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厭惡勞動的觀點,對當代青年危害有多大?

勞動創造美


認為孔子厭惡勞動的,是因為沒有認真讀過儒家的典籍,只是抱著反對儒家的態度來批判,沒有事實做依據,以至於出現了邏輯錯誤。當代青年如果有人厭惡勞動,只是因為自己的懶惰而已,就不要把鍋甩給孔子了。

講兩個《論語》記載的故事: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我們可以看出來,雖然孔子不認為馬伕、隨從一類是很高貴的職業,但是也並沒有去鄙視從事這些事情的人,認為這些人通過合情合理的方式取得報酬,沒有什麼不好。他說“吾亦為之”,那又何談厭惡勞動呢?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一則很多人認為孔子瞧不起辛勤耕作的農民,其實是一個誤會。孔子只是在說,樊遲這個人沒有什麼大志向啊,學著經邦濟世的手段,卻思考著細枝末節的事情。

舉個今天發生的例子。前一段時間那個因拾荒而流浪26年的公務員我想大家還記得,一時間宣稱自己倡導垃圾分類,圈粉無數。確實有那麼一句話,叫做“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但是,我們要明白,放錯了位置的人才同樣也是垃圾。

一個公務員是有分工的,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同時也是民眾利益的服務者。去倡導實踐垃圾分類?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尸位素餐。不是說垃圾分類不好,也不是說他不可以去呼籲,只是這個工作不是他來做的。一方面拿著納稅人的薪資,一方面去做何其本職工作無關的事,這種人被認為是腦子有病我感覺是正常的。試想一下,即使做垃圾分類,有必要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26年嗎?



看待歷史要摘取有色眼鏡,真正瞭解才能理解。

儒家的髒水潑得不少了,無非就是因為其做了統治思想。這些人不止不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學說同樣沒有概念。

講幾個反儒學者常說的論調:

第一,儒家是維護階級貴族的,不維護被統治階層。

儒家確實是貴族學說,但是諸子百家全都是貴族學說,沒有任何一家是來源於民間的。它們代表的都是貴族階層,提出拯救亂世的辦法,身份最低是一個“士”,並且幾乎所有學說著眼點都在改變統治者身上。


第二,儒家講求“愚民政策”,所以要反對。

從事實上看恰恰相反,法家、道家等學派對民眾是“愚民”政策,只有儒家因為要制定規則,要百姓知“禮”,所以強調要“智民”。道家想讓小國之民“老死不相往來”,法家統治下“焚書”、“坑儒”,雖然有政治原因,但不可避免的是對思想的鉗制。而儒家強調的卻是“教育”的作用,孔子是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的第一人。

第三,儒家過分抬高了讀書人的地位,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憑良心講,現代社會不讀大學的年輕人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就是在國外,那些知名人士基本也是有著很高學歷的。

不讀書,在這個時代是註定要被淘汰的。看看一個國家的領導階層,有沒有不讀書而身居高位受人愛戴的?從歷史到現在都發展來看,受教育的程度是越來越高的。那麼,儒家提倡讀書,提倡“學而優則仕”,有問題嗎?腦力勞動就不是勞動了嗎?


第四,封建的儒家導致了中國的落後。

這其實是最可笑的一種說法,也是最不知羞恥的一種說法。我們看到的是儒家作為正統思想之後,我們長期處於世界頂尖的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力可以和我們相提並論。只是後來我們的發展停滯了,落後了,經歷了一段黑暗的歲月。但後人犯的過錯不去自省,怎麼反而怨起祖宗來了?

這就和當代有些青年懶惰不愛勞動,天天只想著不勞而獲,卻硬說是受了孔子的影響一樣荒謬。


待曉兒


人也是動物,也有吃穿住行玩的需要,都有趨利避害,好逸惡勞的本能,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生長於獨生子女家庭或少子少女家庭,不象我們小時候,嫡親的兄弟姐妹一般都有五、六個,所有家庭普遍貧寒,我們小小年紀就要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儘量為父母分擔壓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真的不是吹出來的。現在的孩子除了讀書、電腦、手機、各種各樣的學習班之外,很少做家務活的,至於體力勞動有些孩子連見都未見過,就更不要說參加了。所以,這一類孩長大成人後:

一、不知道怎麼做工,主觀上不是懶惰。

二、有師傅帶班,傳幫帶,知道了怎麼做,可從來沒有做過工,體質差,幾下子就累趴了,吃不了苦,堅持不了,這與懶惰有區別。

三、確實是好逸惡勞,懶散成性,這是從小到大,家庭“富養"的結果。

我國有近十四億人口,勞動力應該是充裕的,每年近千萬人的大學畢業生,加上各類技工學校、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更多了,可他(她)們大多數找不到與其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這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嚴重脫節,造成了教育資源的鉅額浪費。造就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任重道遠!


