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經典

說起經典,腦海中總是閃現出梁祝、二泉映月一類的曲子,對於經典來講,我的意見是沒法超越的,後人還記得的,而且一直在影響的。

這是社會的大眾的人民的經典,忘不了。

中醫的經典


實際上,中醫藥的很多經典,至今也是無法超越的。比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論》《本草綱目》等,至今我沒發現有人可以超越,這是達到了一定高度的學術著作,而這些著作至今還在指導著中醫看病、看好病。這是令人稱奇的。

所以這些著作被中醫成為經典著作,而也有八大經典、四大經典之說,公認的四大經典是內經、傷寒、金匱和溫病條辨,想從事中醫這都是必讀之書,其基本上涵蓋了所能夠想到的中醫藥的所有疾病。所以,經久不衰,逐漸的形成了經方派,其主要的就是仲景學術,這方面現在有很大的權重,一般是不是一箇中醫,看這個是很有分量的。

1 經典是怎麼形成的?

經典最初的意思,其中的"經"指的是四書五經中的經,而"典" 則是春秋戰國以前的公文體制。逐漸的成為行業的精品,或者說是一個時期裡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質和意義。

中醫藥的經典著作不是隨便就能夠形成的,我們可以來進行一下回憶?如果你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病了該怎麼看?我們最大的理想是遇到神醫扁鵲,就像遇到蔡桓公一樣告訴你那裡有病,需要怎麼治療,但實際上那個時候這樣的神醫不多。到了漢代特別是東漢末年,天下群雄蜂起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老百姓怎麼看病呢?這個時期醫生估計都不好找,老百姓流離失所,加上傷寒大流行,十室九空,十去其七,這樣的環境下老百姓只能聽天由命,怎麼治療呢?遇上華佗了可以、遇不上也就自然淘汰了。

這個時候人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恐怕就是有效的方子了,得病了能夠快速的控制疾病,好起來。就要指望有水平的醫生出個招數,可以想象那個時候醫生也不少,但是可能方法多樣,但最後有了張仲景,他的偉大之處在於,在這麼多死亡傳染病威脅下,他總結了一套好的方法,並且把這樣的方子編輯成冊,成為一部論傷寒急症的書,因此包括書名現在還在爭議,究竟是傷寒雜病論還是傷寒卒病論呢?研究的人很多,沒有說清楚。

因此就有人說,這本書其實就是一部當時的急救手冊,類似於我們現在國家發佈的救治指南,這個指南描寫的很簡單,一般人認識字就可以去對證下藥了,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能夠快速的識別疾病,然後用上藥好了。

不過遺憾的是,歷史上沒有很好的很完整的記下來這段歷史,究竟是不是依靠傷寒論的小冊子治好了病呢?是先有冊子治好病還是到了疫情後期才有了小冊子,隨著東漢的三分天下,也就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了。後來可以想象紙張很貴,傳抄不便。有些人傳抄了就私自藏起來,秘而不傳了。而在發現的時候就到了王叔和,這個太醫有很好的資源,竟然發現了一本傷寒論,破破舊舊的、亂七八糟的,那就下功夫整理吧,這個時候王叔和還真是有心人,這本書出來後,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人提起來這本書,但是發現張仲景這個人火起來了,大家評價還很高,隋唐時期這書就是大量傳抄,說明了什麼大家都覺得是好書,國家還沒有大量的印刷。但是價值已經體現出來了,怎麼體現出來呢?是因為後代的醫生髮現了書之後,照著書用,發覺書好方子好,後來國家乾脆拿出來作為考試用書。這是唐代的事情。如今算來多少年來了,至今中醫師不還是要考傷寒的嗎?

