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就在前幾天,新疆的若干家影院正式宣佈復工。無論你對這個問題有何看法,但電影在特殊時期之後,還是會迴歸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這個檔口上,觀看《我在中國做電影》這樣一部紀錄片,或許是你找回關於電影情愫與記憶的最好機會。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看到這個名字,你大概會有不少聯想。比如,這部紀錄片到底是講述熱愛,還是揭露現實的,抑或直白地歌頌或吐槽?但看過之後你會明白,在這些以電影人的經歷為線索串聯的故事裡,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


五集紀錄片,每集由不同工種的一位電影人帶來15分鐘的分享。你會看到他們的熱愛,也會看到這一代電影人的成長與處境:中國電影人,怎樣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製作中國電影。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我在中國做電影》

導演: 米若羲

主演: 葉錦添 / 曹鬱 / 趙楠 / 阿杰 / 丁燕來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集數: 5

單集片長: 17分鐘

1

不只是“匠人精神”


其實對於影迷來說,關於電影和影人的紀錄片從來都不是新鮮品類,甚至許多經典電影幕後的故事也是好萊塢最喜歡的選題,比如《我和夢露的一週》或者《希區柯克》,“原電影”甚至是很多影迷的心頭好。

這些年來,國產大片也形成了拍紀錄片的傳統。如《阿修羅》的紀錄片還成了話題之作。但《我在中國拍電影》,並不止於滿足告訴我們“電影人做了什麼”。

更包括“為什麼”,以及“怎麼做”。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五位電影人,分別來自美術、聲音、攝影、配音、特效五大核心領域。沒有導演,沒有演員,沒有了那些即使到了紀錄片裡都是視覺核心的大咖。只講這些電影行業的執行者,這些所謂的“工匠”。

我們能看到這些人的堅持有多可貴。這些目前在各自工種都已成為行業頂尖的人們,內心都有著自己的執念,甚至每個人都有一個堪稱勵志的故事。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攝影師曹鬱從“姚晨老公”到“一線攝影師”,對於攝影師這份工作每每提起都驕傲之色溢於言表,他首先釐清了攝影和攝像的區別:攝影不只是拍攝,更要把控整個光影和氣氛的變化。作為攝影,你是可以創作的。

“攝影師和導演,就像電影的兩個情人,他們是情敵,卻又有奇妙的聯繫。”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如今的他提起當年《可可西里》拿下金馬最佳攝影領獎的出糗,全然當作笑談,因為他已經有更多的獎幫他挺直腰桿。

國內頂級聲音執導趙楠,從來都覺得自己乾的是一份苦差事。在錄音棚裡一干就是一個月。但提起自己的項目,又津津樂道地說起所完成的作品,如何通過自己的想象力“以假亂真。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她曾憑藉《通天帝國》獲得金像獎最佳音效獎。在獲獎的時候,她說“感謝金像獎給我的肯定,女性也可以成為好的音效師。”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流浪地球》的特效總監丁燕來,說起睡在工作室完全當家常便飯,最長紀錄是四天三夜沒回家;而國內最好的配音演員之一的阿杰,從少年時的配音發燒友一路走來,依然記得偶像童自榮“形成自己風格”的囑託。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看過這部紀錄片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他們怎麼可能只是“匠人”?你會明白電影到底是怎樣一門藝術,夢想究竟怎樣通過無數藝術家的創作走進現實;所謂“視聽語言”,到底該怎麼讀解。


最簡單的例子,《影》裡面影子反殺的一刀,音效部門要做什麼?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他們找來了一套真的龍鱗甲,用刀發出摩擦的聲音;然後,加入刀子刺入人體的聲音,衣服的摩擦聲,臟器破裂時候的血流聲。刀子捅進不同部位,因為臟器和血液迴流的角度不同,聲音也不盡相同,一方面要提煉感官刺激,一方面還要尊重生理基礎。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七八個人為了一個鏡頭的一個動作,可能要忙活實驗許久。這就是電影語言的誕生。

這部紀錄片也許會為影迷打開全新的觀看方式。那些經過“技術拆解”的單一鏡頭,不再是宏大敘事篇章中驚鴻一瞥的浮光掠影。看夠了熱鬧,這部帶你看門道的電影會告訴你,電影人到底做的是怎樣一份苦差事。

而他們,又是怎樣手舞足蹈地描繪,自己在每個小小的細節裡,大大的靈光乍現。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2

中國電影這些年

看著《我在中國做電影》,你會覺得,如果過去這些年你始終堅持“不看華語片”,或許對這些電影人來說並不公平。

事實上,紀錄片也沒有迴避華語電影這些年固有的問題,甚至可以說相當大膽。這些對行業懷有熱愛的人,恰恰是對於行業亂象最痛心疾首的人。這其中,特效部門要說的恐怕最多。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五毛特效”,這是多年來對於特效部門,網友們吐槽最多的一句話。哪怕到了《流浪地球》的時候,最多的質疑聲依然是:國內的特效做得出來嗎?

丁燕來在片中很無奈地提到了業內人士最常問他的問題:你們特效為什麼那麼貴啊?不就是操作電腦嗎?

