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育兒不"惰性",父母需給孩子成長路上不同的點"打光"

我們知道在陪孩子學習過程中,經常打罵吼孩子沒有什麼作用,反而會引發孩子

逃避或者反抗,甚至還會傷害孩子大腦。

而有些家長可能採用另外一種方式:佛系育兒。他們會和孩子講,孩子,你慢慢來,成績好壞無所謂,只要快樂就好。家長為什麼會採用這種育兒方式,原因大致有這幾個:1、受自己成長影響,認為自己以前也沒有人管,還不照樣混出來了;2、受國外一些教育理念影響,認為國外實施的是快樂教育;3、感覺現在孩子太累了,孩子就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4、認為很多孩子本身就不是讀書的料,絕大多數人終歸都是普通人,沒必要太拼,快樂健康成長就好。

其實育兒很多時候就是把握一個度,經常打罵孩子肯定是不行,孩子會變得要麼畏畏縮縮,要麼叛逆的要命,但小時候如果碰到原則問題,打一頓比說一萬句都有用。

佛性育兒不

那佛性育兒行不行,也是一個度和方向的問題,如果在一些生活方面,佛性是有用的。

我孩子小時候不喜歡自己吃飯,一到吃飯的時候就到處跑,各種稀奇古怪的理由,孩子奶奶總是端著碗到處追,結果孩子每次吃飯我看得都頭大。後來孩子奶奶回農村老家了,孩子再吃飯的時候,我很"懶",就給孩子一句話,"吃就上桌好好吃,不吃就拉倒,到點就撤飯菜"。開始孩子鬧得不亦樂乎,但2天后孩子一開飯,他跑得比誰都快。

佛性育兒不

還有就是孩子喜歡吃零食,他媽媽總是說零食不健康,垃圾食品,不讓孩子吃,結果孩子每次下樓,看到別的小孩吃東西,就邁不開腿了,饞得讓人心疼。我還是因為"懶",不想每次碰到這種情況,還要苦口婆心地和孩子講道理。就直接帶孩子去商店,讓孩子隨便選,想吃啥買啥,並且連續好幾天都這樣,孩子簡直樂壞了。但過了幾天後,孩子對零食反而沒啥感覺了,我現在經常買點零食放在家裡,他都不咋地吃,出門看到別人吃零食,也是毫無感覺。

但在學習方面,家長過於佛性,可能就"懶"不過去了。國外所謂的快樂教育,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表面,更多體現是在幼兒階段,到了高年級,或者私立學校,他們的學習任務不比我們輕鬆。因為幼兒園主導活動就是遊戲,孩子要玩中學,只要玩得好,有創意,孩子就快樂,就能有收穫。而國內過於提前進入學科教學,幼小銜接,搶起跑線這些,個人並不贊同,幼兒園階段感覺家長還是佛性點好

可是等孩子到小學後,父母再過於佛性可能就不行了,小學主要任務是學習,孩子就要在學習上學好。其實如果孩子學習沒學好,他也很難快樂的,現在的時代已經和我們以前讀書的時代完全不一樣了,以前孩子學得不好,該咋樣玩還是咋樣玩,老師也不會太管,家長也管不了。而現在如果學習不好,老師、同學對待他直接或者間接的態度,都會讓孩子不開心,甚至有些家長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和學習差的孩子一起玩。這樣長此以往,就會慢慢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佛性育兒不

孩子在小學階段,他的自我評價,不是靠內在,而是靠和外在的社會比較,也更容易受到老師、同學的言語和態度影響,從而給自己定位。別人都會,而自己不會,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確實不如別人。有了這種心理暗示,可能到了高年級也很難逆襲。雖然說,有些孩子低年級成績很差,到了高年級一下就升起來了,但這畢竟是少數,不能成為我們學習的標杆。

如何孩子學習不好,父母還是空洞地說,孩子,慢慢來,成績好壞無所謂,你快樂就行。孩子在父母這裡也就得不到任何支持,他就會感覺到一種無能和無助感,自信心也會逐漸崩塌

孩子的自信其實是通過學習行為和學習能力去建立的,在這段時間,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孩子有困難,幫助他解決,這樣慢慢孩子的成績和能力會上升,他更能勝任學習,也就更有信心,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佛性育兒不

在整個小學階段,孩子的大腦神經在發展,那麼本來對應的他學習能力也要發展,這樣才能齊頭並進。甚至學習能力還能先領先一步,再去促進大腦神經的發展。大腦神經元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和拉伸的。而如果大腦神經發展了,學習能力卻沒有跟上,那麼大腦神經也就會往後回縮,這樣孩子就沒有辦法達到他最好的水平。

所以在小學階段,父母必須讓孩子學習行為和學習能力跟上大腦神經的發展,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領先大腦神經的發展,倒逼大腦神經快速連接,快速強壯。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思維導圖這個思維工具會逐漸進入中小學課堂,思維導圖的樣式和大腦神經元細胞非常相似,孩子經常畫思維導圖,也也會促進大腦神經的發展,從而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和思維力。

所以小學階段父母對待孩子的學習過於佛性,不太可取。 "孩子,慢慢來"是要區分時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