幾千年在考試中的用書,幾千年老百姓還在受惠,幾百年醫生看了都說好,這不是經典是什麼呢?想想在的書,能有幾本達到這樣的高度呢?一年出版社那麼多的書籍,有幾本有人好好的讀呢?上午兒子跑過來說一個成語,學富五車,說毛主席喜歡看書,書房也是臥室到處都是書,書是幹什麼呢?讀的,不是擺放的。而我們看到的很多拍的照片,書櫃整整齊齊的,可以想象這些書都是沒有看過的。至今出不來經典為什麼呢?因為一時時間不夠,沒有大浪淘沙,歲月積澱;二是因為可能很多都沒有用。

傷寒論價值進一步的發揮到了宋代,這個朝代醫學很發達,皇帝文人多,愛看醫書,喜歡看病,這個時期國家印刷技術也好了,乾脆把傷寒論好好的校正下吧,為什麼先校正這本書呢?因為整理者說“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所以就先校訂傷寒論十卷,其他的找不到,金匱要略江南諸師秘而不傳。有了官方本的傷寒,接下來民間的醫生看病讀書,邊讀書邊思考,看著這本小冊子這麼小,所以就開始琢磨自己也談談體會吧,一來二去,至今研究傷寒論的人不下十幾萬人,出名的也有幾萬,最出名的也有幾百,留下書和心得體會的也有幾十,所以研究傷寒的人越多,氣氛越熱烈,這些人都有突出的特點,就是越研究越注意用方子嚴謹,臨床開小方子的基本上都是這樣的醫生。這樣的醫生,因為研究傷寒而有了名號,而又因為傷寒方子方法的運用贏得了民心。在行業內,一般知道哪些人水平高,也都說傷寒搞得好。

這就是經典。通過學習經典,提高了自己;成就了自己;贏得了地位和尊重。如此代代相傳,學習傷寒也就自然有了道路的指引,想學中醫要學傷寒,想成名醫要學傷寒,想成就事業又要學傷寒,這樣的作用,自然就一起了行業內的熱捧,經典也就成為必然。


中醫的經典


2 今天如何看待經典?

今天的時代,我們在說起快兩千年前的著作,還頂禮膜拜,在一些接受現代科學的人眼睛裡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一本古書有這麼大的價值,實事求是講,真的有,而且這種作用大的出奇。

我對經典的認識是隨著臨床深入後越發的認可了,過去的學習往往是蜻蜓點水,說起來很多人對大學教育的批判我想也是應該的,因為在大學的學習中傷寒等經典的地位並不高,多的是現代化分割了的教材,所以傷寒論的一個方子比如小柴胡湯,會出現在很多場合,方劑學、內外婦兒都會學到,這樣傷寒論也學了牡丹石支離破碎。特別是在學校學習期間,背書也不少,背過之後覺得沒什麼用,基本上很忘記了。這種經典的學習,必須是邊學習邊實踐才有意思,如果單純的只是強調記住,而在大學五年或者研究生博士之後連一個病人沒有看過、一次經方沒有用過,我覺得背誦也沒有必要。

一點不誇張,我們學過了很多方子,傷寒名方桂枝湯,但是不會用的大有人在。學習過後,沒有見過白芍的學生有,白芍赤芍牡丹分不清楚的有,桂枝搞不懂肉桂桂花的有,生薑大棗甘草怎麼用的也並不知道。在學習很久,沒有用過桂枝湯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如何發汗,不知道適應於什麼證。這樣的學習者很多。

所以反過來研究經典的時候,根本不知道經典告訴我們了什麼。時間久了,學了不用,那麼真的也就沒有感悟經典的價值了。

從我的個人體會,經典的方子要找尋到不同的機會,時刻想到去用,這裡有幾個原則:

