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文 | 林希言


電影《桃姐》講述了一個叫鍾春桃的女人,她從十幾歲開始,就在羅家幫傭,60多年間,先後照顧了5代人。有一天,她突然中風,此時角色反轉,一向由她照顧的少爺羅傑開始照顧她,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羅傑給桃姐燉燕窩粥、玉米羹,陪她度過人生最後一段時光,並給她送終。


這部電影取材於真實故事,以電影人李恩霖的家庭故事為原型,闡釋人與人之間簡單又感人肺腑的關係。


作為一名女性導演,許鞍華的拍攝手法很細膩,遊走於邊緣與主流之間,她在這部影片中,通過桃姐的經歷,將鏡頭對準被人們習慣性忽略的老年人群體,關注他們的生活點滴,記錄這些老人的平凡生活,通過很多生活細節,顯現出人間溫情。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是導演拍給自己看的私人影片。65歲的許鞍華拍完《桃姐》後,說"自己不害怕衰老或者死亡了,因為那是生命的一部分"。畢竟,每個人最終都會老會死,這是不可逆的事實。


今天,我將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這3個角度,從不同角度來解讀《桃姐》這部電影真正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01、人物特色:桃姐這一形象,表現出一個平凡的底層人物不平凡的一生


桃姐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但桃姐又有不平凡的一生。


①符合東方倫理規範的人物形象


桃姐的不平凡,來自於桃姐的厚道,她是一個知分寸、守本分的人。在羅家工作60多年,任勞任怨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做飯時,為了買到好的食材,不惜裹上厚厚的棉衣鑽進冷庫裡去挑,全家老少都想念她做的一手好飯,胃被她養得無比挑剔。


當桃姐知道自己中風不能繼續工作後,也做到了自己的本分。

她給羅傑母親打電話說不做了,不願給東家添麻煩。同時主動告訴羅傑自己想去養老院,當羅傑要幫她付錢時,也斷然拒絕,說自己有錢。

當羅傑問她"累嗎"時,話音沒落,她乾脆利落地回應道:"不累"。當羅傑問她"住的好嗎"時,她想也沒想,便直接回答"好"。當羅傑的母親給她給錢時,她拼命拒絕。過年和羅傑通電話時,周遭明明無比冷清,她卻在電話裡"公然撒謊",說"我們這裡很好啊",還不忘描述一下身邊有多熱鬧。桃姐營造出自己過得很好的場景,只是不想讓羅傑擔心。


在桃姐心中,她感念羅家對自己的照顧,但在舉手投足間,依舊恪守本分,這何嘗不是一種善良。這樣一個體恤又溫情的形象,極其符合傳統的東方倫理規範。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②不是母子卻勝似母子的溫情形象


羅傑對桃姐的稱呼前後發生了很大變化,剛開始,當別人詢問桃姐是誰時,他回答說:"不是親戚,只是一個老工人,在我家做了60多年。"後來,他親切地稱呼桃姐為"乾媽"。


羅傑帶桃姐去參加電影首映禮時,桃姐"盛裝打扮",走出來的時候,她笑得好開心。桃姐挽著羅傑的胳膊,笑呵呵地調侃他是大帥哥,羅傑也稱讚桃姐是大美女。在扶梯上,羅傑細心地叮囑桃姐要慢一點。首映結束後,兩人步行回家,羅傑問桃姐:"電影好不好看?"桃姐忙不迭回答:"好看,好看。"羅傑調皮地一笑,轉而說:"可是我看你都睡著了。"桃姐自知理虧,低聲解釋了幾句。這段對話太有趣了,桃姐不再是那個唯唯諾諾的女傭人,羅傑也不再是那個一本正經的電影監製,兩個人的對話活潑俏皮,充滿生活氣息。


同樣,兩人在小花園裡,互相調侃對方為什麼不結婚時,言談同樣幽默樂趣。


在我看來,與其說桃姐是家裡的傭人,倒不如說她是羅傑的"媽媽"。羅傑和自己的親生母親,甚至都沒這麼親暱。當他和母親坐在車上時,基本沒什麼話說,對母親的詢問,只是輕輕點頭。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③桃姐的善終和其他老人形成鮮明對比


桃姐最終走得很體面,沒有遭受太多痛苦,用農村人的話來講,這是"喜喪"。她用自己的服務,贏得了羅家上下的關懷和尊重。除了羅傑,羅傑的母親也對桃姐心存感恩,動情地說:"那年我生病,你差點把廚房都搬過來了。"


