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實力發展得那麼好,就是拿不回燕雲十六州?

戰歷浩


“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形容的正是燕雲十六洲。

燕雲十六州,即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再加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從地圖上我們就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中原王朝擁有燕雲十六州,就等於控制了北方門戶,進可攻退可守,中原一方佔據主動,如果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等於打開北方門戶,任由草原遊牧民族為所欲為。

提到燕雲十六州,那就不得不提石敬瑭,石敬瑭被後唐包圍,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向中原大敵契丹求援,在石敬瑭的協助之下,契丹軍迅速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遂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有了契丹的幫助,後唐自然無法抵擋,後唐遂亡。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契丹廢了這麼大的力氣,當然圖謀不軌,他們看中了歷來阻擋草原民族的門戶——燕雲十六洲,只要這塊地盤掌握在他們手中,那中原地區就是一塊砧板上的肥肉,隨時可以吞嚥。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在公元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對於石敬瑭來說只是輕輕鬆鬆一揮手,但就是這一揮手卻讓中原民眾暴露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下,遭受了長達300多年的侵擾。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當然,契丹佔據主導地位。

對付草原民族,中原王朝一般才去兩種措施:

第一,守!修建長城,或者佔據天然地形,據點而守,使得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發揮不出來,實力大減,就算是攻破了防線,中原地區也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做出正確的決定,迅速集結軍隊,杜絕了遊牧民族“悄悄進村,打槍的不要”的可能。

第二,那邊是攻!騎兵在古代那是具有戰略性的兵種,相當於現在的坦克,靠人體怎麼可能阻擋坦克,在古代,沒有強大的騎兵,是不可能成為一個軍事強國的,漢朝、唐朝通通都有極為強大的騎兵部隊,組建一支大規模的精銳騎兵集團,以攻勢立國,長驅千里,主動出擊。殺得遊牧民族膽寒,終生不敢踏入中原一步,但是要實現這一點實在是太困難了,對國力的要求那是相當高,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持,這麼玩,能把自己的國家先玩死了。



宋朝偏偏缺乏產馬地。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原地區最出名的只有兩個地址,“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冀北之野。一是甘肅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但河套地區是契丹的大本營,產出來的馬匹全部被作為了契丹族的戰馬,怎麼可能賣給自己的敵人,就彷彿我們對鐵的冶煉技術也是一直藏著掖著一樣,誰敢傳給外族人,那可是要誅九族的,宋朝是無法指望從此獲得戰馬的,東北地區說是受宋朝的管轄,但實際上北宋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控制過那裡,何論能夠成為北宋產馬地呢?

所以宋朝與契丹作戰,靠的一直都是步兵,就算是有“鉤鐮槍”這種專克騎兵的武器,也照樣抵擋不住騎兵,一個衝鋒陣型就亂了,自亂陣腳的軍陣還有和威力,相反,互相掣肘,連最基本的戰鬥力都發揮不出來,如此,自保尚且夠嗆,何談收復失地。


盪漾飛劍


宋代中國的經濟實力可以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可是宋朝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世界來說並不算太強,與周圍的鄰國遼、西夏等的戰爭一直是勝少敗多,終宋一朝也沒有收回從建國初期就一直耿耿於懷的燕雲十六州。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從後周權臣到大宋皇帝的歷史便是一部謀朝篡位史,其即位後十分忌憚手下的武將複製他的成功。終宋一朝一直保持著重文輕武的局面,而且宋朝尤其是北宋最精銳的武裝力量是在首都附近,而邊境地區的武裝力量還要弱於首都,水滸傳中林沖便是八十萬禁軍總教頭,北宋末年金軍也是輕易地突破了北宋邊境的防線直抵開封城下才為各地勤王之師和禁軍所阻。再從燕雲十六州的地形來看,其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背靠燕山地勢險峻且易守難攻,是華北平原通往東北、蒙古草原的必經之路,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遼國從後晉手中拿到燕雲十六州後一直苦心經營,城防堅固。宋太宗繼位後曾舉重兵企圖一舉收回燕雲十六州,宋軍先勝後敗沒能成功,這成為了宋太宗畢生的一件憾事。宋太宗以後的宋朝君主又多是貪圖安逸的守成之主,從宋朝建立一直到滅亡,燕雲十六州一直被異族佔領,一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派兵北伐此地才重新回到漢人王朝手中。



簡話歷史


首先一點,宋朝經濟社會空前發達是事實,但不代表遼夏金髮展的差呀,宋朝綜合力量是第一,不代表其他政權都在貧困線上掙扎才來打宋朝的,這是宋朝無力收復的整體原因。用傳統說法可以算天時。

其次,宋朝前期和遼的問題,遼朝佔據燕雲地區,已經把邊關線延伸到了山西河北等中原腹地,西邊都在陝西甘肅一帶,與西夏關係也很微妙,所以宋朝的邊界和京師是非常危險的,距離開封在古代也就不出幾天兵馬就能揚威中州,可見靖康之恥的發生,粘罕大軍是困在太原長達三個月,而斡離不有原遼國投降郭藥師引路,繞開真定和磁州兩個難打的城池,一下就衝到河南境內,到開封速度非常快,簡直猝不及防。這是與國力不存在直接的關係,但客觀事實制約著宋朝,短時間無法改變,用傳統說法可以叫地利。

第三,宋朝本身內部體制和官僚階層的無可奈何,宋太宗抬出家法問題,本身軍制繁冗複雜,養大批兵解決好供養,居然不是為了打仗,恰恰是為了不想打仗!什麼將領手中只有管理士兵的權力,沒有調兵權。而樞密使太尉手裡有調兵權,但又根本不管兵,處處堤防,害怕發生內部危險,這麼奇葩的設想只有宋人想得出來。並非宋朝不重視軍人武人,這是很大的誤會,能夠出現幾代軍將世家的,北宋南宋之多其實都是歷史上僅見的,連南宋末年投降蒙古並不算太出名的楊大淵這種,都是出自軍人世家,在其他朝代可以說很少見。但是,宋代的軍事特色是彈性防禦,且內部文臣士大夫大多不願意兵禍連結,他們是熟悉兵者兇器也這種觀點的人,出於實際來說,並不能簡單粗暴認為是錯誤的。這就是傳統的所謂人事因素。

所以,宋朝無力收復失地,有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造成,不是簡單一個宋朝實力強就該大一統,或者宋朝敗多勝少,就一定軍事糟糕,不看重武將,都不是全面的說法。


何運超


縱觀兩宋,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缺將,並不是指北宋沒有能打仗的將軍,還是北宋的將軍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都成了木偶將軍。身邊有不懂軍事的太監束縛,朝堂有不能及時應變的皇帝遙控,讓向東就向東,讓往北就往北,沒有一點自主權。而南宋,將軍幾乎都能夠獨立作戰,但每到關鍵時刻,那些掌權的混賬宰臣們總會壞事。

當然,兩宋之間從不缺熱血軍人,比如面涅將軍狄青、一人一鞭面對十幾萬西夏軍斷後,最後鞭毀人亡的郭遵,比如殞命風波亭的岳飛、300人對陣12萬人斬殺2000人,陷入小商河而死的楊再興。

只是大好男兒,總是被自己人弄殘弄廢弄死!真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小雷閒話歷史


韜光養晦唄。


長興羅


你指的是經濟實力吧。經濟強跟軍事力量不成正比啊。


打雜小組第一副組長


問題本身有問題,宋朝什麼時候有過實力了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