一是學用方子,慎重加減。當然這裡邊是有利益的,如桂枝湯一副藥五味,病人自己抓了後說家裡有生薑、大棗別開了,結果就三個藥,桂枝 白芍 炙甘草 每樣10g帶回去了,多少錢呢?這樣的方子治療太陽表虛效果好的很,但是辛苦看病還抵不上自己的處方紙和開業的成本,這就是問題了,經方太小,毫無利益,所以很多人不喜歡開。但如果想搞好中醫,見了這樣的病人千萬不要錯過,不要開大方子。我曾見過的一個病人就是這樣,每天下午都要發熱,吃了不少藥,但是都不好。偶然的機會他想是不是內分泌出問題了,就來找內分泌科碰運氣,然後就遇到了我。看了病之後,又問了發熱特點,出汗怕冷,好了桂枝湯出來了,後來就這藥喝了竟然好了。這就是魅力,經方的魅力。有個學生問,老師這樣的典型症狀,能持續多久?說實在,只要不傳變,沒遇到好醫生,有些典型症狀可以持續多年,掛在那裡。

這樣的一個小例子,可能就會真切的服氣桂枝湯,這樣再出現這樣的病情,心理就有了充分的自信。如此看到多了,用經典方子多了,越用越覺得有意思,看病君臣佐使擺出來後,加一味藥就覺得沒地方放。這就是對待中醫經典的感受,儘量別動方子,藥少了好辦事。知道進退。

二是多練習,經典的學習必須多看病,要看每一個人都能夠從經典中找尋到路徑,這樣就很容易用好經典,回顧經典。比如時下春季,很多人會發現這個時期怎麼口苦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呢?有人降到了膽囊炎,有人說道吃鹽多了,不一而足,但根本問題就是膽氣上擾了,治療膽氣的屬於少陽,這個時候基本上都是小柴胡湯。而到了夏天就會出現溼熱,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李東垣蘭室秘藏的龍膽瀉肝湯了。有人說老師多練習去哪裡練習?實際上遍地都是中醫可以利用的資源,一方面見人要多看病多開方,不用可以建議,停一段時間問問反饋,這對於初學者都可以,中醫大學生回家看幾個病都這樣。另一方面多看醫案,經方的醫案多很小,一二百來字就看完了,實際上懂了經方寫文章就寫不長,典型症狀、方藥對應、好了。

三是腦袋裡少干擾。看經典,要沉下心來,現在很難。說實在大學五年制學生如果半年學傷寒,半年學金匱,把方劑上方子背上一百個,就這樣的水平其他的什麼外語等都不學,足夠在基層開業了。但現實是不允許的,五年的跨度太長,學習的東西太多,而各自的權重也不同。比如英語學不好的,可能畢業就成難題,考研究生考不上,留在醫院工作沒機會。如此,只能硬了頭皮學外語,外語在中醫大學生學業中的分量基本在四成功力。在過去的學習中,也遇到不少熱愛經典的,大學就是好苗子,結果後來見到的時候,都已經改弦易轍不搞中醫了。在醫院工作之後,這樣的情況會更加明顯。現在有一些反對中醫的人會產生不良的反應,對此中醫者必須心裡平和。這樣的感覺就如吃飯,自己這盤餃子自己做的,自己覺得吃著很好吃,旁邊人一個勁的說餃子皮厚了、餡兒太鹹了、怎麼不配大蒜,也不來點醋,諸如此類,嘴長在別人臉上,不讓說也不行,但是他說他的,餃子照吃。不過吃餃子的過程中,也可以有些思考,說不定別人說的配大蒜也是不錯,有時間自己也體會下。

四是多與人交流。學經典不能少了朋友,這樣的人會互相的給予支持,比如他的經典背的好,開藥精煉,這都是一種刺激。實際上,學醫很不容易,記憶很難,但是如果框架清晰,對症明確,這也是很好的路子。學醫就是要鑽進去鑽出來,不停地體會,這方面有不少的高人,沒事看看別人的醫案,聽幾個人講講傷寒,腦袋就會有所獲益。經典學習因每個人的反應不同,也就是悟性不同,有高低之分,但是隻要熱愛大家都是平等的。如今有不少互相諷刺者,別人開個方子拿出來,馬上就是引來唏噓,這樣的交流不要有。自己要有定力,因為自己看的病自己心裡清楚。

簡單說說吧,有空再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