當養老院的其他老人看到桃姐和"兒子"談笑風生時,無不羨慕。很多情況下,連親生兒子都做不到如此深切的陪伴。養老院裡就有一個例子,老人把房子過戶給兒子後,兒子從此杳無音訊。歲月無情催人老,俗話說:"老了遭人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逐漸失去自理能力,衣食住行都需要人操心,在這日復一日的瑣事中,很容易消磨人的精力。


中秋節,有一群明星來養老院看望老人,給每個老人發月餅,老人們都很開心。沒想到等拍完照,月餅又被原原本本收回去,原來一切只是作秀,老人只是擺拍的道具,真是可悲。明星們唱歌跳舞一陣喧譁之後,很多老人已經精疲力盡疲於應付,可是,接下來還有一群小孩來"獻愛心",他們只能乖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令人心疼。


正如主演劉德華曾說:你看的不是桃姐,而是你自己,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02 影像風格:平靜內斂的敘事風格,用大量細節詩意地呈現出感傷情懷


這部電影的情節很平淡,沒有戲劇性地衝突,也沒有熱鬧的大場面,甚至沒什麼深刻的臺詞,有的只是對生活細節的刻畫。


①對日常生活細節的特寫,傳遞出生命的真實質感


羅傑是一個被桃姐慣壞的孩子,哪怕他已經50多歲了,但在桃姐眼裡,他依然是那個沒長大的"小少爺"。當桃姐住進醫院後,他甚至不知道如何用洗衣機洗衣服,糾結到底應該先放水還是先放衣服,拿著說明書反覆研究,這一幕既滑稽又讓人感慨萬千。


最終,他還是穿上了舊衣服出門,卻被前臺小姐姐誤以為是來修空調的,更巧的是,他的著裝和空調師傅撞衫了,這恰恰是導演的刻意安排,兩人在電梯口對視的那一剎那,不禁讓人會心一笑。


一個小小的細節,體現出許鞍華的詼諧。同樣有趣的是羅傑帶朋友們回家時,大家一起吃桃姐燉的"牛舌",也因此喚起了桃姐以前給他們做美食的場景,大家在電話裡輪流跟桃姐問好,歡聲笑語沖淡了影片"生老病死"的沉重氛圍。


更好玩的是,這幾位朋友的扮演者,是影視圈的大腕,包括徐克、洪金寶和黃秋生等人,許鞍華的強大號召力由此可見。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②含蓄內斂的影像風格,記錄下老人們的市井生活


影片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拍攝風格含蓄內斂,整部影片很剋制,從紀錄片般真實的鏡頭,冷靜客觀地記錄老人們的市井生活。


這些日常瑣事表面看平淡如水,卻自然而然地表達出生離死別這一主題。羅傑一回家,桃姐便精心準備了一桌飯菜,有清蒸魚,還有蒸螃蟹,看似簡單的食物,是桃姐一大早忙碌的成果。也正是這場最普通的吃飯場景,確定了人物之間的關係。羅傑吃飯的過程一氣呵成,從中能看出羅傑和桃姐之間的默契和配合。


當桃姐回到小區時,路邊小販熱情地跟她打招呼,鄰里之前彼此親切問好,這些平民化的生活細節,讓每一個觀眾都很有代入感。正是一個個不起眼的生活片段,勾勒出桃姐的立體形象,演繹著人間煙火的溫暖,傳遞出"活著"的真實質感。


全片沒有刻意放大老年人生活的孤獨,也沒有渲染老年人走向死亡的痛苦之情,而是通過對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寫實描寫,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處處滲透著人情味,這正是導演的豁達通透之處。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③現實主義的美學追求,委婉地表達出內心傷感


影片中並沒有肆意表現悲傷的情緒,既沒有花裡胡哨的大場景,更沒有反覆的絮叨,只是用最接近生活本身的美學風格去記錄事實。


當桃姐離開後,鏡頭緩緩移向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他輕輕念著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桃姐這一生,不就是燃燒自己點亮羅家嗎?她的付出,在時代的洪流下顯得如此微不足道,甚至有人會說:"真可悲,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什麼輝煌的成績都沒有。"不過正像羅傑的姐姐所說:"桃姐沒有白疼你,現在你這麼出息。"


伴隨著老人朗讀詩句的場景,鏡頭從下而上慢慢搖晃,呈現出樹枝橫亙在牆上的畫面,那一根根盤旋而上的枝椏,枯黃,滄桑,此情此景,籠罩著淡淡的感傷情懷,既體現出生死兩茫茫的無奈,也彰顯出對故人已逝的無力感,波瀾不驚卻意味深長。


