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是嬴姓趙氏?

無相曰空


確切說,並不是秦始皇。

秦襄公、秦武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是贏姓趙氏。

之所以會這樣,還要從甘肅天水說起。

趙氏天水堂,“天下趙姓,皆出於天水”,趙匡胤稱大宋“天水一朝”。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用戶67724358697


首先明確一點,秦以後姓氏合一,而先秦時代姓和氏是分開的,比如我們熟知的姜太公,他姓姜,氏呂,名望,字子牙。

在母系氏族時代,依靠“姓”來區別血緣關係,同姓不可通婚,“姓”是一直不變的。過度到父系社會,男子逐漸有了社會權利和地位,則依靠“氏”來別貴賤,多數情況,貴族男子以所在封地為“氏”(也有因為其他說法稱氏的,比如“公之孫”就氏“公孫”等),隨封地不同“氏”可以改變,同氏不同姓可以通婚。所以先秦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

比如戰國初年取代姜齊的田齊(著名君主有齊威王田因齊,齊宣王田闢疆等),他們都姓媯,“姓”是一直不變的,但之前封在陳國就“氏”陳,後來封在田地就“氏”田。還比如魏國君主,姓姬這是一直不變的,但一開始氏畢,後來氏魏,所以我們說魏惠王叫魏嬰。再比如大詩人屈原,姓羋氏屈,我們叫他屈原,而楚懷王姓羋氏熊,我們叫他熊槐。

再說到秦國。秦與趙原本同姓,有同一個祖宗,姓嬴。給周穆王當司機的造夫(贏姓)駕車有功,就有了社會地位,就有了氏,“造”諧音就氏了“趙”。造父本支後代建立了趙國,所以趙國君主氏“趙”,我們稱趙武靈王叫趙雍。而造父另一旁支走到了西北,並且護送周平王建立東周有功,所以賜封地秦,也就是氏“秦”。

所以可以說秦國的君主是贏姓秦氏(與原來的趙氏早已脫離關係),嬴政可以叫“秦政”,但還有一點,秦國後來統一天下,秦國君主成為天子,天子不稱“氏”,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總不能說給天子一塊封地,我們叫周武王“姬發”,但不能叫他“周發”吧?所以秦始皇叫嬴政,秦孝公叫嬴渠梁,秦惠文王叫嬴駟等等。

至於再說到為什麼總有人說秦始皇應該叫“趙政”呢?其實只是因為秦始皇出生在趙國並且幼年時候在趙國長大,當時人們給他冠以“趙政”,再加上司馬遷《史記》中提到這一出處,後世人常以為此“謬誤”乃“正解”。事實上當秦始皇回到秦國後即叫“嬴政”才算“正解”。

如果只是因為秦國君主曾經是贏姓趙氏的後代,怎的不見後世人叫秦孝公是趙渠梁,叫秦惠文王是趙駟呢?




岱宗之巔


這其實和咱們古代的姓氏文化有關!

在先秦時期,姓氏是分開的,姓是族名,氏則是宗稱!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一般來講,“姓”就是古代部落,或者某位遠祖的名稱,抑或是某種封號代稱。

比如說這個“嬴”姓,其遠祖乃是伯益,此人善於馴化鳥獸,被當時的部落首領舜賜姓“嬴”,其子孫便以“嬴”為姓!

而“氏”,則是各大分支,往往以其居住之地名為“氏”。

就拿這個趙氏來說,其乃是“嬴”姓分支。傳說在周穆王時期,伯益9世孫,老司機造父,憑藉著一手好車技,幫助周穆王回都城平定叛亂,因功受封於“趙”城,自此造父子孫便,以邑為氏。



這便是嬴姓趙氏的由來。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而這個趙氏就是後來趙國的源流!

那麼秦始皇為何會稱“嬴姓趙氏”?這還得提到秦國的建立者秦非子,他的祖先惡來與造父祖先季勝乃是親兄弟,都是飛廉的兒子。

所以算下來,秦非子和嬴姓趙氏乃是血親。

而當年造父發達比較早,因為車技受封趙城。秦非子一脈也受到福澤,當年造父發達後以後,對秦非子一脈基本是當自家孩子一樣。從秦妃子爺爺那一代起,就以嬴姓趙氏自稱!

“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皆以造父寵,蒙趙城,姓趙氏。”

所以雖然從血緣關係來講,秦始皇不是造父的直系血親,但他是“嬴姓趙氏”。這點希望大家搞清楚。

以後千萬不要出去說秦王嬴姓趙氏乃是因為他媽姓趙,這個是錯的!

所以戰國時期的秦趙兩國爭霸,純屬親戚打架!


白話歷史君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1,與今天的姓氏合一不同,古代的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一種族號,而氏則是姓的分支。

上古的姓一般都是“女”字旁,這與人類最早是母系社會有關。後來隨著子孫的繁衍和遷徙,散居各地的分支便又有一個獨立的標誌,這便是“氏”。

所以,對於秦國國君來說,“嬴”是姓,“趙”是氏,氏一般以封地而得名。


2,秦國為何是趙氏?

