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公元1398年5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其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

次年7月,燕王朱棣不甘屈居侄子朱允炆之下,他以“靖難”、“清君側”的旗號率領數萬軍隊向南進攻,取侄子而代之的心思可謂頗為露骨。

然而,令人驚歎的是,經過近四年的艱苦奮戰,偏居北京一隅的朱棣竟然真的將侄皇帝朱允炆趕下臺,隨後,這位外表重情重義實則心狠手黑的朱棣大大方方地由一介藩王登上了明朝的皇帝寶座。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心狠手辣的朱棣

開國皇帝死後四年之間,心狠手黑且名不正言不順的燕王朱棣就能打敗仁慈心善名正言順的侄皇帝朱允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從燕王朱棣方面來看,本人認為,原因如下:

其一,朱棣為造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造反這種事,也不例外。

朱棣的精心準備:

從被封為燕王開始,朱棣就十分注意通過數年如一日地為封地軍民做好事,來樹立起自己的好名聲,以收買民心、軍心和官心,以防範朱元璋和皇位繼承人的糾劣跡式削藩。

而在被父皇命令去討伐北元期間,朱棣則十分重視提高燕軍待遇和訓練強度,並在實戰中充分磨鍊自己的軍事才能和麾下軍隊的戰鬥力,直至燕軍將士不懼戰爭、擅長打仗。

至於朱允炆登上帝位後,即從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駕崩到1399年7月朱棣正式造反,這期間朱棣曾招募大規模軍隊到王府進行嚴酷的訓練,同時為了安全地打造大規模兵甲器具,朱棣將武器鍛造廠開到自己秘密深挖的大型地下室裡,並在周圍的地上開了很多聒噪的養雞場,這樣既保證了軍糧(雞肉)的大規模生產,又遮掩了本會被敵人聽到的武器鍛造聲。

而在最後的一個期間內,朱棣為了爭取足夠的時間籌備大量軍需物資,竟然捨棄千金之軀去邋遢骯髒地裝瘋賣傻以麻痺建文帝君臣,可以說,朱棣是為了造反,真是遏制本性、下了血本、拋了面子。

總之,朱棣為造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正是因為朱棣長年累月的為燕地軍民做好事,所以他宣佈造反時才會獲得屬地軍民的一致愛戴和鼎力支持;正是因為朱棣長期的不斷提高軍隊待遇、嚴格訓練軍隊、細心體恤將士,所以他宣佈造反時才會獲得軍隊的強力聲援和拼死效命;正是因為朱棣不惜裝瘋賣傻也要爭取時間的大規模籌備軍需物資,所以他宣佈造反後才會具備長期與建文帝角力的雄厚實力和充實資源儲備。

其二,朱棣造反的名義選得冠冕堂皇,能夠穩定軍心、蠱惑人心。

決定起兵後,朱棣明明是反賊,但他卻能絞盡腦汁地從朱元璋“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的遺命中,尋思出“清君側”的靖難旗號,這種當了婊子還能立起牌坊的厚臉皮行為,為燕軍的起兵造反豎起了名正言順的大義旗號,這樣燕軍跟隨朱棣造反,就比一般起義者造反更加理直氣壯且毫無負罪感。

心虛有罪惡感的人造反,註定是遇勝則驕、遇敗則潰,即見風使舵毫無韌性;而理直氣壯毫無負罪感的人造反,則打勝仗時氣勢更盛,打敗仗後仍會再接再厲再創輝煌,且極富韌性。

後來的歷史事實也確實證明,燕軍的作戰勝利,既來自於朱棣手下軍民的理直氣壯,又能給那些軍民帶來極大的正義鼓舞,而朱棣若作戰失敗了,手下心懷正義的軍民仍會死心塌地擁戴於他,並再接再厲地支持他去掃除朝中“奸臣”、“輔弼”當今皇帝。

