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對於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的電影記憶,大多數也許都同我一樣,來自於她2012年拍攝的這部電影

《桃姐》。

電影《桃姐》根據香港一樁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講的是一個女僕,細心照顧一家四代成人,最後自己也慢慢老去的故事。

而電影《桃姐》的演員,個個也都是大咖,男主角是劉德華,女主角是葉德嫻,通過他們的精彩演繹,才有了這部溫情脈脈的好電影《桃姐》。

本文將從故事背景,敘事手法,人性思考三個方面來具體介紹這部電影。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一,主僕的故事背景慢慢朝母子開始轉型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桃姐(葉德嫻飾)因為家中困難,所以去了“羅傑”(劉德華飾)家中做傭人。

從13歲開始,到六十多歲,桃姐的一生可以說就與“羅傑”一家人捆綁在了一起,她見過了第一代人的出生,更親手帶大了“羅傑”。

在之前,“羅傑”只認為桃姐是家裡的一個老傭人,只認為她是一個在他們家裡拿著工資的可有可無的人。

直到某一天,她因為中風,倒下,一下子沒了桃姐的照顧,一下子沒有了桃姐的料理,羅傑的人生一下子全亂套了。

不會自己做飯,不會自己洗衣服,最好玩的是隨便穿著一套衣服出門,居然被人認為是修空調的。

也是那個瞬間,羅傑瞬間意識到了“桃姐”對於他的人生有多重要,不僅僅只是一個傭人,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以此為背景,才有了後來羅傑和桃姐之間“母子”般的感情,別人問羅傑,這老太太是誰?

羅傑的回答是:“乾媽”。

雖然桃姐,沒有說什麼,但是也能看出她臉上的笑容,是真心的,是由衷的。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可能就是同樣住在養老院的老太太,有兒女,也有錢,但是兒女們在移民以後,就好像消失了似的,再也沒有來看過她。

對於老太太而言,此後餘生,除了等待,除了苟且,似乎已經並無意義。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還有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將自己的房子轉讓給自己的兒子以後,兒子就消失了,只有女兒時不時的過來看她,只有女兒一再勸她回家過年。

而她雖然明知道桃姐只是一個工人,明知道她無兒無女,但是每隔幾天就有“乾兒子”來看她,每隔幾天就有“羅傑”陪她出去玩,其實她眼裡的羨慕是藏不住的。

這種“主僕”的故事背景慢慢朝著不是“母子”勝似“母子”的方向在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其實就是足夠感人,足夠煽情的。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二,近乎白描的敘事方式

作為香港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的許鞍華,拍電影的時候,一直習慣用生活化,用平淡的敘事方式去講述一個“直擊人心”的故事。

而在這部電影裡,許鞍華導演也用了同樣的敘事方式: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第一個:不過分渲染悲情。

比如電影裡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兩個鏡頭,第一個是桃姐出事以後,按照其他導演的敘事方式,肯定會安排“羅傑”親自送桃姐去醫院。

可是在這部電影裡,許鞍華就表現的非常剋制。

120把人帶走,而羅傑卻風輕雲淡的待在沙發上,自己研究著怎麼用洗衣機,這種剋制,這種不過分渲染悲情,其實就是許鞍華的功底,既表現了羅傑與桃姐這時候,還是主僕身份,也表現了感情的一種起伏。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第二個鏡頭,是醫生告訴羅傑,桃姐已經沒有救的必要以後,這個時候,羅傑對於桃姐的內心情感變化,對於桃姐的感情,已經從主僕之情上升到了“母子”之情。

而這個時候許鞍華導演還是足夠剋制的讓羅傑沒有掉下一滴眼淚,只用遠景,只用背影,只用著急的電話,就將羅傑的內心複雜心理過程給刻畫了出來。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第二個:大量鋪墊,大量細節形成對比。

