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秉鐩:高慶奎慷慨激昂(二)搭班求發展

丁秉鐩:高慶奎慷慨激昂(二)搭班求發展

二、搭班求發展

  高慶奎絕頂聰明,他在搭班之始,那個時候北平的生行名角如林,老生界的泰斗譚鑫培和劉鴻升還健在,比他資深的老生如孟小如、王鳳卿、貫大元、王又宸等都已稍有地位,餘叔巖、言菊朋也露了頭角。他認為如果能成為氣候,非從“觀摩先進,培養觀眾”這兩方面入手不可,那麼就要多搭班,於是他就定了一個“三不爭”的原則:不爭主角配角,不爭戲碼先後,不爭戲份多少。把這個風聲一放出去,各班的管事人都認為孺子可教也,於是乎他搭的班子越來越多,在臺上觀摩先進的劇藝,在臺下培養觀眾的人緣,就一步一步的,按照他自己訂的計劃來逐漸實踐了。

  從民國二年起,他搭過田際雲(藝名想九霄,名花旦,那時候已退休,一心培植兒子武生田雨農了)的玉成班,後來改名翊文社。俞振庭的雙慶社,譚鑫培的合慶社,王瑤卿的天慶社與成慶社,楊小樓的桐馨社與中興社,周瑞安的瑞慶社,梅蘭芳的裕群社和喜群社。其中以俞振庭、梅蘭芳、楊小樓三個人對他的提攜之功最大,現在且說他搭其他各班的演戲情形:


  在玉成班,他在倒第二演過《雙胭脂虎》的李景讓,另外一位李景讓是賈洪林,兩位石中玉是路三寶、王蕙芳,他父親高四保的旗牌,也就因為他父親和師父(賈洪林)的援引,他才能搭進這個班的。這天(民國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大軸是孟小如的《九命奇冤》,倒第三是梅蘭芳、謝寶雲的《孝義節》。

  七月二十二日白天,他在玉成班演倒第五,《白門樓》的陳宮,張寶昆飾呂布。倒第四是梅蘭芳、謝寶雲的《母女會》,大軸是田雨農、李連仲《連環套》。

  民國三年(1914)四月十五日白天,他在翊文社的倒第五《鎮澶州》裡,配演楊令公魂子,瑞德寶飾岳飛。大軸是梅蘭芳、王蕙芳的《樊江關》。

  八月四日白天,他在翊文社的倒第六《轅門射戟》裡配演劉備,張寶昆飾呂布。大軸是楊瑞亭《霸王莊》,壓軸梅蘭芳、孟小如《趕三關》。

他搭王瑤卿的天慶社,民國四年(1915)六月二十八日,在倒第七,也就是開場,唱過《賣馬》。大軸王瑤卿的《金猛關》。也是王瑤卿的班兒,成慶社,在民國五年(1916)八月二十日,他陪王瑤卿唱過大軸,配《穆柯寨》的楊延昭。

  他搭周瑞安的瑞慶社時,還有過趕場的紀錄。民國七年(1918)三月十三日白天,他先在吉祥園唱完雙慶社的倒第五《上天台》,那天大軸是梅蘭芳的《金山寺》。然後又趕往三慶園唱瑞慶社與尚小云合演的《戰蒲關》,大軸是周瑞安的《冀州城》。那時候北平老生有的是,而兩班都有他,且在同一天白天演出,其人緣之好,就可見一斑了。四月二十一日三慶園瑞慶社的日場戲,他在壓軸與尚小云合演《趕三關》,大軸是周瑞安《潞安州》。


  高慶奎在不到二十歲時,曾搭過譚鑫培的班,但是那時候對學譚的劇藝還不能深刻的領略。民國四年,他二十六歲,已經懂得如何吸收了,就不計條件地搭入譚的班來學戲。民國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文明園合慶社的日戲,他在倒第五(開場第二齣)唱《群英會》,大軸是譚鑫培、王長林的《天雷報》。民國五年一月七日,吉祥園合慶社的日戲,他在倒第三陪榮蝶仙唱《荀灌娘》飾演荀崧,大軸是譚鑫培、陳德霖的《南天門》。第二天一月八日,連演一天,他在倒第二陪時慧寶演《逍遙津》飾穆順,大軸譚鑫培、程繼仙合演《八大錘》。六月五日,文明園合慶社的日戲,他在倒第八(開場第二齣)唱《定軍山》,大軸譚鑫培、王長林的《奇冤報》。民國六年(1917)一月十二日,吉祥園春和社的日戲,他在倒第五(開場第二齣)唱《宮門帶》,大軸是譚鑫培、梅蘭芳的《汾河灣》,而過此不久,譚鑫培就逝世了。

  高慶奎還有一個聰明地方,他搭其他的班兒,有時露露劉(鴻升)派的戲;遇見與劉鴻升同臺,他就只露譚派戲。因為他如果在前場唱劉派戲,有點與老師比賽、別苗頭的意味。唱不好,便成了小巫見大巫,相形見絀。萬一因為年輕,嗓子衝,而唱好了,且青出於藍,那麼,劉老師面上不好看,就不好從他再學玩藝兒了,他堅守這個原則不變。像民國六年九月八日,廣興園的日場戲,他就在倒第三與尚小云合演《武家坡》,大軸是劉鴻升的《斬黃袍》。十月四日,第一舞臺桐馨社夜戲,他在倒第四唱《趕三關》,倒第二是劉鴻升《取城都》,大軸楊小樓《落馬湖》。十月六日,第一舞臺桐馨社夜戲,他在倒第三陪王瑤卿演《木蘭從軍》飾花弧,倒第二劉鴻升《敲骨求金》,大軸楊小樓《水簾洞》。具見他會做人。

以上筆者所記高慶奎這些戲碼,為的是說明他的戲路和如何的不計主配、不爭先後,以後類似的記載,也是同一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