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社交電商”是否靠譜

"社交電商"引導的"全民老闆"未來在哪裡?

看到論壇中一篇"激辯",我寫了點回復,寫著寫著就長長一段,於是決定單獨立文,以做論證。

人類社會融合大趨勢-"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央視自從傳播媒介技術變更後,就逐步落寞,喪失了話語主導權。但是隨著電商、內容電商、社交電商、自媒體傳播新起,我還是把它理解為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百家爭鳴"階段,因為歷史一直在輪迴,有些底層邏輯基本沒啥太大變化。頭部網紅、KOL,關鍵影響人還是一小撮人物。

從中央集權的話語模式開始隨著政治制度的完善、經濟體制的變革、經濟生活的改善、還有技術手段的發展,自我表達的需求突破了單一宣傳模式,央視媒體開始落寞;其演進迭代變更大致是:

投入“社交電商”是否靠譜

原來不管什麼人群都只聽得到央視的、後來分裂了,細分了,隨著技術升級、帶寬增加;半路冒出個抖音快手的視頻電商、和不斷細分人群后,通過技術手段組織流量起來的"社交電商",其實只驗證了一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社交電商的組織演進

是技術手段讓自我表達有了更好的出路,但是出頭的人物,一定會尋找組織,因為只有組織化才是提升效率的最佳方式。一個個組織相互KP完畢,最終決勝出頭部玩家。以屌絲逆襲、以技術逆襲,從農村包圍城市最開始都是組織單元存活下去的戰術打法,如果不上升入上略層面,最終會被其他高效的組織吞併。所以未來社交不需要那麼多電商,社交可以激發、引導、創造需求,但參與到變現的生意往往令人反感,中國有句古話"交情是交情、生意歸生意" 突破這個點,是在突破中國留存千年的社交邏輯。從農村的熟人社交轉向城市的圈層社交,陌生人社交,可以看見,社交電商最終會走向內容化,沒有"有效內容"是激發不起陌生人的群體意識的,"烏合之眾"同樣需要精神領袖!這個在傳播上的"通過關鍵人物"放大傳播量級是一個道理,只不過數字化之後有些技術動作讓人眼花繚亂,容易被各種概念弄混頭腦。

所以未來所謂的"社交電商"一定會繼續演進,通過技術手段收集流量累計到一定集群后,投靠其它組織,成為為其它形式電商導流或帶貨的專業群體。因為以"交易、零售這門生意"來說,單獨拆開也有專項學問,社交電商組織內部去完成其它電商的專業內容,不見得最優。因為整體社會就是比分工、就是比效率的。

投入“社交電商”是否靠譜

騙子這門職業在中國能存活多久,"社交電商"就能存活多久

社交電商的本質是通過熟人關係,完成商品交易信息的轉換。收的是"信息費"或者"智商稅"。這種生意存在繼續擴大的基礎嗎?它的規模邊際在哪裡?

但是"社交電商"不等同與騙子生意或是智商稅生意,而是說,因為人群對信息接收程度的複雜化,導致人對信息認知存在差異空間,非疫情期間"口罩"只要1.5元,"疫情期間"要25元,還買不到,為了活命有人願意花50元購買。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時間段價格不等於價值。而這裡面的信息內容及迭代模式,實在不是短短一篇文章就能寫完。


投入“社交電商”是否靠譜


社交電商的"全民老闆未來"

要想看清"社交電商"走向哪裡的前提是參悟出"零售業會怎麼演變"!但是有人會反對,你看"社交電商"玩的好的大咖規模怎樣怎樣,你怎麼就說"社交電商沒有出路呢"。回答這個問題借用"劉春雄"老師的一句話,中國的戰略縱深是中國很多中小企業存活的基礎。當某天一旦這些個3-5線的圈層人物被技術手段抹平信息鴻溝後,就不存在這麼多"社交電商"的交易需求了。

而且即使"全民老闆"模式開啟,總有做的好,做不好的人群分層,做不好的人發現幹"全民老闆"這個事不能滿足一般社會收益或滿足心理預期,簡單來講,出去上班還輕鬆掙的多,那麼久而久之"就會有人退出"

有人退出就有人強大,有人強大就會建立組織,有組織就會有另立山頭;人類社會就是這麼"集權-分裂-集權-分裂"中進化過來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