最能體現許鞍華電影風格的大概就是她鏡頭裡的大量生活細節,大量日常鋪墊。

比如開場桃姐去菜市場買魚,精挑細選,甚至買菜販子都已經習慣了桃姐如此,這才有了後來桃姐為了給自己的主人挑選傭人,嚴要求,高標準,因為她自己一直就是如此。

再比如剛開始她和羅傑走到一起的時候,永遠只肯跟在後面,可是到了後來,她開始習慣牽著羅傑的手,開始習慣了挽著他的手。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大概就是這麼一組沒有出現的對比,桃姐和羅傑閒聊的時候,聊到小時候羅傑總愛哭,都是桃姐抱著她去街上,他才不哭了,而等到桃姐老去,等到桃姐慢慢喪失意識的時候,也是羅傑推著桃姐去了街上,也是羅傑陪著她。

劇中有大量這種前後的對比,而這種對比給人造成的效果就是足以讓人欣慰,足以讓人感動,畢竟曾經桃姐照顧的那個小孩也長大了,他學會了感恩,他學會了反哺,而這種精神,這種愛的傳承,才是我們人性之中最光輝的一幕。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第三個:直白的人生故事!

在電影《桃姐》裡,許鞍華最大的一個本事就是並沒有為我們刻意誇大任何事實,也沒有為我們進行任何藝術加工。

她只用最直白的人生,她只用最直白的故事,就足以擊中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比如劇中出現的重男輕女的老太太,就是一個例子,她一生對大兒子好,把所有最好的,把自己最後的房子都給了大兒子,可是到了最後,過來照顧她的還是隻有女兒,過來給她送終的還是隻有女兒。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這種故事,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實在有太多,而許鞍華不加任何渲染,不用任何悲情手法,就這麼直白的將這個鮮血淋漓的現實,就將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近乎白描的放在我們眼前,才最真實,才最直擊人心。

這人間大多數人的悲喜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的人遭遇都各有各的相似,而許鞍華正是用這種相似的人生遭遇,用這種類似的悲喜,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們展現了一段真實的人生。

而這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三,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看過電影《桃姐》的人,大多都同我一般,到了最後,都會被桃姐和羅傑這一對“母子”之間的真摯感情所感動。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對這部電影評價最中肯的還是劉德華在拍完電影之後說的一句話:

這不是電影,而是真實的人生。

而從這部電影裡,我們也確實收穫了許多平常我們很容易忽視的東西。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第一個是:到底什麼是感情?

有人說感情,就是血緣關係,感情就是,互相喜歡。

其實從桃姐,從羅傑身上,我卻看到另一種答案,所謂“感情”,可能無關血緣,無關喜歡,也許只是單純的一次善意,也許只是單純的一份善良,抑或是像桃姐對羅傑一家人大半生的付出。

善良是感情,付出是感情,陪伴當然也是。

而這種善良是會傳承,這種善意是會感染,而這就是人性的光輝,而這就是人性的力量。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第二個是:人性本善。

有人說人性本惡,有人說人性本善,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在桃姐,在羅傑,在這一批人的身上,我確實看到了善良的力量,確實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比如劇中羅傑的小學同學,能毫無保留的對桃姐的愛,比如桃姐生命的最後一刻,羅傑這個毫無血緣的乾兒子,真的願意為他送終。

當然最讓我感動的大概還是劇中配角身上的善:

一個腎不好的年輕女人,在過節的時候,給桃姐送了小禮物;

養老院的主任,大過年的讓手下人回家團圓,自己一個人卻趕回來陪著桃姐他們;

甚至總是騙桃姐的錢出去瞎玩的堅叔,最後也拿了一捧花到桃姐的葬禮前鞠躬。

小人物身上的善良,最真誠,也最樸實,而本片也正是在這種平淡的,真實的,善意裡,為我們講述了一段真摯的感情,一段真實的人生。

評《桃姐》: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結語:

《桃姐》上映以後,電影導演許鞍華,憑藉此片拿了金馬獎和金像獎,而本片男主劉德華也因為此片從此正名,不僅僅只會演警匪片,不僅僅只會耍帥裝酷,其實還是一個文藝片男主。

而於我而言,這部電影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實的為我們展現了一段平淡的人生,也真實的為我們展現了一段不平淡的過往。

一部電影,能從平淡中覺察出人生的真味,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這部電影似乎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