總之,朱棣絞盡腦汁鑽研出的那穩定軍心、蠱惑人心的“靖難”旗號,既保證了他作戰成功時麾下軍民眾志成城壯懷激烈,又避免了他作戰失敗後屬下軍民做賊心虛土崩瓦解。

朱棣的靖難旗號,實在是堪稱勝則激勵軍民們憑榮而後雄,敗則刺激軍民們知恥而後勇,最終無論勝敗均激勵得朱棣去堅持不懈地爭取勝利。

其三,朱棣用人親賢臣遠小人知人善任,燕王指揮起團隊來如臂使指,燕軍的團隊素質遠高於建文帝之團隊。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靖難之役的南北較量,說白了就是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兩人綜合素質的博弈。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足智多謀的道衍


在出謀劃策方面,朱棣任用足智多謀的和尚道衍為謀主,道衍既能在朱棣打仗勝利時提醒其不驕不躁,又能在朱棣作戰不利時警醒其有進無退成生敗死,還能在參謀軍機時屢出妙計屢獻良言;而建文帝呢,他的智囊團是以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為首的迂腐書生,在這些書生的輔佐下,朱允炆要麼縱虎為患(放走朱棣及其三子),要麼所託非人(任用張信、重用李景隆),要麼首鼠兩端(和戰不定),要麼……所以,兩人謀主之高下,由此可見一斑。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寬厚仁慈的朱高熾


在訓練軍隊、行軍作戰方面,朱棣在自身軍事素質高超的基礎上,能夠任用張玉、朱能等驍勇悍將為左膀右臂,能夠鼓勵外柔內剛的兒子朱高熾防守北平保障後勤,能夠鼓勵驍勇善戰的次子朱高煦全力轉戰四方,朱能在作戰時敢於以寡擊眾,張玉為了救朱棣不惜效之以死,朱高熾防守北平盡職盡責不辱使命,朱高煦帶兵打仗悍勇非常多次扭轉局勢。而朱允炆呢,任用的張昺、謝貴、張信、宋忠等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任用的耿炳文攻則不足、守則有餘,任用的李景隆殺敵人則不足、坑隊友則有餘,而徐輝祖、平安、盛庸、鐵鉉等人獲得任用,並非是因為朱允炆有識人之明,而是他們屢建奇功因功升遷。所以與主動用錯人、被動用對人、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朱允炆相比,主動用對人、知人善任、用人得當的朱棣自然更勝一籌。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齊泰


總之,親賢臣,遠小人(特指迂腐之人、壞事之人),此燕王之所以勝建文也。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黃子澄


其四,朱棣部眾兵強且馬壯,燕王用兵堅韌且刁鑽,因而燕軍作戰勝多敗少。

在經過充分的造反準備後,燕王朱棣本來就擁兵十萬兵強馬壯,此後,朱棣又通過詐力奪取了寧王朱權手中的精銳朵顏三衛和其他軍隊,此舉使燕軍實力如虎添翼。

同時,長期的征伐北元,磨練出了用兵堅韌且刁鑽的燕王,他的這些素質,在靖難之役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鄭村壩之戰,狡猾的朱棣趁李景隆出戰之機集中優勢兵力從兩翼痛擊南軍的中軍指揮部,中軍的李景隆不堪重擊狼狽逃竄,幾十萬南軍因主帥臨陣脫逃而全軍潰敗。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李景隆


白溝河、夾河、藳城之戰,在南北兩軍混戰的關鍵時刻,即使知道敵強我弱,堅強的朱棣仍然率領燕軍憑藉大風颳斷南軍帥旗、遮蔽南軍將士眼睛、擾亂南軍秩序的有利戰機,異常僥倖地擊敗南軍屢創奇蹟;

德州之戰,堅韌不拔的朱棣率領燕軍窮追李景隆無果後,乘勝繳獲南軍大量軍糧,這使得燕軍因糧於敵,減輕了途中運糧耗糧之費;沛縣之戰,矢志都城不屈不撓的朱棣率領燕軍巧擊沛縣重創敵軍後,焚燬大量南軍軍糧,導致南軍因無糧而無力相阻。

