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帖還是學碑好,啟功半生師筆不師刀

啟功先生是書法教育的大家,為書法教育的現代化、為當代書法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有深厚的傳統學養,臨帖不輟,是傳統一路。他說,半生師筆不師刀,這是對民國以來碑學的反思。

啟功之前的書法理論家,清代影響最大的是包世臣。包世臣提倡迴歸漢魏碑刻,推崇書法的金石之氣,這個理論對清末民國的風氣有壓倒性的影響,西泠一派,吳昌碩~齊白石等都傾向於篆鎦書寫。漢魏時期文字開始普及,更加便於書寫的隸書初成,書家的自由個性不受拘束。這符合清末民國維新革命的風尚,更能表現個性。

漢魏碑刻的弊病啟功看得比較清楚。碑刻發端於毛筆,但在復刻過程中會遺漏不少筆性。千百年來,風化毀損嚴重,已經失去了原本風貌。有些腐儒努力學碑刻風化後的形狀,稱為追求古意,被啟功譏之為海參體~馬槽體。而且學碑刻過於追求個性,失之於粗率放縱。

所以啟功堅持法度,對民國書法的放逸有撥亂反正的意思。傳統書法練習提倡苦練,往往讓人望而卻步。啟功提倡迴歸法度,也不是讓人恐懼的臨帖三池水,不是依樣畫瓢,規範得和法帖一模一樣,而是隨愛好,重意臨,學習方法,讓筆畫準確成為自己的書寫習慣。悟帖之神,練帖之氣。

古代對於練習書法有不少訛傳,如王羲之出其不意抽不動王獻之的握筆,包世臣號稱握力可捏碎筆桿,如此用力讓人不敢去吃苦。還有傳統提倡懸肘,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也是很累人的。啟功卻提倡,要根據個人習慣和愛好來選擇握筆姿勢,只要手腕能靈活,手肘擱在桌子上也未嘗不可。

對於傳統上先臨一個人的帖,直到很長時間甚至一輩子寫得很像再換一個帖;還有康有為半個月換一個帖,啟功認為都不對,應該是臨摹到一定時間~自己膩煩了才能換帖。

傳統提倡臨摹書法先從楷書開始,楷書寫精通了再臨行書,啟功認為也不必循規蹈矩,因為楷書什麼時候算是臨到了精通很難說。楷書要當行書寫才能流暢連貫,行書要當楷書寫才能準確合法度。

啟功先生對於書法教育的貢獻很大,提倡符合人性的練習方法,尊重書寫者個人的習慣,卻又堅持規範法度。相信他的經驗能對初學者有幫助。

學帖還是學碑好,啟功半生師筆不師刀

學帖還是學碑好,啟功半生師筆不師刀

學帖還是學碑好,啟功半生師筆不師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