通過樹枝這一美學意象,含蓄表達出人們對桃姐的懷念之情。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03、主題思想:全片含蓄地表達出人們在死亡面前的無能為力,也表達出老人的生存困境


①對人類衰老死亡的無能為力,提醒人們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在養老院,桃姐的身體狀況算是不錯的,她周圍的人,有轉院的,有去世的,也有一天天呆坐著孤獨等死的。


吃飯時,有些老人無法自理,只能坐成一排,機械地張嘴,由護工挨個餵飯,護工大聲喊著"阿婆張嘴!""阿公吃飯!"此時此刻,吃飯不再是一種享受,而是機械的流水作業。其中一個老人帶錯了假牙,另一個老人和他換過來後,他習以為常地把假牙塞進乾癟的嘴巴里,繼續吃飯。講真,這一幕有些噁心,卻是這些老人真實的生活。還有一幕,養老院有一位老太太去世,女兒悲痛不已,桃姐靜靜地看著哭泣的女兒,眼神淡漠。羅傑見桃姐最後一面時,哪怕明知她已經不在了,也沒有哭天搶地,只是輕輕掀開被子,幫桃姐穿好襪子,攏一攏耳畔的白髮。


桃姐的扮演者葉德嫻曾說:如果有一條要死去,她希望有尊嚴地死去。


在我看來,桃姐一生雖然沒有顯赫的成績,但她照顧了羅家五代人,而且羅傑在世俗意義上也很成功。在羅家人眼裡,哪怕沒有血緣關係,桃姐已然是家裡的大長輩。在桃姐行將就木之際,拍全家福時,大家主動讓她坐在最前面一排,正是這一情感的自然流露。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②用工匠精神,把每一份工作做到極致


桃姐每天的工作很瑣碎,無非是買菜做飯,打掃衛生,帶孩子。不做傭人後,只能在養老院消磨時光。然而,正是這種平淡的敘事風格,不動聲色地直抵人心最柔軟的部位,讓人禁不住熱淚盈眶。


桃姐在面試新傭人的時候,提出很多細緻的問題,比如"在哪裡能買到新鮮的魚,用什麼鍋做飯更好吃"等等,可是,這些自詡很厲害的家政從業者,卻支支吾吾一個都答不上來。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像桃姐這樣極致的人更少見。


事實上,再不起眼的工作,也有閃光的地方,把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極致,就是偉大。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③對老人生活狀態的擔憂,養老難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隨著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養老成為社會問題。影片中的養老院是私人經營的,設施老舊,因為羅傑的"關係",桃姐住進單人間,可空調髒兮兮的,燈具也明顯有損壞,桃姐去衛生間時,還不忘把衛生紙塞進鼻子裡。


可是,老人大多不願讓孩子花錢,也不想給孩子添亂,所以只能自己扛著。影片裡桃姐和羅傑的一問一答正體現出這種事實:


<code>羅傑:這裡環境還行嗎?
桃姐:行。
羅傑:還習慣嗎?
桃姐:慣。
羅傑:你看看卻什麼東西?我都帶給你。
桃姐:都不缺。
羅傑:買個手機給你?
桃姐:不用,不要浪費錢。
羅傑:還會來看你。
桃姐:你沒有空,不要來。/<code>


這樣的對話,讓人忍俊不禁。桃姐真是個直接的人,甚至有些不會說話,可正是這份耿直,讓人覺得幽默風趣,也讓人印象深刻。看完之後,更讓人有些心酸。仔細想想,我們的父母不都是如此嗎?含辛茹苦把孩子帶大,不忍心給孩子增添一點麻煩。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總結一下:


《桃姐》的英文翻譯是"a simple life",意為"簡單的生活",桃姐的一生純粹且簡單。整部影片的拍攝風格,同樣是極簡主義,彷彿一條汩汩小溪輕輕流淌,緩慢講述著一個普通老人的平凡一生。


從表面看,羅傑和桃姐兩人是主僕關係,事實上更像母子。桃姐是傳統觀念中理想的慈母形象,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全心全意照顧羅傑。50多年過去了,桃姐仍保留著羅傑小時候的玩具,零零碎碎什麼都捨不得扔。那些不起眼的小物品,在歲月滄桑中毫髮無損,可見桃姐的用心之深。哪怕已然陳舊,哪怕並不值錢,卻是羅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桃姐說道:"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子。人生最佳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當中得到,我們要親身精力艱難,然後才能學會怎樣安慰別人。"我們一天天老去,隨遇而安順勢而為,或許是最好的選擇。時間流逝難以停留,不妨珍惜當下的每一刻,從苦中嚐出蜜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