東昌血戰,朱棣因求勝心切遂輕兵深入,不料卻困於南軍盛庸巧布之火銃毒箭陣中,其時張玉、朱能率領援軍拼命死戰,張玉全力吸引南軍直至戰死,朱能衝進重圍及時救援,朱棣才得以逃脫險陣。戰後,面對愛將張玉的戰死和大批將士的損失,悲痛欲絕的朱棣深刻反思後便堅韌不拔地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以上作戰的勝多敗少,既證明了燕王朱棣兵強馬壯,又說明朱棣用兵堅韌且刁鑽,這些優秀素質,保證了燕王朱棣在與建文帝分庭抗禮時的優勢地位。

其五,朱棣針對朱允炆的情報探查工作做得細緻入微,諜報人員選得無孔不入,所以燕軍才能知彼知己、見招拆招地數次戰勝敵軍。

朱允炆身邊的太監們,因為並不受朱允炆待見,所以被見縫插針的朱棣加以籠絡。

這些潛伏在京城的太監們,在收到朱棣的厚禮及大好前程的保證後,能夠及時獲得朱允炆君臣的機密情報並迅速告知燕王,此舉大大提高了朱棣擊敗朱允炆的可能性。

靈璧之戰時,建文帝之平安軍的撤退暗號和朱棣之精銳部隊的進攻暗號竟然都是一模一樣的“三聲炮響”,這很難讓人認為此處僅是單純的巧合,朱棣正是靠著間諜細緻入微的情報才能將阻撓之南軍主力徹底擊潰。

此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前三年都是徘徊在山東、河北等地與南軍拉鋸作戰,此舉勞心勞力只能勉強維持燕軍的不敗之勢。然而,到了1401年,向來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朱棣突然敢於孤注一擲地率軍直搗都城,這說明朱棣奇襲都城的戰略,是建立在太監傳回的“京師空虛可趁虛而入”等情報的基礎上的。

由此可見,朱棣的情報探查工作做得非常細緻入微,所以他才能知彼知己、見招拆招地數次戰勝敵軍。

其六,天下百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文武百官居中觀望趨利避害,所以朱棣才能以彈丸之地撼動明朝天下。

朱棣與朱允炆的叔侄之爭,說白了,只不過是頂層統治者內部的權力鬥爭,這種高處不勝寒的鬥爭,對於中層的大多數貴族和底層的廣大百姓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因為誰當上皇帝,都得依靠大多數貴族的支持來維持統治,而只要能保證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老百姓就不會在意誰當皇帝。

所以在朱棣、朱允炆對待貴族、百姓之政策沒有重大分歧的前提下,在朱棣與朱允炆兩軍勢均力敵分庭抗禮的形勢下,普天下的貴族和百姓是不會對他們兩位有比較明顯偏向的選擇的。

所以,趙清、李景隆、朱橞等大多數中間派就這樣在朱棣和朱允炆中間騎牆,形勢對誰有利、誰的勝算更大時,他們就對誰投懷送抱。

因此,正是在這種普通百姓冷眼旁觀、達官貴族作壁上觀的古怪氛圍下,更擅長行軍打仗的朱棣便比不擅軍戎的朱允炆多了些勝算。

而從仁慈博愛的建文帝朱允炆這方面來看,他又為什麼會鬥不過心狠手黑的燕王朱棣呢?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迂腐仁慈的建文帝朱允炆


原因如下:

其一,朱允炆的優柔寡斷導致削藩策略實施得虎頭蛇尾。

皇太孫朱允炆登上皇位後,本質上作為一介書生的他,處理起藩王問題來,既沒有厚臉皮、黑心腸的決心和勇氣,也缺乏妙計百出的創意和隨機應變的智慧。

他能做的,只是以懲罰藩王平時的為非作歹、違法亂紀為理由,將劣跡斑斑之周王、代王、湘王、岷王、齊王的爵位削掉,並將其封地收回。

如此,朱允炆在剛即位的一年多內就虎虎生威地連續廢掉五位藩王,這雖然看上去幹淨利落快速高效,但對於最需要對付的燕王朱棣,朱允炆則並沒有給予其任何實質性的打擊,原因僅僅是朱棣平時沒有什麼劣跡可抓。

