源局、貴州省財政廳等簽署《貴州省能源結構調整基金合作框架協議》《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與貴州基金合作協議》。

與此同時,更多的產業基金也在積極籌備中。2019年12月,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會見中植集團的有關領導,雙方表示未來將在財富管理、基金等領域開展合作。

今年2月,通遼市委書記馮玉臻與中植集團有關領導就發展肉牛產業及其他領域合作交流進行了探討。雙方有望在肉牛產業、休閒旅遊、健康養老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縱觀已簽約或者正在洽談的產業基金,不難發現這些基金的設立都有一個共性——都從當地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出發,藉助中植集團在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和經驗,支持地方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產業戰略佈局優化與升級。

《中國經營報》:目前,集團控股、參股多家上市公司,疫情期間,A股及美股震盪,對中植集團旗下這些企業的市值影響是怎樣的,集團如何應對?

牛佔斌:隨著疫情的變化,A股及美股都出現了大幅震盪,3月9日、12日和16日,美股已經觸發了四次熔斷。目前,中國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而且中央政府陸續出臺政策進行逆週期調節,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整體來看,中植集團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市值基本穩定。從深耕產業和實體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上市公司只需要專注主營業務的發展。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多在第一季度,短期的股價波動只是市場情緒的體現,後續還是要腳踏實地做好業務,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繼續加大對“新基建”項目的支持

《中國經營報》:業內有討論,疫情暴露了中國產業佈局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尤其是醫藥行業方面,對此你怎麼看?疫情後,集團投資方向會否有一些調整?

牛佔斌:疫情之下我們觀察到,中國醫療資源的供給總量仍存在相對不足,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短缺更為明顯,重症專科的器械設備多為國外品牌所把持。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應繼續提高醫療衛生費用佔GDP的比重,加大財政投入,優化全國醫療資源配置,鼓勵自主創新,實現關鍵醫療設備的進口替代。中植集團一直密切跟蹤國產創新藥、醫療器械等醫藥行業的投資機會,此次疫情也堅定了我們深耕這個方向的決心。

《中國經營報》:最近“新基建”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是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有效的辦法,你怎麼理解“新基建”,“新基建”會成為未來中植集團的關注方向嗎?

牛佔斌:“新基建”與傳統的“老基建”相比有兩個很鮮明的特點:一方面,“新基建”主要是指5G、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新興產業;另一方面是針對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城市群適當超前的基建。大力發展“新基建”不僅可以刺激短期需求,長期來看,也是支持我國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驅動力。

一直以來中植集團堅持做實業興邦的踐行者,藉助資本力量和資深產業團隊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佈局新興產業,例如集團已提前佈局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等板塊,與“新基建”不謀而合,未來中植集團仍將繼續加大對“新基建”項目的支持。

《中國經營報》:當前疫情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地,疫情對中國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都將造成影響,但也有種聲音認為,“危中有機”,你如何看待這其中的“危”和“機”,中植集團有沒有發現一些投資機遇?

牛佔斌:危與機需要辯證看待,兩者總是相伴而生。目前來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可避免,對地方經濟、民營企業衝擊較大。同時我們也觀察到很多機會:一是,中植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解直錕於去年創造性地提出了託管業務模式,為民營企業解憂紓困;二是,集團也於去年開始與地方政府合作,設立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多隻產業基金,助力地方經濟發展;三是,這次疫情的爆發,也讓我們意識到國內公共衛生管理和醫療水平仍需要大幅提高,而線上消費業、戰略新興產業、“新基建”等領域是未來中長期可關注的發展方向。

疫情影響終究是短暫的,經濟發展是長期的。中植集團將會秉持初心,堅持產融結合,積極開展行業龍頭培育工作,持續加大對民營企業、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力度,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

深度 中植集團加大“脫虛向實”

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資產管理公司之一,中植集團的業務佈局,在資本市場一直都備受關注。

中植集團創建於1995年,創始人為解直錕,其業務包含信託、財富公司、併購基金、新金融、新能源及礦業等板塊。

近年來,中植集團加大脫虛向實力度,特別是加大了新興產業的佈局,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太陽能光伏、生態園林、教育等領域。

2020年3月16日,天山生物公告控制權發生變化,中植集團掌門人解直錕成為實際控制人。至此,中植系實控A股上市公司增至10家。除此之外,中植集團還至少參股24家上市公司。

正如牛佔斌所言,自2016年“產融結合”轉型以來,中植集團已逐步成長為涵蓋實體產業、資產管理、金融服務、財富管理等領域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並確定了實業+金融的雙主業結構。

同時,自2019年以來,中植集團開始加大同地方政府的合作,先後與四川、貴州、內蒙古等地政府展開合作。牛佔斌透露,目前中植集團設立了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多隻產業基金,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此外,中植集團近年來不斷引入外部人才。2020年3月17日,原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加盟“中植系”,擔任其旗下新湖財富植信投資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曾任國家外匯局綜合司司長的王允貴在2016年進入中植集團,目前任首席經濟學家。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的中植集團首席運營官牛佔斌曾是體制內人士,在2019年8月加入中植系之前,曾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原副主任。

老闆秘籍

1.疫情對中植集團旗下這些企業的市值影響怎樣?

隨著疫情的變化,A股及美股都出現了大幅震盪,3月9日、12日和16日,美股已經觸發了四次熔斷。目前,中國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而且中央政府陸續出臺政策進行逆週期調節,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整體來看,中植集團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市值基本穩定。從深耕產業和實體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上市公司只需要專注主營業務的發展。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多在第一季度,短期的股價波動只是市場情緒的體現,後續還是要腳踏實地做好業務,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2.如何理解“新基建”?

“新基建”與傳統的“老基建”相比有兩個很鮮明的特點:一方面,“新基建”主要是指5G、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新興產業;另一方面是針對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城市群適當超前的基建。大力發展“新基建”不僅可以刺激短期需求,長期來看,也是支持我國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驅動力。

一直以來中植集團堅持做實業興邦的踐行者,藉助資本力量和資深產業團隊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佈局新興產業,例如集團已提前佈局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等板塊,與“新基建”不謀而合,未來中植集團仍將繼續加大對“新基建”項目的支持。

簡歷

牛佔斌,男,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他長期在中央國家機關工作,曾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參與多項重大課題研究,在中國網絡基礎設施、信息通信技術、數字經濟和基金投資等領域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密切關注跟進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狀況,對行業發展前景有深入思考。2019年8月加入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任常務副總裁,2019年11月起,擔任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