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走廊,在明朝為何變成"孤兒"?重要樞紐被撤銷

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走廊,在明朝為何變成

李白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詩中的天山指的是甘肅的祁連山,而河西走廊就依傍在山腳下。河西走廊可謂是西出東進的咽喉要道,古往今來為了爭奪這一地區的控制權不知道傷亡幾數。在影視作品《漢武大帝》以及紀錄片《河西走廊》中都反覆出現它的身影,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一、至關重要的河西走廊

漢武帝時在甘肅一帶設武威、張掖、敦煌、酒泉西北四郡,組成了河西走廊。這些名字,大都非常雄武如張掖是張大漢之掖;武威則是以武力威震西域。因為這片區域處在祁連山和龍首山以及合黎山之間,猶如一條寬闊的走廊因此得名。

1.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它連接著中原去往西域的道路。同時,中西亞和歐洲文化,也經由此道進入中原。河西一帶,可謂是連接著中西方的樞紐通道,也是西行的必經之地。

就像張騫出塞,絲綢之路,還有玄奘取經以及粟特人來唐,都是經由此道。同時,河西走廊位於多重山脈之間,易守難攻。河西走廊屬於堆積平原,在古代植被豐茂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地勢平坦,有著良好的灌溉條件。

同時,河西走廊的戰略位置極其關鍵。它長達兩千多里,寬數百公里,可以直通西域。再加上有著豐厚的自然條件,所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樞紐,也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起點。

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走廊,在明朝為何變成

此外,河西走廊還是眾多文明的交匯點。它作為佛教入中原的第一站,北魏統治者在這裡建造了有著“絲路明珠”之稱的莫高窟。敦煌也因為絲綢之路,成為了西北邊陲的第一重鎮。在很長一段時間,極度發達。河西走廊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的重要載體。

2. 歷史上的河西

在目前出土的馬家窯遺址和海藏寺遺址中,可以斷定在上古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就已經率先進入了青銅器時代。《爾雅》“河西曰雍州”,在商周時期這裡聚集了大量的少數民族。如羌族、犬戎等。他們在這裡繁衍,生生不息。

犬戎還曾一度給秦國造成了很大的隱患,在前幾年的電視劇《羋月傳》中對此現象有所表述。進入漢朝以後,匈奴興起。他們控制了西北大部分地區,對漢家王朝虎視眈眈。於是才有了張騫出使西域,以斷匈奴右臂

直到元狩年間,“封狼居胥”年僅十九歲的霍去病率驍勇驃騎直抵河西走廊。使匈奴大傷元氣,從此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匈奴歌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此役之後,使得中原王朝逐步掌控了西域各郡。東漢末年的戰亂,群雄四起就有許多出自於河西走廊。比如董卓、馬超、馬騰等。魏晉時期,涼州刺史張軌將此地管理的井井有條因而“避難之國,唯涼土耳”。

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走廊,在明朝為何變成

但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竟然先後有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五個國家定都於此。雖然最後由北魏太武帝將其殲滅,但河西走廊的戰略重要性可見一斑。這也是在無數影視作品中都將它提及的關鍵。

唐末戰亂之時,吐蕃大軍也是由此處進入長安城中。而且在唐中宗時,沙陀人投降大唐。皇帝為了表示他們的信任,特意讓沙陀人在河西走廊一帶掌管西域的邊防。此舉使得沙陀人頗為欣慰,同時也在無意間延長了大唐國祚。

二、逐漸被遺忘的咽喉要道

盛極一時的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逐漸衰弱。而西域明珠河西走廊,也漸漸的不再被提及。因為自唐以後,經歷了長期的戰亂,軍閥割據各自為政。而自宋王朝開始,尤其是“建炎南渡”以後經濟中心逐漸向南轉移,同時也失去了對中原的控制權。蒙元王朝版圖橫跨亞歐,自然也不會過分重視河西走廊的發展。

1. 明朝軍事實力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中,許多人都認識了“北狩君主”明英宗,也就是正統皇帝。因為聽信於王振的讒言,所以才有了“土木堡之變”。當時明朝的五十萬精銳,頃刻間毀於一旦。

儘管後來的“奪門之變”,恢復了帝位。但是此一戰,使得明軍大傷元氣。既然都自顧不暇了,自然不會有精力去照顧西北邊陲事宜。“布衣天子”朱元璋,雖然恢復了大部分漢家領土,但是並未將蒙元全部殲滅。

