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道德為什麼流亡?

dongzengtao


禮崩樂壞後再有道德又有什麼用呢?

一個人再有道德,如果與整個時代格格不入,又能夠如何?周朝自周平王東遷後,天子的威嚴掃地,諸侯對中央也再沒有了敬畏之心。諸侯們為了各自的野心不斷的僭越禮制,彼此征伐,天下動盪。

在這個“春秋無義戰”的時期,諸侯國王們想的都是如何的訓練軍隊,如何的侵佔鄰國的土地。對於這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總想著恢復“禮樂”,停止戰爭與民生息的孔夫子,諸侯們雖然敬佩他的學問,但是卻終究不會重用他。於是,不死心的孔子只能夠周遊列國,不斷的流亡,尋求那幾乎看不到的希望。

然而,孔子的行為也不是完全徒勞無功,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通過遊說與廣收門徒的方式將自己的思想與學說進行了廣泛的傳播,在他的時代,儒家沒能得到統治者的肯定,但是火種已經播下了,學問與思想流傳了下來,最終被天下人所接受。


葉好古


權力角逐中,孔子的守制觸犯了當權者的利益

當時魯國的實際掌政者是三桓(以其中季氏最盛,而後期季氏又由季氏的一個家臣把持),而孔子試圖削弱三桓的勢力,當然會被流放了!



榮一天空


首先,用“流亡”兩字不準確,準確的說是周遊列國。

因為在此期間還在不斷的辦學,只是沒有找到更大的實現報負的平臺而已。這恰恰說明孔子不是在流亡,他也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如果孔子能稍稍的做一些妥協,他就會有大把的機會,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正說明孔子人格的高貴和思想的偉大。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孔子周遊列國的根本原因。

1、當一個社會黑暗的時候,道德之光已經綻放不出耀眼的光芒,但依然能看到亮光。

2、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孔子不想讓自己的理想泯滅,就在現實不斷去尋找。

3、當一個做諸侯國沒有機會的時候,他會積極的去其他的地方尋找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說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思想的原因。


知行合一時


君子流亡為宿命,仁人顛沛到終生。

流亡,是君子的宿命。

在道德學說之中,存在一個極大的衝突。就修德與濟世天然不相容。

我們不難發現,從《史記》開始,所有君子的命運幾乎完全相同,屈子流放,左丘失明,韓非囚身,子長宮刑,伯齊餓死,還有蔡邕、嵇康、阮籍、杜甫、韓愈……一直到現在,比如某個操場下的老師,某個吹哨人等等。

與之相反,所有的政治家都不是君子,周公、管仲、李斯、諸葛亮,狄仁傑、王安石、張居正……且不說那些帝王和姦臣。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所有君子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僅僅做一個好人就可以了,一旦治國平天下,僅憑婦人之仁不被玩死才怪。

君子要堅守道德,然而想要治國,必須放棄道德。要學會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去妥協,忍讓,遷就,甚至殺人放火,成為一時奸臣。

所有的忠臣都做不成大事,便是明證。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然而現實就是如此諷刺,義是魚,治國平天下是熊掌,不可兼得。

儒生,要麼老老實實消逼停做一個教書先生,彷彿那些明末或清末的蓋代學者。要麼就去做一個能臣,奸臣。

如果想做道德君子,還想當官,又要做忠臣,更要做出一番大事業,我們可以翻遍史書,根本沒有這樣的人。

所以,孔子流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想當官,他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樹,他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打造一個人人君子的烏托邦。

腫麼可能?

他必須流亡!

知道宋朝的那幾位皇上為什麼不喜歡朱熹小妹妹麼?就因為他是聖賢。天無二日吶,一個讀書人把皇上都比了下去,你若是皇上,你心裡會開心麼?

蘇東坡為什麼不招皇帝待見?就是因為他寫詩賦,硬生生把皇帝逼成了如楚王一般的昏君!蘇東坡名聲越好,詩詞越妙,越顯得皇帝昏敗。君子被貶,不 就意味著朝臣和皇上是小人麼?你若是皇上,如何受得了?

所以,好人好報,這是千古謊言。


亦有所思


自古以來,個人道德在政治和時代面前都是無力的。評判一個政治人物,不能以他的私德為標準。

孔子個人品質沒得說,論語、禮記、孟子、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裡面都有很多案例。但說到政治,不論是他的政治手腕、背景和力量還是他的政治遠見都有很大欠缺,甚至說他的戰略眼光和預見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明顯的缺陷。而在亂世,甚至所謂的盛世,要想在政治上站穩腳跟,都必須在個人道德的基礎上,以足夠的政治遠見為前提,輔以穩定的基本盤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就是說,方向對、有根據地、正確地鬥爭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而孔子恰恰都有所欠缺。對此,我們也沒必要為聖人諱。政治上的失敗也絲毫不妨礙孔子的偉大,畢竟,素王和至聖先師的名頭不是白叫的。但素王和至聖先師也僅僅是對其個人品德的認可。

孔子政治手腕的不成熟,集中體現在他的隳三都之役。雖然藉著驅逐陽貨並替季氏收回了齊國歸還的汶上之田,進入了和季氏的蜜月期。但在隳三都之前,沒有做好統戰工作。戰役進行也有點拖泥帶水,結果,因為孟孫氏不配合而功歸一潰。而這個孟孫,竟然和他弟弟南宮敬叔,還都是孔子學生。

