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最小的兒子,為何在36歲選擇自殺,去世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他是我國近代文學家胡適的小兒子,為何在36歲那年選擇自殺?去世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十分淒涼。

胡適最小的兒子,為何在36歲選擇自殺,去世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出生,恰好這天也是胡適的生日,母親是胡適的原配妻子江冬秀。父親之所以給他取名“思杜”,是胡適為了表達自己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感激之情。胡適常年在外,長子思祖經常跟在身邊,而小思杜則長期跟在母親的身邊,但胡適對他的疼愛一分也不少。他學走路時有點兒搖頭擺耳的神氣,胡適見後,立即叮囑妻子要多注意,不要養成一些壞習慣;胡適經常讓江冬秀多給孩子一些錢,讓他用來買書。

但是,胡思杜生性好玩,不喜歡讀書,身體也不好,少年時曾患肺病,時讀時輟。胡適就為兄弟倆請家教老師。父親一直希望他能預備考清華,或者北大,然後去美國留學。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適去美國擔任駐美大使。1939年,胡祖望到胡適的母校康乃爾大學就讀。此時的胡思杜,卻跟著母親到上海避難。

胡適最小的兒子,為何在36歲選擇自殺,去世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青年胡適曾在上海有過一段墮落時期,為了避免胡思杜重蹈覆轍,便想盡辦法安排小兒子到美國進修。1941年5月,胡思杜進入美國教會學校海勿浮學院就讀。他在美國待了整整八年,轉了兩所大學也未畢業。據說是因為他在美國染上了吃喝的惡習,從而被學校開除。

1948年夏天,胡思杜回到祖國,胡適對這個小兒子也很頭疼。胡適許多朋友都曾為他介紹工作,都被胡適婉拒,理由是思杜不能勝任。後來,胡適託關係安排他到北大圖書館工作,其中也蘊含著父親希望他能多讀書,長學問的意圖。果然,受身邊環境的影響,胡思杜開始埋頭苦讀。

胡適最小的兒子,為何在36歲選擇自殺,去世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1948年底,北京城已經被我軍包圍,故敵人展開了“搶救運動”——用飛機空運出陷在北京的專家學者。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作為第一批“被搶救”的文人,跟隨敵人逃跑。或許是因為他走得太匆忙,以至於忘了胡思杜還在北大。也有人說是胡思杜自己堅持留下,迎接解放,胡適夫婦只好留給他一箱細軟,夫妻倆飛到了美國,1958年定居我國臺灣省。直到胡適去世,都沒能再見上胡思杜一面。

北京解放後,胡思杜到華北革命大學政治部學習。因父親被稱為是“資產階級唯心論的代表”,“敵人的忠實走狗”,他也受到了歧視。但他迫切地想要融入新社會,得到新政府的肯定,於是主動上交了父親留下來的一箱財物。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父親已經劃清了界限,他寫了一份思想報告《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得到了讚賞,還在《中國青年》等報刊上轉載。因此,畢業後被分配到唐山鐵道學院馬列部教文史。

胡適最小的兒子,為何在36歲選擇自殺,去世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1954年,矛頭再次對準了胡適,胡思杜受到影響,壓力非常大。此時在他身邊的,只有遠房堂兄胡思孟,其他親戚的身份都是幹部,胡思杜害怕連累他們,便不與其來往。他也一直沒有女朋友,儘管他努力工作,儘可能樂觀,以為會得到人可,但他一直是二等公民。

1957年9月21日,年僅36歲的胡思杜不甘受辱,再絕望中選擇了上吊自殺。他只留給了胡思孟一封遺書,裡面寫著:“現在我沒有親人,只有你了。”遺書的內容,十分辛酸,還交代了自己存的錢,讓哥哥拿去供子女上學,並囑咐哥哥要好好學習和工作,為社會立點功。另外,他的死,胡適夫婦一直不相信,或者說是將信將疑。

1980年11月,被冤枉了23年的胡思杜,終於洗刷了冤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