本人大白


孔子並不厭惡勞動,他只是厭惡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學生不發揮所學特長,反而去做一名普通的農夫。



這個道理就像高曉松批評清華高材生一樣,國家辛辛苦苦培養的優秀人才,不是想著如何發揮特長利國利民,反而想著如何賺錢。

高曉松在做一期節目時,一名叫做梁值的清華畢業生,法律學學士、金融學碩士、新聞傳播學博士。他一上臺,就說自己擁有三項清華學歷,但現在為畢業做什麼而苦惱,希望導師支招。   

結果這一問就惹怒了高曉松:“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問我們你該找什麼工作?”

高曉松認為:“大名校生應該胸懷天下。名校畢業是幹嗎用的,不是找工作用的!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反而問我們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據說孔子有3000名學生,成名者72人,孔子最滿意的只有10人,這10人被稱為“孔門十哲。”而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的樊遲也是這10人中的一個。因此孔子比較生氣。

《論語·子路》記載說:“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霍大勝


《論語》釋疑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此“語”何謂呢?

必先弄懂其中幾個概念,以及幾個字。

1君子:執政者(不指好人!)。2謀:指有為也。3道:治理也。4不謀食:就為天下謀求不來足食。5耕也:百姓努力耕作。6餒在其中:餒,吃進食物;——因為食物就在耕作中。7學:君子退隱自我。8祿在其中:祿,收穫所賜;因為賞賜就在退隱中。9憂道:執政者能以治理沒有給民眾帶來福利為憂。10不憂貧:而民眾就不會以貧為憂了。

《釋文》

孔子說:“做為執政者,若以有為而謀求治理,就不能為百姓大眾謀求以足食。民眾努力的耕作,是因為食物就在耕作19呀;執政者退縮歸隱而無為,是因為上天所賜就在無為之中也。所以,執政者能夠以有為治理而沒有給民眾帶來福利,為憂,則民眾就不會以貧窮為憂了。”

以下是“世俗”之譯——

“合格的君子只謀求得道,而不會謀求食物……注重耕作,飢餓還是會有的。只有注重學習,才會俸祿豐厚。所以,合格的君子,只憂學習不能夠得道,而不會憂患於貧窮。

——此種“解釋”《論語》,孔子不是成為“不食人間糧食蔬菜的妖魔了”嗎?後人二千多年,會“奉”一個“妖魔”為聖有乎?

可見呀——只有通“聖”者,隱者,方可解聖也!


卜耐夫哲學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這是孔子的話。很多人根據這兩句話指責孔子‘’看不起勞動人民,厭惡勞動人民‘’,我不敢苟同。

古之君子是指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目光遠大的人。道,即道理。‘’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意思,是指君子應當專注于思考道理,即修身,齊家和治國的道理;不應當只為自已的生計打算。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矛盾就無處不在,包括家庭矛盾,社會矛盾和國家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如何提高個人素質?如何使家庭和睦?如何使國家長治久安?君子的任務就是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良方。君子在這些方面作出的貢獻一點也不比耕田織布差。

兩千多年來的讀書人都把孔子的這兩句話作為自己的信條,以天下為己任,直至今天仍然如此。各個部門單位的領導,政策研究室的研究員,他們沒有從事具體生產,但他們的工作關係國計民生。他們的工作就是‘’謀道‘’,這只是一種分工而己,並不能據此就得出‘’看不起勞動人民‘’的結論。

君子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後,不會因地位和環境變化而改變初心,即使生活貧苦仍然‘’憂道不憂貧‘’,他們關心的仍然是關於國計民生的道理,而不是個人的生計。杜甫‘’床頭屋漏無干處‘’,但他心裡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正是古君子的寫照。

孔子對人生,對社會有深刻觀察和思考,被歷朝歷代尊崇為‘’孔聖人‘’。他的《論語》歷經千年的風雨,至今閃耀著光芒。


山楂樹2094


① 孔子厭惡的不是勞動,而是在其位不謀其政。

“君子謀道不謀食”,你一個一心求學的君子,“謀食”反而有可能餓死,“謀道”才能活得好好的。

所以樊遲問孔子如何種地時,孔子才說“我不如老農”,別問我,我啥也不知道。

等樊遲走了才教導弟子們:學好如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自然而然都來種地養你了,還需要你親自種地嗎?

孔子這還算客氣的。你家孩子要是考上北大清華,課堂上問老師“給菜地裡澆大糞怎麼澆”,估計腿都能打折。

② 勞力是勞動,勞心也是勞動。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個說法來自《孟子》,說的是合理化分工,根本不是炫耀“勞心者”有多麼好。

是許行的弟子來賜館,說騰文公這傢伙治國不行,他不跟農民一起種地養活自己也便罷了,還收農民的稅充實國庫,這不赤裸裸的剝削嗎?

孟子就問他:你家老師自己種地嗎?

答:種呀,親自下地。

又問:種地的那些器具也是他自己製作嗎?

答:用糧食換的。

孟子就笑了:人家用器具換你糧食行,騰文公用政務管理換你家糧食就不行了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都是勞動,然後互換勞動果實,咋個就不行了?

