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菜賦香技術只是指香料的香味嗎?香型是聞出來的還是吃出來的?

滷菜的香型究竟是什麼,香型並不單指香味,香味是單純的嗅覺,香型是包含香味和香氣物質的,香氣物質是需要長期累積而成的,是需要通過味覺嚐出來的,滷菜的香型形成,很多人認為只是香辛料在起作用,其實還有其他諸多因素!

滷菜賦香技術只是指香料的香味嗎?香型是聞出來的還是吃出來的?

剛剛說過香氣是通過嗅覺發現的,雖然是嗅覺物質,但也是香型形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香氣是嗅覺物質,嗅覺物質天生具有揮發性,所以並不一定要求溶到滷水中,這也就是為什麼初次製作滷水時聞上去很香,可是出來的滷菜成品卻不香,這也就是香型並未形成的原因,香型之所以香是必須具有水溶性,只要通過累積形成的香氣物質,大多是具有可溶性脂肪族有機物、芳香族有機化合物、大量的萜類化合物、硫醇和硫醚,以及若干的雜環化合物等,一說到這個非化學專業的人肯定懵,那這些香氣物質都從哪裡來的呢?

首先,食材本身具有香味,先來說葷菜,無論是家畜或者家禽肉,經過滷煮之後會釋放出本身的天然香氣羰基化合物,比如豬肉和雞肉的香氣成分是由羰基化合物和甲硫醚組成的;羊肉的香氣主要成分除了,還有C8-C10不飽和脂肪酸;海鮮類食材的香氣成分是含氮的有機物、有機酸和含硫化合物;再說素菜食材,新鮮的蔬菜普遍氣味清香,比如黃瓜的香氣成分主要是黃瓜醇,氣味清香,沁人心脾,只要滷製適度,蔬菜類食材也能形成特有的風味,但如果滷製時間過長,不但營養損失較大,香氣大量揮發後,也會減弱蔬菜的香味

滷菜賦香技術只是指香料的香味嗎?香型是聞出來的還是吃出來的?

其次,辛香料本身有香味,比如有芳香氣味的八角、桂皮、丁香、蒔蘿、茴香、月桂葉等;有苦香味的陳皮、草果、肉豆蔻、草豆蔻、蓽拔、白芷、砂仁、山柰等,在滷製過程中能有效遮蓋或去除羊肉羶味的香辛調料有白芷、孜然、丁香、月桂葉、鼠尾草;能很好去除豆腥味的香辛調料有肉豆蔻、丁香、肉桂、月桂、鼠尾草、小豆蔻、香菜籽等。

再來,上面說到的食材本身的香味和辛香料的香味是如何進行融合,並不斷地多次滷煮之後實現累積,並最終形成獨有風味的香型的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滷菜賦香技術只是指香料的香味嗎?香型是聞出來的還是吃出來的?

一、加熱分解生香:比如葷類食材魚、肉在生的時候普遍味道很淡,但是一經過低溫滷製成熟之後就會香氣四溢,這主要是原料受熱分解生成醛、酮、酯、酚、呋喃等呈香氣成分,隨著食物原料組織的分解而遊離出來,再加上和香辛料的香味融合發生了羰氨反應、焦糖化反應、酯化反應等,所以才能生成特有的香氣。

二、過油反應生香:比如在做滷水小龍蝦時,需要先下油鍋炸制,當炸制時就會產生香氣,再比如做甜皮鴨時,需要將蜂蜜、糖漿塗在食材表面,再入油鍋炸制,這時表面的糖分發生焦糖化反應會產生香氣和顏色,但如火候控制得不好(如火力大、加熱時間長,或者是抹在原料表面的含糖物質中所帶的還原糖濃度太高),則會使成品產生焦苦味。

滷菜賦香技術只是指香料的香味嗎?香型是聞出來的還是吃出來的?

三、煙燻生香:“燻”是利用樟木、棗木、蘋果木、柏樹枝或者花生殼、茶葉、白糖等作為燻料,加熱至冒濃煙,與被燻滷貨接觸後,產生的濃烈的煙香氣味的呈香物質就會吸附在滷貨的表面,和滷貨本身的香氣融為一體,上色的同時進一步賦香,如果你想煙燻香味更濃厚,就選擇冷燻法,冷燻的理想溫度為24℃左右,比如臘腸,煙燻氣味滲入較深,因此煙燻味道濃厚,但冷燻法的缺點是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通常需要一週左右,但冷燻法制作的成品水分含量較低,一般在40%左右,因此其貯藏性較好,保藏週期可達一兩個月左右;所以滷菜業常用的是熱燻法,熱燻的滷貨產品僅作用於滷貨表面,並不會入味過深,反而會和食材本身的香味還有香辛料的香味有機溶合,更重要的是滷貨熱燻主要是為了著色,因為煙燻著色顏色更穩定,比如樟茶鴨就使用的熱燻法。

滷菜賦香技術只是指香料的香味嗎?香型是聞出來的還是吃出來的?

四、調料賦香:在滷水常用的調料中有一些是增香增味調料,比如蔥、姜、蒜、白酒、醬油、香油、花椒油等,這些調料的香味溶解在滷水湯汁中,會滲透到食材內部,從而可消除、減弱、掩蓋原料帶有的不良氣味,從而使成品的香氣進一步增強。除了滷水中用到的調料可以增香增味之外,在醃製時我們用到的胡椒粉、花椒麵、鹽、糖之類調料都可以在去異的同時使食材內部滲入香味

感興趣的朋友趕緊試試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