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录》此我是万善之总名

余常思世尊在如如处,不知历过多少岁月。凡说法总不费纤毫力,或见之于手、见之于眼、见之于言语、见之于种种者,都是不可思议之如如。哪知傍有一老头陀微笑,同世尊一如如,而示此大机大用,总不出此一我也。真可谓希有之事,本分之事,吾人能不一疑乎?

当下花,当下拈,当下笑,当下此我,有分别乎?无分别乎?有求大机大用者,当于此究心,则得机用之宗矣。

《心灯录》此我是万善之总名


凡有一语句、一动作教人思得去、议得去,便是落二落三之义,便是入梦。思不去、议不去便是当下,便是直指,便不是梦。总之一起思议便入梦,思议一歇便出梦。拈花可思议乎,如要会拈花之旨,当在未起思议之时,不用会则会之矣。此时也,我如也,花如也,拈如也,微笑如也,世尊如也,迦叶如也,总一如而已矣。

思议中乃古今之人一大梦场。由朝而暮,由生而死,无日无时不在思议之中,无时无日不在大梦之中。只要将此思议一歇便是菩提。

惟菩提不梦。菩提者,我是也。菩提乃万善之总名,我乃万善之总持,故以菩提名我,犹之乎我以湛愚名我也。今人闻菩提,则推之万里之外,何哉?推之万里之外,乃入思议、入梦之过究,亦不能辞也。

《心灯录》此我是万善之总名


惟世尊以拈花示人,使人两眼分明,不能下思下议,真所谓大机大用,而此我犹能入思议之梦境乎。大慧杲要人眼见性,而后人并不提起,何耶?

我常想灵山会上都是夯汉,如何亲近世尊数十年犹在梦中,文殊还起佛见法见?可怜生只金色公一人对面相识。

阿难俟世尊圆寂后,方入此门。然悟入又只在呼诺之间,何其容易?一部了义《楞严》反不及金色公之一呼其名,而阿难即应之曰诺。此际金色公之我,与阿难之我,针锋相对,较拈花微笑更亲切,一呼一诺,大事已毕,天下之理之易犹有过于此者乎?灵山大众,自有生来都走了难路,故见此皆罔措也。

《心灯录》此我是万善之总名


注解:

何为善?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对它的定义和标准是不同的。不然就不会有人打着善的旗号主动发起所谓的圣战了,自己都错的没边了还觉得自己是善的,这就很可悲了。

先说一下有为的善吧,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布施,爱语,奉献,扶贫,救济,赈灾,义工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善行。只要你参与了,不管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善良,还是为了发个朋友圈,还是为了让自己有存在感价值感。不管你心里怎么想,总之你做了就是善行。

这是小乘佛法的标准,不管心,只管做了对别人有利的事,就是善行,这里面如果从修行角度看,有非常严格的尺度标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南传上座部《阿比达摩》上中下。

《心灯录》此我是万善之总名


善行善语这些大家比较好识别,因为它是阳面的,大家听得到看得到。而善心善念这些就是属于自己的心理活动,一般人不会察觉,属于阴的一面。

这里很有意思,如果阴的一面自己知道,那还是有觉知的,而不知道的很深层次的那个我们理解为潜意识吧。而正是那个在决定着我们的阳的一面性质,记录着我们的隐秘的善念恶念。

实修就像剥洋葱,就像拨云见日,就像撩开蒙面纱的美人,一步步去看清那个隐藏的妄念。还要破除妄心直达真我此我,此我是万善之总持。

《心灯录》此我是万善之总名


说了那么多,关照一下自己的言行在哪个层面就知道自己善落在那里,如果自己认为的善不知道放哪儿,做的时候就是想着回报的,那就是世俗的交换投资,也就别觉得自己善了,不善也不是坏人啊,接受自己就是个俗人也是很好的觉知,做个俗人也可以顶天立地,理直气壮。


《心灯录》此我是万善之总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