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養令”取消,響應者寥寥,怕政策多變是內因

去年生豬價格猛漲,人們直喊“吃不起豬肉了”,一個三線城市,最高豬肉價時瘦肉達到每公斤90多元,五花肉一個價,甚至高出了牛肉價格。

“禁養令”取消,響應者寥寥,怕政策多變是內因

於是,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下達取消生豬“禁養令”。

實際如何?是響應者寥寥。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多變,今天說鼓勵養豬,說不定明天又來禁止,在一個政策有天大的國家,怕又搭進去了,虧了喊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

“禁養令”取消,響應者寥寥,怕政策多變是內因

曾經為了所謂的環保,一刀切地禁養。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帶人用水泥封住養豬場的設施,至於補償,一句話,國家大政策,先堅決服從,補償的事再說。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血本無歸,傷了養豬人的心。

政策多變不僅僅是生豬養殖政策,還有很多,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生豬隻是其中最典型的事例。

“禁養令”取消,響應者寥寥,怕政策多變是內因

從2018年開始,在所謂的環保壓力下,地方几乎是一刀切地禁養生豬。為推動禁養,各地政府及政府部門真是想盡了辦法。對於小規模養殖場,簡直就是滅頂之災。投入就是打了水漂,很多小養豬場基本沒有補償。即使是有,也只是一個承諾,或是杯水車薪。

即使是現在已經鼓勵養豬了,但依然要辦理相關手續。

“禁養令”取消,響應者寥寥,怕政策多變是內因

辦理養殖手續也比較複雜。中國農村千百年來一直是散養生豬,農民不明白為什麼一下子就是汙染源了。不過,中國農民太聽話了,政府不讓養就不養吧,可市場不這樣,不太聽話。加上非洲豬瘟的影響,生豬肉價格一飛沖天。這下好了,政府急了,於是,取消禁養的政策來了。

可是,在農村裡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散養生豬了,很多的農民嫌辦理各種手續過於麻煩,所以也就改變了養豬的想法了,他們紛紛選擇外出打工,或做其他的行業。

“禁養令”取消,響應者寥寥,怕政策多變是內因

為什麼現在人們不再願意養豬了?可能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養殖風險大

養殖行業有時可能比較賺錢,但風險一直都在。防疫這裡不說,現在有非常完備的防疫體系,一定規模的養殖戶都知道。這一點從前年廣大養殖戶的遭遇就深有體會了,一家又一家的養豬廠倒閉了,好多的養豬戶一夜之間虧損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幾千萬。防疫方面,除了非洲豬瘟外,最常見的還有生豬5號病,也沒有得到完全地控制。最重要的是政策風險,說不定放開養殖了一段時間,又來一個政策禁養,那真是喊天天不應了。對於一個主要依靠政策治理的國家,這種風險無處不在。

養豬成本高

現在的豬肉價格雖然貴,國內生豬的均價也有18元一斤,養一頭豬看似利潤很高,要比往年高几倍。但是養殖的成本也比較高,不說別的就是小豬仔的成本就偏高。現在小豬仔的價格已經是基本是100元以上一斤了,甚至有200多元一斤的。一頭小豬仔少的要一千多元,多的幾千元,還沒有養大,就花去了這麼多錢。加上飼料價普通上漲,特別是人工成本,一直往上漲,一天300元還請不到人,還要提供餐宿。出售也是,運輸成本雖然有漲有跌,但總的趨勢是上漲。

市場行情難控

最大的是市場風險,很多時候不好把握。現在的豬肉價格貴,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市面上依舊還缺豬,可是養豬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說不定等你投入了,生豬也可以出欄了,市場行情卻突然下滑了,不僅賺不到錢,還可能倒貼。辛苦不說,錢沒有賺到,還天天操心,擔驚受怕,不如去外面打工簡單。一漲一跌,一般農民難以承受。加上進口生豬政策的影響,也是市場不確定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某國的關係一緩和,就大量進口農產品特別是豬肉牛肉,一緊張就又取消,這個農民和一般養殖場根本無法掌控,恰恰是這樣今天這樣明天變樣的政策,影響了市場走向。

“禁養令”取消,響應者寥寥,怕政策多變是內因

規模養殖雖然是一個大方向,但散養生豬一直是一個重要補充。如何讓農民重樹信心,有一個過程。或許這個過程還比較漫長,但只要政策方向不變,也會收到實效。

所以,生豬養殖政策,是決定生豬養殖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施行符合養殖行業規律的政策,才能使養殖行業健康平穩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