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走廊,在明朝為何變成

他們逃回了蒙古高原,在四面八方圍堵著大明王朝。所以,明朝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長城上以及居庸關和山海關一帶。對於明朝主要的威脅是在漠北地區,而不是西域。此時西方已經不具備威脅,沒有了匈奴也沒有了吐谷渾。

在朱元璋驅逐元朝,打敗陳友諒之後,西域各國都對明朝開始俯首稱臣。並且在烏斯藏以及朵甘等地明朝都設立了專門的官員協助當地管轄。而這些地方,在名義上也是屬於大明領土。

2.沒有既得利益

朱元璋曾經立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但絕大多數都在東邊。為何不徵?因為這些地方能夠為明朝帶來既得利益。而這其中還有一個國家名叫“亦力把力”,這也是明朝的附屬國之一。雖然不屬於明朝實際管轄,但仍然向其稱臣納貢。

亦力把力的控制範圍,就是如今的新疆地區。它位於河西走廊以西,到今天的哈薩克斯坦一帶。而河西走廊主要就是為了控制西域地區,既然都明確表示不再征討,那麼作為天朝上國勢必不能出爾反爾。

三、沙洲衛的設立與撤銷

《明史》“先是,太宗置哈密、沙州、赤斤、罕東四衛於嘉峪關外,屏蔽西陲。至是,沙州先廢,而諸衛亦漸不能自立,肅州遂多事”。在哈密爭奪戰中,明朝奪去了哈密的控制權,永樂皇帝又設立了沙洲衛。這裡的沙洲,也就是敦煌的古稱。

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走廊,在明朝為何變成

1.西北荒涼之地

但是正統年間,又將沙洲地區的百姓悉數遷入了內地。主要原因是沙洲衛的原長官,也就是在征戰哈密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困即來死後,他的長子和次子想率領部眾投奔北方瓦剌。

明朝一直對於困即來家族有所忌憚,而又因其戰功不便於表態。於是甘肅的漢族官員,為了防患於未然多次有意無意的讓他們遷入中原地區。最終兩家還是撕破了臉,掌管甘肅事務的任裡率軍強行將喃哥和克俄羅手下的百姓遷入內地。

他們兄弟二人聞訊北上,投奔了瓦剌部族,並且還被封王。所以,正統九年明英宗下令撤銷沙洲衛,此後便一直被閒置。撤銷了沙洲衛,並不意味著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

首先,明朝對西北有影響力。在奪下哈密之後,自河西走廊以西至吐魯番地區盡數歸於明朝之手。同時,西北各國都有明朝的勢力參與其中。所以撤銷一個都衛,並不會對西北大局造成影響,何況還有甘肅將軍鎮守。

其次,防止發生叛亂。喃哥和克俄羅倚仗著父親留存下來的威望,對部族百姓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更何況他們已經投奔瓦剌,如果來個裡應外合那麼勢必會引起不小的動盪,還要花費精力平叛。而如果困即來曾經管轄的部眾也逃到了瓦剌,他們肯定會拼命的打沙洲衛,以求還家。

最後,沙洲衛存在無意。本來設置這個地方,是有人生活的。現在將原住民,悉數的遷走了,那麼自然沒有必要再設立衛所。總不能再從漢地,遷來百姓。如果這麼做,實屬多此一舉。

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走廊,在明朝為何變成

2. 歷史發展之必然

除了失去戰略地位外,經濟地位也有所下滑。自唐朝以後,絲綢之路便很少被提及。主要還是航海技術的發達,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在明朝注重的是發展東部戰略,而不是西北崛起。

鄭和的七下西洋,標誌著明朝的造船技術早已成熟。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航海技術都在不約而同的發展。自河西走廊向西過蔥嶺,至中亞再穿過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的陸上絲綢之路顯然因為它的跋涉艱辛和運輸緩慢早已被時代所淘汰。

其實,撤銷沙洲衛並不意味著放棄了整個西北邊陲。明軍和瓦剌軍隊,仍然在河西走廊地區有著角逐。不過都只是小規模的,瓦剌真正的威脅是來自北方草原。所以明朝把戰略中心,都安放在了對於北部的防禦。而且西域大部分都是明朝的藩屬國,完全對其構不成威脅。

四、光彩已去,榮光依舊

河西走廊地區雖然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在歷經多年戰火之後在今天終於恢復了寧靜。它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既是心腹大患又是不可多得的至寶。唯一不變的是河西走廊的民族多樣性,目前仍舊聚集了回族、漢族、哈薩克族等數十個民族。各民族聚在一起,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