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待越来越多的大学在高考录取中实施大类招生?

YAO博士漫话教育


※高校专业那些事※为您分析、分享、解惑

2019年高考已经进入了最关键时候,那就是报考志愿,是学计算机,还是学材料,还是学师范,医学,你选择了什么专业,大概率你这辈就干这个行业了,当然有些牛人转行了,不过我谨慎的对你们说,转行不是那么容易的。记住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

你选择未来的路方向对了,不用多努力也基本上顺风顺水,你方向选择错了,南辕北辙,那不管你怎么努力,那基本都徒劳。

好比农林类专业,社会平均待遇就是比电子信息差很多,基本收入只有电子信息的三分之一。这就是行业差别,和毕业院校基本关系不大。

选择越来越多的高校招生,都开始搞这个大类招生,我有一些看法。

先介绍我自己,我是99年高考,学的是电子科技,因为学校都是搞电子的,所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比较了解。包括计算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测控等专业都算了解比较多,同事基本都是这些行业

大类招生对于学校来说,好处最多

大类招生很有必有。

一来是响应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叫淡化专业,加强通识教育,因为现在本科教育基本快算不上高等教育了,或者说是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用人单位现在基本都硕士起步了。大学教的课程基本都是一些基础课程,还没有涉及到高深的具体层面,因此大类招生是趋势。

比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都没什么区别,都是模电,数电,单片机,微机原理,信号系统,电磁场,dsp,c语言,c++,通信原理,激光原理等,各个专业的大三大四专业基础课微微有差别,但是基本上差别不大,但是具体到某个专业确是千差万别。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打包,我是百分百支持。

但是高校可不是这么想的。

大类招生的背后隐藏什么

目前随着各类信息越来越透明,各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基本上都开始慢慢浮出水面,靠院校牌子忽悠学生的办法基本上是越来越难了,任凭你怎么说,大家都知道生物、哲学、社会工作、毕业就是很难找到理想工作,不论是985/211还是普通的一二本。
假如你是生物毕业,985的毕业生也拼不过普通二本的计算机,这个不是我危言耸听,不信你可以问一问。

记得最早玩这一套的是浙江大学,为何最早是浙江大学,而不是其他大学,因为当时1997年浙江大学合并了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后两个院校当时都是2本。记得98年浙江大学合并第一年,河南省就一本线可以上浙大,没人敢报考了。



所以浙江大学为了招生好看些,就玩大类招生,来个工科试验班,一些在几十个专业全放进去,然你分不清那个是老浙大的,那个是浙农的。来个生命科学实验班,把农学类专业都放进去。

后来越来越难忽悠了,又来个绝招,提前批招生,大冷门都提前批

其他高校分分效尤

看到专业打包好处多多,其他高校也开始学习,都来个专业打包,比如来个基础科学实验班,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打包招生,其实这几个专业差别那可是上天了,数学物理还不错,化学生物,那就惨了 。



比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把冷门专业都放在提前批打包招生,这样一批本科线都非常漂亮,而且也不是分专业大类了,是冷门打包,

比如复旦大学的技术科学实验班里面专业包括:电子通信,电气,材料化学,材料物理,这根本完全不是一个系列的专业

自然科学实验班:物理系,大气科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化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光电信息,

这是几乎来个冷门专业大集合,然后里面偷偷放一个电子来吸引人

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科试验班,那更厉害了,几乎把所有工科一网打尽,包括海洋,机械,电子,材料,航天,力学,机械,能源。

南京大学的提前批理科实验班:包括地球,地质,水温,地质工程,地理,海洋,环境,大气。。全是大冷门


其实这些不是大类招生,这完全是为了自己招生好看,这些专业都完全不一个系列

大类招生本质是为了高校自己

对于考生来说,我建议报考哪些好的大类,比如电子信息大类,等,保证这个大类里面基本没有冷门专业,而不是报考一个大类,里面大部分都是冷门。

最好是报考那类打包一两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而不是一下子打包了一大群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

你看复旦大学,提起批招6个,一批招8个,全是热门的经济实验班,电子工科实验班,数据漂漂亮亮。

但是隔壁的东南大学的大类就比较合理。比如机械能源类,土木交通类,自动化电气类,电子信息类等。

毕业证上只有专业名称,可不是什么实验班了。

未来就业具体看专业呢,上了大学后肯定是要分专业的。

现在大类招生几乎波及到都有高校,包括我荷兰最老实的郑州大学2019年也开始学大类招生了,一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

