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一群樂活族——儒家

如今,伴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網絡社會已經正式來臨,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網絡輿論的力量正在悄無聲息的影響著社會的進步。自媒體的出現,更使人人都可發表自己的見聞見解,大有兩千多面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態勢。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凡事也都有個相對的“對與錯”,當信息如洪水般湧來,需要的更是自己“甄別”的能力,但總體而言,自媒體的發展給大多數人提供了一個“積極思考的土壤”。

提到“對與錯”這個話題,筆者不禁有一個疑問,在兩千多面前的那場“百花齊放”的大辯論裡,究竟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抑或是誰贏了,誰有輸了?

多年前網上有一篇有意思的“中國簡史”裡有這麼一段

“孔子說:我仁;

孟子說:我義;

老子說:我無為;

莊子說:我逍遙;

韓非子說:把他們全抓了。”

兩千年前的一群樂活族——儒家


雖然是詼諧幽默的段子,但如果大家細看當年儒、道、墨、法、名、陰陽、兵、縱橫家們…… 爭相奔走各國,高唱自己的理論,一時間也難分對錯,直到秦滅六國,看來好像是法家贏了一局,先看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韓非、李斯等。 再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顏子

法家中除李裡和申不害,其他三位均是非正常死亡,而儒家四位基本都是正常“壽終正寢”,這樣看來,儒家也沒怎麼輸。

漢代時儒學興起,又扳回一局,進而開始影響力中國幾千年。有很多人說“法家贏了面子,儒家贏了裡子”細想來倒也是這麼回事。

兩千年前的一群樂活族——儒家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

孟子呢?民本 、仁愛以及《性善論》

荀子呢?和孟子不同——《性惡論》

看孟子性格——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這是荀子說的,意思是人生下來就有慾望,有慾望卻實現不了,就不能不想辦法去索取。“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與孟子相比,荀子性格里似乎謹慎的成分更多些。

兩千年前的一群樂活族——儒家


孔子是什麼性格呢,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麵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

按孔子說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而後孟子又補充了一句“仁者無敵”,並非是仁者的力量有多強大,而是仁者不樹敵,一個不去樹敵的人自然也就是“無敵”的。

兩千年前的一群樂活族——儒家

通過儒家三位老先生的言語,其實都能表現出同一個態度——樂活。不管仁愛也好,還是食不厭精,儒家所表現出的更多是對個人本身的修行思考,即承認慾望的存在,但不會用強硬手段去改變人性,這是一群骨子裡嚮往自由的人,與“法家”的強硬治國手段相比,類似於“水”和“火”的區別,歷史走向表明“水”的確比火更能長久存在,似一條河流,在骨子裡流淌,一直流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