孔子之政治基本盤幾乎為零。他沒有封邑,沒有軍隊,沒有根據地,手裡沒槍。他最大的資本就是名望——國際知名的名望,和他的大批學生。可他這個校長又不是黃埔軍校的校長,雖然學六藝,包括駕車和射箭,但教學的核心是修身,目的是做官,而不是革命。

孔子之沒有政治遠見,案例有三:一是當首都市長之前,竟然有意投奔叛軍公孫不狃;二是流亡到了衛國,又想去投奔陽貨。

三是有意流亡晉國趙鞅之前,走到黃河邊竟又返了回來,全然沒有看到趙氏將在晉國六卿的鬥爭中笑到最後。而孫子,對,寫孫子兵法的孫子,卻明確指出了晉國將歸於趙。理由很簡單,孫子看到了趙氏的領地每畝邊長240步

,韓氏、魏氏還好,邊長180步

但其它三家只有160步和120不。而且,其他幾家農業稅率20%,趙氏仍是10%。因此,孫子覺得趙氏能夠吸引人民的投奔。而孔子口中說著政治要做到“近者悅遠者來”,卻只是提出了口號,不能用理論分析現實。

因此,孔子的流亡是必然的。他既想治國平天下,卻又沒有足夠的政治手腕,基本盤,沒有戰略遠見。所以,一直在夢想得用於人,卻一直沒有機會。

憑記憶和感覺在手機上寫的,有細節失誤的地方,請大神批評指正。


葛非麻


因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式微,處於孔子稱為禮崩樂壞的年代,大家都忙著縱橫天下,建功立業,都希望稱霸諸侯,都有了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想法,兵家,縱橫家,法家等吃香,那會聽從孔子的克自復禮,恢復周天子的權威,國與國之間也不用打仗,只能使用道德,君子動口不動手,用嘴巴征服對方,所以孔子不合時宜,也不受諸侯國待見,只能四處奔波了,尋找一塊適合自己理念的樂土了!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孔子有道德為什麼會流亡

一個人或許有才,但是他的才華能否解決現實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才華也講現實主義。孔子的確滿腹經綸,開創一派學說,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回到現實來看,從孔子的才華對當時的局勢影響來看,孔子的學說不適合在亂世踐行,用孔子的學說最後的結果是國家可能別其它國家吞併,所以正是因為孔子的學說不適合那個戰火紛飛的亂世,所以儘管他有才,卻還是隻能流浪天下。

其實說孔子在魯國流亡多年,或者說孔子被迫流亡其實有失偏駁,孔子是因自己選擇的道路而走上流浪之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對當時的亂世而言提倡仁提倡禮儀根本不能強國富民,但是孔子要實踐自己的理想,就必須說服君主聽從自己的主張。很多國家理智的看到了孔子思想的不合實際之處,但是魯國卻偏偏給了孔子機會,孔子推行改革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為了自保不得不選擇流亡,這種流亡或者說稱之為流浪是孔子自己選擇的結果,是孔子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自己選擇這麼做的結果,他的流浪也是自己選擇的。

每個人身上或許都有才華,但這種才華未必能夠幫助解決現實問題。孔子就是典型的代表,儘管他有才華,才學出眾,但是他卻不適合這個時代,他可以主張,因為這是思想,當時不適用以後未必,所以還是要堅持自己。孔子選擇了堅持自己的思想,所以才有儒家學說的千古流傳。


瓷磚王子


期,戰國初期,他不想看到周王室的滅亡,反對各國諸侯的互相吞併,所以他宣揚仁政,希望統治者恢復周禮,不要征戰。這個思想和當時的社會發展不和諧。戰國是處在春秋和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王朝之間,是努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是誰能阻擋了的。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是宣揚他的仁政,希望各國統治者採納他的言論,最終孔子沒有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到了漢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那以後孔子的思想才真正的發揮作用。



漁樵之人W


當秦王掃六合後,百姓們苦不堪言,直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抗秦始皇,秦王開始發現這一切的源頭竟然是孔子的一些著作。那些著作中傳達著一種人人生而平等,反對暴政的思想。於是震驚中國歷史的焚書坑儒時間開始了,為了維持自己的封建統治,不惜殺害多少文人,焚燒了多少寶貴的典籍。就這樣當時的儒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原來的儒學還可以被允許存在,但是這樣儒學連安身之處都沒有了。就是焚書坑儒的這場浩劫,儒學的很多思想和典籍都失傳了。直到漢武帝認為儒學才能維護國家的統治,惟有百姓安,國家才能安。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將董仲舒任命為當時的宰相。無疑這是非常推崇儒學的行為,就這樣儒家學說開始甦醒慢慢的發展成為了今天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之所以能在古代一步步傳承到現代,儒家學說在歷史上確實有一定的作用。儒學在歷史上的持續時間越長,就越來越被世人所接受,於是演變為了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化思想,才有了今天的儒學。

孔子的學說流傳至今大概孔子也沒能想到吧。但是我們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儒學的一些東西真的可以幫助我們事半功倍地處理問題。




一線線陳羅生


有道德和流亡沒有直接關係。流亡的不一定都是沒道德。沒道德的不一定流亡。

流亡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

有道德不是不流亡的護身符。

有道德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做一個有益於人類的人。而不是去換取免除流亡的丹書鐵券。那樣的話,豈不是拿道德當籌碼去交易嗎?

如果做一件事,符合道德,但結果是去流亡。那你還做有道德的人嗎?這就可以檢驗一個人到底有沒有道德。

司馬遷遭宮刑,文王被關押時寫出了易經……有道德和流亡沒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