2019年,大类招生目录,基本还算合理吧。


老铁们,看到这里,点个关注,点个赞呗


高校专业那些事


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先把你招进来但不分专业,具体能上什么专业,要一年后再根据你的学习成绩来分配!一些不好招生的专业,例如材料,采矿,冶金之类的冷门专业再加一两个热门专业换个好听点的名字统称为“工科实验班”,这一眼就能看出是个套路,大家都看中了那个热门专业,但是更多的人则面临着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命运,这大大弱化了高考成绩的影响,更多高考生只想凭借高考成绩报一个自己能确定读的专业,而不是自己高考想读计算机,一年后被调剂到了材料!


但是近些年大类招生有愈演愈烈之势,更多的学校都采取了这种招生方式,对于学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避免了学生一被调剂到冷门专业就退学复读,一年之后才确定录取专业想退学都晚了。

这明显是个坑就不要往里跳了,尤其是高分考生,对于招生采取工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的学校,能避开就避开,能不去就不去,否则你高考成绩能去读计算机,一年之后去读个冷门专业多亏呀!

切记要报就要报一个能确定录取专业的学校,不然后悔都没机会!


考研小秘书


按大类招生的相关背景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有两个相关背景,一是很多学校在搞书院制建设,二是鼓励交叉学科建设。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可以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也可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还可以是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是符合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的。

通识教育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正是基于以上两个背景,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科发展。其特点是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简单理解就是打基础,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他还有另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博雅教育”,比如很多高校就设有博雅书院。

大类招生的主要方式

国内最早实行通识教育的是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不过他是按专业招生,先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学院学习。现在很多高校在尝试直接按大类招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分专业。最开始是作为一种荣誉学院的模式试行(相当于给考进来的学生的福利,可以自由选专业),现在开始逐渐大规模推广。

目前按大类招生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大学按照学院招生的模式;第二种是英才班,实验班的特殊招生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科大少年班学院;第三种是按学科招生,但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复旦学院。

对考生的影响

对考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方式,主要是能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特别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在报考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的情况下;二是也给考生更多专业选择,一般情况下,进入大类招生,在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础教育后,大类下所有专业都可以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三是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创新,通过较为扎实的基础通识教育,不管是对学科本身还是学生都有利于出成果。

注意事项

志愿填报的时候,考生只需要弄清楚学校按哪些大类招生,每个大类有哪些专业,自己喜欢的专业再哪个大类就可以了,进入大学后,一般会有较为详细的专业介绍,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考生对学校和专业也会更加了解,选择的时候确实就可以避免选错专业的误区。


象牙塔里讲故事


大类招生是历史规律,教育规律演变的必然

大类招生是以向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的必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历史地看,这是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演变的结果,因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曾经是行业院校为主 文理综合院校为辅,招生计划与分配计划一一对应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基本上是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不断演变 ,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的培养模式,学习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也就是从狭窄变为宽阔。这也是大类招生的必然趋势。

第二,经济发展和科教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另外 工作岗位对知识的要求也更加广阔,狭窄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所以 大学必须改变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在招生模式上,实行大类招生非常紧迫。

第三,从学生角度讲,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以后。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稀缺资源,高校有能力也必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实行大类招生,根据学生的兴趣优势,未来前景进行选择。

第四,学生,学生的家长,中学的老师,穷尽一切手段,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到底应该适合什么专业?都不可能做出最优选择。因为这是高中毕业学生,没有社会阅历,没有社会经历,对自己的认知,不可能准确。必须允许他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定位自己。所以大学招生模式,必须向大类招生转变,给学生以容错空间 选择空间,敬畏教育规律,更好适应人才个性化发展 。


朵朵看上海


大类招生是配套新高考专业+院校共80个志愿填报模式的改革,是趋势。很多高校大类招生一年后分专业是学生自行在大类内选的,也有高校是按成绩分配的,一定要了解清楚。


养心要寡欲


大类招生给了学生了解专业的机会,选择的权利,是好的趋势。但是也有学校把热门和冷门专业混在一起,让学生入学后再通过考试来选择专业,这里就违背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