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樹下,低矮的青瓦門樓,像一個瘦弱的老人,守護著一箇中國北方曾經普通的農家小院,走過一個個春夏秋冬——劉集後村,齊魯大地上的一個普通村落。在這裡,誕生了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保存了中國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這裡,有過轟轟烈烈的硝煙歷程,有著紅色革命的光榮傳統,如今鄉村振興的春風吹徹,又為這片流淌著紅色血液的熱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紅色基因,鑄就過硬支部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黨支部是村莊發展的“魂”。從1925年劉集支部成立到現在,支部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紅色基因一直沒有變。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劉集支部舊址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劉集後村黨員在支部舊址重溫入黨誓詞

任何時候,在困難重重的最前線,總能看到黨員的身影。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去年,面對颱風“利奇馬”的侵襲,村支部書記劉洪燕帶領村民積極自救。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村46名黨員第一時間衝到防控一線。

持之以恆抓支部建設,劉集後村黨支部成為帶領全村發展的“戰鬥堡壘”。該支部先後獲評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支部班子於2018年被表彰為全省“幹事創業好班子”。


綠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2020年初春,劉集後村生態採摘園蔬菜大棚裡一片收穫的景象。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該產業項目佔地約40畝,投資320餘萬元,建設高標準冬暖式保溫大棚2個,佔地5000平方,冷庫1處、面積為2500平方米的展廳1處,運營果蔬採摘、特色產品銷售等,通過“產業+旅遊”模式,充分讓農旅結合、文旅結合,開闢特色農業產業,打破了多年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瓶頸,能夠輻射帶動包括劉集後村在內的周邊6個村莊,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凝聚推動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劉集後村生態採摘園效果圖

日前,第一批西葫蘆已經開始銷售,最高日產量約3000斤。在疫情期間,除了利用傳統的銷售方式外,村第一書記劉立明帶領工作人員集思廣益,多方協調,採用網絡直播團購、微商代購、直送食堂等方式進行銷售,保證能夠及時送貨上門。當下,該產業項目正在陸續種植梨樹、蘋果樹、聖女果等經濟樹種。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通過網絡直播、微商代購等方式進行銷售


紅色資源,釋放文明能量

農村黨建工作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在這裡實現同頻共振。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因為“上班路經車禍現場搶救3人”的事蹟榮登“中國好人榜”,在全村傳遞滿滿的正能量,並通過深入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影響帶動村民積極加入志願服務組織、互助會,不斷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中,劉集後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契機,突出黨建引領、突出全面融合、突出大膽實踐,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持續釋放紅色能量。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劉集後村文化廣場活動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每年開展“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孝子”評選。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關注老人,利用節日契機開展“愛老敬老”活動。圖為去年重陽節期間,村內志願者為老人們包水餃。

鄉村振興看大王:劉集後村

劉集後村“新時代驛站”效果圖。預計於今年建成,建成後將為村內老人提供午餐服務,並與文體活動室相通連。

這裡的小米稀飯曾餵養過中國革命,這裡的棉花粗布包紮過民族的尊嚴。過去的時光雖不遙遠,當初的場景卻已無法還原。鄉村振興正當時,我們只有手捧火種,讓紅色基因永續傳承,讓紅色變幻出更加豐富的色彩,才能不負腳下這片紅色的土地。(編輯:李文華 李偉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