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经典

说起经典,脑海中总是闪现出梁祝、二泉映月一类的曲子,对于经典来讲,我的意见是没法超越的,后人还记得的,而且一直在影响的。

这是社会的大众的人民的经典,忘不了。

中医的经典


实际上,中医药的很多经典,至今也是无法超越的。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本草纲目》等,至今我没发现有人可以超越,这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学术著作,而这些著作至今还在指导着中医看病、看好病。这是令人称奇的。

所以这些著作被中医成为经典著作,而也有八大经典、四大经典之说,公认的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和温病条辨,想从事中医这都是必读之书,其基本上涵盖了所能够想到的中医药的所有疾病。所以,经久不衰,逐渐的形成了经方派,其主要的就是仲景学术,这方面现在有很大的权重,一般是不是一个中医,看这个是很有分量的。

1 经典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最初的意思,其中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 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逐渐的成为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中医药的经典著作不是随便就能够形成的,我们可以来进行一下回忆?如果你在春秋战国时期生病了该怎么看?我们最大的理想是遇到神医扁鹊,就像遇到蔡桓公一样告诉你那里有病,需要怎么治疗,但实际上那个时候这样的神医不多。到了汉代特别是东汉末年,天下群雄蜂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百姓怎么看病呢?这个时期医生估计都不好找,老百姓流离失所,加上伤寒大流行,十室九空,十去其七,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只能听天由命,怎么治疗呢?遇上华佗了可以、遇不上也就自然淘汰了。

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恐怕就是有效的方子了,得病了能够快速的控制疾病,好起来。就要指望有水平的医生出个招数,可以想象那个时候医生也不少,但是可能方法多样,但最后有了张仲景,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在这么多死亡传染病威胁下,他总结了一套好的方法,并且把这样的方子编辑成册,成为一部论伤寒急症的书,因此包括书名现在还在争议,究竟是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呢?研究的人很多,没有说清楚。

因此就有人说,这本书其实就是一部当时的急救手册,类似于我们现在国家发布的救治指南,这个指南描写的很简单,一般人认识字就可以去对证下药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够快速的识别疾病,然后用上药好了。

不过遗憾的是,历史上没有很好的很完整的记下来这段历史,究竟是不是依靠伤寒论的小册子治好了病呢?是先有册子治好病还是到了疫情后期才有了小册子,随着东汉的三分天下,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了。后来可以想象纸张很贵,传抄不便。有些人传抄了就私自藏起来,秘而不传了。而在发现的时候就到了王叔和,这个太医有很好的资源,竟然发现了一本伤寒论,破破旧旧的、乱七八糟的,那就下功夫整理吧,这个时候王叔和还真是有心人,这本书出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提起来这本书,但是发现张仲景这个人火起来了,大家评价还很高,隋唐时期这书就是大量传抄,说明了什么大家都觉得是好书,国家还没有大量的印刷。但是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怎么体现出来呢?是因为后代的医生发现了书之后,照着书用,发觉书好方子好,后来国家干脆拿出来作为考试用书。这是唐代的事情。如今算来多少年来了,至今中医师不还是要考伤寒的吗?

几千年在考试中的用书,几千年老百姓还在受惠,几百年医生看了都说好,这不是经典是什么呢?想想在的书,能有几本达到这样的高度呢?一年出版社那么多的书籍,有几本有人好好的读呢?上午儿子跑过来说一个成语,学富五车,说毛主席喜欢看书,书房也是卧室到处都是书,书是干什么呢?读的,不是摆放的。而我们看到的很多拍的照片,书柜整整齐齐的,可以想象这些书都是没有看过的。至今出不来经典为什么呢?因为一时时间不够,没有大浪淘沙,岁月积淀;二是因为可能很多都没有用。

伤寒论价值进一步的发挥到了宋代,这个朝代医学很发达,皇帝文人多,爱看医书,喜欢看病,这个时期国家印刷技术也好了,干脆把伤寒论好好的校正下吧,为什么先校正这本书呢?因为整理者说“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所以就先校订伤寒论十卷,其他的找不到,金匮要略江南诸师秘而不传。有了官方本的伤寒,接下来民间的医生看病读书,边读书边思考,看着这本小册子这么小,所以就开始琢磨自己也谈谈体会吧,一来二去,至今研究伤寒论的人不下十几万人,出名的也有几万,最出名的也有几百,留下书和心得体会的也有几十,所以研究伤寒的人越多,气氛越热烈,这些人都有突出的特点,就是越研究越注意用方子严谨,临床开小方子的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医生。这样的医生,因为研究伤寒而有了名号,而又因为伤寒方子方法的运用赢得了民心。在行业内,一般知道哪些人水平高,也都说伤寒搞得好。

这就是经典。通过学习经典,提高了自己;成就了自己;赢得了地位和尊重。如此代代相传,学习伤寒也就自然有了道路的指引,想学中医要学伤寒,想成名医要学伤寒,想成就事业又要学伤寒,这样的作用,自然就一起了行业内的热捧,经典也就成为必然。


中医的经典


2 今天如何看待经典?