可是特效部門且不說搭建起來需要多少錢,正版軟件每年多少錢,單說每個月公司的電費,都要好幾萬。

機箱一響,燃燒的就是人民幣。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這也是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國內特效始終停留在去穿幫、擦威亞的級別。怎麼能指望資本花錢買藝術性呢。直到《流浪地球》,我們覺得似乎能挺直腰桿了,但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丁燕來為我們復原了製作這部電影的幕後。為了打造想要的效果,導演郭帆每週都親自開會,最關鍵的,居然是做思想工作。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全片第一場災難戲,是一個坍塌效果。要先把每一塊石頭在電腦上雕琢出來,然後根據具體位置渲染光陰。再根據碰撞時候的效果,進行物理測算完成合理動作。而這只是一個鏡頭。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還有那個驚豔的五十秒長鏡頭,從動力爐底部漸漸上升,一直到拉到太空俯瞰整個地球。為了達到理想效果,這一幕光是相機鏡頭的效果,就用了五六十個,來完成焦距的不斷變化。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這個過程可複製嗎?丁燕來對《流浪地球》的成功抱著審慎的態度:不可能總靠情懷為愛發電吧?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趙楠和阿杰都提到了工期的問題。前者不得不將每次混音的時間都壓縮在一個月內,“乾電影像催命一樣,戲還沒拍先說什麼時候上映。像《羅馬》那樣四個月混音,根本不可能”。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阿杰則吐槽,從來都是當天到了現場才知道自己要配什麼,引進片留給配音的時間非常緊張,基本上都是一天就要求配完。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葉錦添提出的問題則更加致命,那就是隨著大量項目井噴,許多部門上的人並不專業,他經常性地需要現場“教學”。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什麼是美術指導?就是為整部電影的美學負責。可以為了《赤壁》一條裙子繡半年的葉錦添,在開始接手《夜宴》的時候就發現各種基礎常識的錯誤,他不得不懇請馮小剛叫停拍攝,現場教周迅古代女子的步態。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馮小剛在現場罵:“知道什麼是葉錦添嗎?明白自己該幹什麼嗎?”葉錦添那時候驕傲嗎?他提到此事的時候並無嘚瑟。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在中國做電影,在一個國家越來越需要文化崛起的時代是幸事,也是難事。但也幸好有這樣的紀錄片,帶我們聽到最真實的想法。


3

請別再拒絕華語片


能夠理直氣壯地站出來說一句“我在中國做電影”,是這些電影人對自身能力和作品的自信,也是經歷了這些年,中國電影真正站起來、具有票房號召力和世界影響力的開始。

問題其實一直存在,資本亂象、天價片酬、技術低下……但我們終究在迎來一批從工業水準上、藝術水平上,達到了相當高層次的作品。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工業,如《流浪地球》,還有《邪不壓正》。

你以為李天然竄來竄去的北平屋頂,全都是實景搭出來的嗎?別逗了,巧紅在東四牌樓上走的那場戲,一個360度的全景鏡頭,掃遍了整個北平,那片琉璃瓦的黃色屋頂就是故宮!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怎麼做出一個北平?特效團隊上。他們總共收集了大約12000多張老照片,做了6000多棟老北京四合院,並且在電影裡栽了12000多棵樹。老北京哪個方向的城樓高多少米,姜文日常要考。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藝術,如《妖貓傳》。

楊玉環一個抬頭,怎麼能拍得“六宮粉黛無顏色”?對比下《演員請就位》裡的復原,你會發現美則美矣,卻似乎少了一點動人心魄的靈氣。那點東西怎麼來的?曹鬱和他的攝影團隊在光影上下足了功夫。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先是還原環境光,燈籠佈景的光色打底;然後是接近環境的非自然光,蠟燭幾十根,從臉的左側和下側照過來;第三步,布一圈LED燈帶,皮膚從所有反射角度看上去,都有現代的光澤感。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還不夠,因為眼睛裡不夠靈動。特圖利小燈打起來,專門給眼睛補光。

還不夠,是的!因為還有點真實,少了一點亦真亦幻的仙氣。現場光做不到了,曹鬱用上了電子調光臺,用極為細緻的明暗變化在人物臉上做手腳,造就“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心旌搖曳。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妖貓傳》,做到了極繁。《南京!南京!》要的,則是極簡。傳統的單一布光,將人物的情緒無限放大。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尤其是教堂裡舉手的一場戲。為了從教堂窗戶裡射下來的那道自然光,曹鬱等了很久,在光底下舉起來的手,乾淨得驚心動魄,甚至看得到空氣裡浮動的灰塵。曹鬱的理解是,教堂裡的眾人彷彿海洋,穿過人群的那隻手像是一面帆,那是希望。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這,就是電影眾多工種之一,怎樣完成屬於他的藝術創作。實現的那一刻,簡直令人興奮到戰慄。

《我在中國做電影》裡有無數這樣的例子。為了《影》的下雨戲,趙楠的團隊收集了上萬種音效,每場雨戲的音軌多達五六十條。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葉錦添在《臥虎藏龍》設計李慕白和俞秀蓮的衣服,突出一種模糊的空白感;特效團隊為了《流浪地球》的雪片效果逼真,在拍攝現場安排下雪的流向……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在他們的創作裡,滲透著對藝術的執念,對作品竭盡全力的責任。

為什麼說《我在中國做電影》值得一看?於普通影迷,這是一次開眼界的好機會。原來我們喜歡看的電影,是這麼做出來的!長見識。

於電影人,這是一堂電影課。指明瞭陷阱和坎坷,告訴你即將開始的,會是怎樣的旅程。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而於中國電影,這是一封情書。告訴你國產電影究竟走過了怎樣的路,即使它依然面上帶塵,卻依然讓無數人愛得義無反顧,依然值得我們為之翹首以盼。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為什麼這些頂級電影人,依然彷彿懷有執念地堅守。阿杰的四個字,告訴你最終的答案。

因為,“電影值得。”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臺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合作、投稿、諮詢請聯繫:1771746409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