③ 勞力也勞心的孔子,能有啥危害?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年輕時候貧賤,什麼雜活都幹過,幹得還挺好。

然後發達了,還不忘窮苦百姓沒學上的問題,以一人之力教授六門課:詩、書、禮、樂、射、御。一氣兒教了三千多弟子。

為了檢驗自己的理論,放著魯國大司冦不當,五十多歲還周遊列國十四年,就為推銷自己的治政理念。

這麼一個既能勞力、又能勞心的老頭兒,為了理想四處奔波,您卻說他“危害青少年”?

難道青少年個個都喜歡種地,才是不受汙染危害的好青年不成?


九月風滿樓


孔子打心眼裡是看不起勞動人民的:“……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也,學也,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應該考慮好統治人民的方法,不要為吃喝操心,因為種田嘛,就免不了餓肚子,讀書嘛,就可以升官發財。所以,君子應該擔心的是統治人民的方法沒有掌握好,不用擔心貧窮。孔子的門徒子夏說:“學而優則仕“。意思是說:學習優良就可以當官。在封建時代裡,所讀的沒有自然科學,沒有其它學科,只有《四書》、《五經》加八股文,在世界各國大肆研究船堅利炮的時候,中國的儒生們卻在搖頭榥腦地攻研《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絞盡腦汁做著升官發財的夢,這樣能出好官嗎?!國家會強大嗎?!


夢中想著你211620873


說孔子鄙視勞動,是馬大鬍子理論的觀點。馬大鬍子理論是很荒謬的,把勞動定義為做工和種地。馬大鬍子理論認為,是勞動創造了人類,所以勞動光榮。人類當然不是因為勞動而進化來的,自然界的生物都在做覓食勞動。怎麼沒有一個物種進化成智慧生物。勞動是多種多樣的,做工種地是直接創造財富,但不是說只有種地做工才是勞動。勞動人民這個概念太片面。

孔子不會種地,但是孔子沒有鄙視體力勞動。馬大鬍子理論還認為,孔子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其實正好相反,孔子是維護被統治階級利益的聖人。孔子出身貴族,可是家道中落,孔子從小就很貧困,做過很多低下的工作。孔子立志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孔子經過學而思,思而學不斷提高。最後成了聖人。儒家學說才是維護被統治階級的學說。孔子是教育家,政治理論家,思想家,哲人,聖人。近乎完美的人。孔子的思想超越時代,即使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孔子還是把當今世界甩在後面。拿出今天最牛逼的普世價值,也望孔子後塵莫及。


用戶4699809132


你怎能怪孔子呢?毛主席說“勞動最光榮”現在的小青年也沒有願意勞動的呀!

誰勞動累誰這個膚淺的問題誰都懂,誰也不願意勞動,可(我們)實力不允許啊!

這些年輕人他們根本不知道孔子說過這樣的話,因為他們跟本就沒有好好學習,所以才落的要技術沒有,讓勞動怕吃苦。

現在社會好了,互聯網時代幹什麼都能養活自己,又何必去勞動呢?

父母有錢給他們花,他們又不擔當,得過且過,所以也不願勞動。

他們不願勞動跟孔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他們是廢青,永遠都是寄生的!


s春回大地x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確存在許多腐朽沒落的東西,歸根結底它只是為封建半封建社會制度及統治者服務的工具。

其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就是典型的讀書有用論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最高詮釋。克己復禮的禮,其實質就是不求進步,總是眷念過去,眷念春秋戰國從前的社會生活。

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中,應只需要批判地接受極少數,而絕不是全部。現在有些人大肆宣傳儒家思想,是對青年人的一種毒害,對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三觀和信仰的價值觀偏引,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要明白,即便是新中國需要傳承華夏優秀文化,那也絕不僅僅只是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華文明五千年長河中,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至今也就兩千五百多年,所以,它只是眾多華夏思想文化中的其中一部分。

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落後的東西太多太多,不具有辯證法,不具科學性,不具哲理,只是單一為統治階級愚忠服務的思想和文化體系。

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果真優秀的話,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長期處於封建半封建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時期裡?為什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竟讓一些小國欺辱霸凌?為什麼不平等條例一簽再籤、土地割讓!為什麼億萬人民飢寒交迫、顛沛流離?為什麼普通百姓文盲無知?為什麼會發生五四運動以喚醒青年革命?儒家思想顯然落後,它早已不再是中國文化主流,只配作為泱泱華夏眾多歷史文化中的之一。

國民黨統治為什麼會在擁有絕對優勢下土崩瓦解走向失敗,在有一萬條理由的同時,“不成功則成仁”的警示就是其中一條,歸根結底蔣家王朝的失敗與儒家思想直接關聯。這裡的“仁”不是仁愛,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字的含義,就是對校長個人的絕對服從,這便是愚忠。就是校長做出決定無論對錯一味的聽命,這便是盲忠。

其實,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百姓而言就是禁錮與枷鎖,青年人尤其需要注意在吸收泱泱華夏五千年燦爛文明中,好好地把握中華文明中優秀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