今天的时代,我们在说起快两千年前的著作,还顶礼膜拜,在一些接受现代科学的人眼睛里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一本古书有这么大的价值,实事求是讲,真的有,而且这种作用大的出奇。

我对经典的认识是随着临床深入后越发的认可了,过去的学习往往是蜻蜓点水,说起来很多人对大学教育的批判我想也是应该的,因为在大学的学习中伤寒等经典的地位并不高,多的是现代化分割了的教材,所以伤寒论的一个方子比如小柴胡汤,会出现在很多场合,方剂学、内外妇儿都会学到,这样伤寒论也学了牡丹石支离破碎。特别是在学校学习期间,背书也不少,背过之后觉得没什么用,基本上很忘记了。这种经典的学习,必须是边学习边实践才有意思,如果单纯的只是强调记住,而在大学五年或者研究生博士之后连一个病人没有看过、一次经方没有用过,我觉得背诵也没有必要。

一点不夸张,我们学过了很多方子,伤寒名方桂枝汤,但是不会用的大有人在。学习过后,没有见过白芍的学生有,白芍赤芍牡丹分不清楚的有,桂枝搞不懂肉桂桂花的有,生姜大枣甘草怎么用的也并不知道。在学习很久,没有用过桂枝汤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如何发汗,不知道适应于什么证。这样的学习者很多。

所以反过来研究经典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经典告诉我们了什么。时间久了,学了不用,那么真的也就没有感悟经典的价值了。

从我的个人体会,经典的方子要找寻到不同的机会,时刻想到去用,这里有几个原则:

一是学用方子,慎重加减。当然这里边是有利益的,如桂枝汤一副药五味,病人自己抓了后说家里有生姜、大枣别开了,结果就三个药,桂枝 白芍 炙甘草 每样10g带回去了,多少钱呢?这样的方子治疗太阳表虚效果好的很,但是辛苦看病还抵不上自己的处方纸和开业的成本,这就是问题了,经方太小,毫无利益,所以很多人不喜欢开。但如果想搞好中医,见了这样的病人千万不要错过,不要开大方子。我曾见过的一个病人就是这样,每天下午都要发热,吃了不少药,但是都不好。偶然的机会他想是不是内分泌出问题了,就来找内分泌科碰运气,然后就遇到了我。看了病之后,又问了发热特点,出汗怕冷,好了桂枝汤出来了,后来就这药喝了竟然好了。这就是魅力,经方的魅力。有个学生问,老师这样的典型症状,能持续多久?说实在,只要不传变,没遇到好医生,有些典型症状可以持续多年,挂在那里。

这样的一个小例子,可能就会真切的服气桂枝汤,这样再出现这样的病情,心理就有了充分的自信。如此看到多了,用经典方子多了,越用越觉得有意思,看病君臣佐使摆出来后,加一味药就觉得没地方放。这就是对待中医经典的感受,尽量别动方子,药少了好办事。知道进退。

二是多练习,经典的学习必须多看病,要看每一个人都能够从经典中找寻到路径,这样就很容易用好经典,回顾经典。比如时下春季,很多人会发现这个时期怎么口苦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呢?有人降到了胆囊炎,有人说道吃盐多了,不一而足,但根本问题就是胆气上扰了,治疗胆气的属于少阳,这个时候基本上都是小柴胡汤。而到了夏天就会出现湿热,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李东垣兰室秘藏的龙胆泻肝汤了。有人说老师多练习去哪里练习?实际上遍地都是中医可以利用的资源,一方面见人要多看病多开方,不用可以建议,停一段时间问问反馈,这对于初学者都可以,中医大学生回家看几个病都这样。另一方面多看医案,经方的医案多很小,一二百来字就看完了,实际上懂了经方写文章就写不长,典型症状、方药对应、好了。

三是脑袋里少干扰。看经典,要沉下心来,现在很难。说实在大学五年制学生如果半年学伤寒,半年学金匮,把方剂上方子背上一百个,就这样的水平其他的什么外语等都不学,足够在基层开业了。但现实是不允许的,五年的跨度太长,学习的东西太多,而各自的权重也不同。比如英语学不好的,可能毕业就成难题,考研究生考不上,留在医院工作没机会。如此,只能硬了头皮学外语,外语在中医大学生学业中的分量基本在四成功力。在过去的学习中,也遇到不少热爱经典的,大学就是好苗子,结果后来见到的时候,都已经改弦易辙不搞中医了。在医院工作之后,这样的情况会更加明显。现在有一些反对中医的人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对此中医者必须心里平和。这样的感觉就如吃饭,自己这盘饺子自己做的,自己觉得吃着很好吃,旁边人一个劲的说饺子皮厚了、馅儿太咸了、怎么不配大蒜,也不来点醋,诸如此类,嘴长在别人脸上,不让说也不行,但是他说他的,饺子照吃。不过吃饺子的过程中,也可以有些思考,说不定别人说的配大蒜也是不错,有时间自己也体会下。

四是多与人交流。学经典不能少了朋友,这样的人会互相的给予支持,比如他的经典背的好,开药精炼,这都是一种刺激。实际上,学医很不容易,记忆很难,但是如果框架清晰,对症明确,这也是很好的路子。学医就是要钻进去钻出来,不停地体会,这方面有不少的高人,没事看看别人的医案,听几个人讲讲伤寒,脑袋就会有所获益。经典学习因每个人的反应不同,也就是悟性不同,有高低之分,但是只要热爱大家都是平等的。如今有不少互相讽刺者,别人开个方子拿出来,马上就是引来唏嘘,这样的交流不要有。自己要有定力,因为自己看的病自己心里清楚。

简单说说吧,有空再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