秦國與趙國系出同源,均為嬴姓趙氏。嬴姓,出自顓頊高陽氏之孫皋陶,而趙氏則始於西周造父,造父為皋陶的十世孫。據《史記》載: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後,便以邑為氏,這就是嬴姓趙氏的由來。


後來,造父的侄孫秦非子因功封於犬丘,成為秦國的始祖。

再後來,周幽王時造父的七世孫叔帶,去周如晉,事晉文侯,成為晉國大夫趙氏。

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正式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

3,秦始皇的名字之所以叫“趙政”,還與其出生於趙國邯鄲,並在邯鄲長大有關。


心向青山


一、秦始皇為何是“嬴姓”呢?

秦始皇最早的祖先叫“女修”,沒錯,是個女的。女修是帝顓頊的後代子孫,具體多少代,不清楚。帝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所以女修也是黃帝之後。

女修在織布的時候,有一個黑鳥墜下一卵,女修就把它吞了,後來就生了個兒子,叫“大業”。

大業的兒子是“大費”,大費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為調訓鳥獸的官。大費就是伯益,又叫柏翳。帝舜又賜大費姓嬴氏。

秦始皇的“嬴姓”就是這麼來的。

二、秦始皇為何是“趙氏”呢?

到了商紂王的時候,大費有個子孫叫飛廉(蜚廉),飛廉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惡來革),其後就是戰國七雄中的秦國;一個“季勝”,其後就是戰國七雄中的趙國。武王伐紂的時候,惡來由於助紂為虐,被周武王幹掉了;飛廉由於在北方採石頭躲過一劫。

先說季勝這一支。季勝生孟增(宅皋狼),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由於擅於駕車被周穆王寵幸。有一天,周穆王坐車西巡守,樂而忘返。徐偃王作亂,造父駕車,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平亂之後,周穆王論功行賞,就把造父封在了“趙城”,造父一族由此就姓了“趙氏”。

再說惡來這一支。惡來生女妨,女妨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對照上面,太幾和造父是同輩,而且還沒出五服。兩族是本家,關係比較近;既然造父發達了,被賜了“趙氏”,惡來這一支也就跟著姓了“趙氏”。

有必要說一下非子,非子為周孝王養馬,馬大蕃息,周孝王十分高興,就把非子封在了秦地。這就是後來強大的秦國了。

秦始皇的“趙氏”就是這麼來的。


喜文多見


秦國與趙國都是嬴姓趙氏,兩國是同宗,那為什麼有些人對秦國的國君稱姓,比如秦始皇嬴政,秦昭襄王嬴稷呢,而趙國的都稱氏呢,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無恤,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很簡單,嬴政的叫法本身就是錯的,自然會出兩種叫法。

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比如屈原,就是羋姓屈氏,秦始皇應該叫趙政,而不能稱之為嬴政,另外嬴政的兩個兒子胡亥與扶蘇,應該叫趙胡亥,趙扶蘇,但是我們比較少這樣叫,這個也可能是習慣問題。

為什麼現在會有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齊太公姜子牙,秦始皇嬴政的這種叫法呢?原因也很簡單,這個是現代人的稱謂,所以在一些書籍上面,為了照顧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也就這麼叫了,而非正確的叫法。

我們來看看上古八大姓,一種說法是姬、姜、姒、嬴、妘、媯、姞、姚,還有一種說法是姬、姜、姒、姚、嬴、妘、媯、妊。周朝的大量的諸侯國是出自姬姓,畢竟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子孫,自然分封的比較多,我們現在大量的姓氏也來自於姬姓。

其實從這些姓氏可以看出,上古是母系社會,所以這些姓裡面都有一個“女”字。而為什麼先秦男稱姓不稱氏呢,我覺得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取的名字也比較簡單,很多時候也只用一個字,如果稱姓的話,那麼大家的姓都一樣,那麼是不是特別不好區分?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的是,不管是史記,還是其他的史書,都沒有把秦始皇叫嬴政,而只有趙政。

那我們來說一下,為什麼秦國與趙國會是同宗呢?這裡面有什麼淵源呢。秦趙的祖先伯益,也叫大費,因為幫助舜馴鳥獸,所以被舜賜姓為嬴。

伯益有一個後代叫飛廉,飛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一個叫季勝。季勝有一個後代叫造父,因為擅長駕車助周繆王平定了徐偃王之亂,周繆王就把趙城封給了造父,造父一族以後就稱趙氏,造父有一個後代叫叔帶,離開了周國,前往晉國,這個就是後來的趙氏家族。

而惡來一系呢,因為沾了造父的光,所以,他們也姓趙氏,這個就是他們都是嬴姓趙氏的由來了,也就是說秦國與趙國離得最近的祖先是飛廉,飛廉的兒子惡來是秦國的祖先,飛廉的兒子季勝是趙國的祖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