殊不知,在朱允炆從小到大看過的史書裡,劣跡斑斑的人也有被政敵刻意抹黑的可能。所以,雖然燕王朱棣行事謹慎難以抓到劣跡,但只要朱允炆在朱棣尚未準備好時,就敢於厚臉皮、黑心腸地將欲加之罪加諸燕王身上,並將其擒獲、削其封地,到時便會有無數謀士和史官敢將本來沒有的劣跡強加在燕王身上,到時,在成王敗寇的歷史潛規則下,誰又能說建文帝昏庸無能殘害忠良呢?

可惜,仁慈迂腐的朱允炆雖然通過一系列軍事部署幾乎架空了燕王朱棣,但他那因沒有治罪名義便沒有擒拿朱棣的優柔寡斷,終究給了擅長鑽空子的朱棣以可乘之機。

朱棣利用這一可乘之機果斷除掉了建文帝的親信張昺、謝貴、葛誠,然後發兵奪取北平,正式宣佈起兵靖難。

至此,朱允炆對待有罪之前五位藩王那種欲加之罪,必須有辭的迅速果斷,造就了朱允炆削藩初期的虎虎生威之勢。然而,朱允炆對待無罪燕王那種欲加之罪,必須有辭的優柔寡斷,迫使朱允炆抓小放大養虎為患,這種迂腐不知變通的優柔寡斷,正是導致他削藩策略實施得虎頭蛇尾的罪魁禍首。

其二,朱元璋的大規模屠殺功臣,導致朱允炆任用的平叛將領非老即少,導致數量佔優的南軍久敗不勝。

朱元璋在晚年將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名將們幾乎屠戮殆盡,這導致朱允炆面對燕王起兵造反時,竟沒有能征善戰的功臣宿將以供其驅馳。

萬不得已,朱允炆派擅長防守但不擅長進攻的老將耿炳文率十餘萬軍隊征討燕王。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善守不善攻的耿炳文


可惜,耿炳文除了能夠頑強地堅守住真定城之外,便沒有什麼能耐和戰績。不過若能夠長久地拖著想要速戰速決的燕王,等待燕王糧盡兵敗,朱允炆也還是有勝算的。

然而,求勝心切的他在黃子澄的蠱惑下,竟然臨陣換將派年輕的李景隆率軍平燕。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李景隆率領數十萬南軍挑戰燕王,卻被遠少於己軍的朱棣連續擊敗數次,繼而損軍失糧丟城禍國。

可以說,朱元璋的屠殺功臣確實保證了朱允炆穩坐皇位,但福兮,禍之所倚,此舉也導致朱允炆面對叔叔造反時用人失策。朱允炆任用耿炳文和李景隆討伐燕王朱棣,與趙孝成王任用廉頗和趙括防守長平相比,頗有異曲同工之趣。

其三,朱允炆的薄待身邊太監,導致己方重要情報管理得十密九疏,導致朱棣敢於孤注一擲向死而生地直搗京城。

朱元璋熟讀歷代史書,對漢、唐兩朝太監欺主幹政禍國殃民深感痛恨,於是他立下鐵牌嚴令太監不得干政,同時,朱元璋要求太監只能勞累地幹活,只能獲得微薄的待遇。

朱允炆在繼承朱元璋的帝位後,孝順的他也繼承了爺爺對太監的態度和待遇。這讓整日累死累活還沒好收穫的太監們深感生活暗無天日,這讓發動靖難之役想渾水摸魚的燕王朱棣看到了獲取機密情報的機會。

於是朱棣經常暗中給朱允炆身邊的太監送禮、送問候,而這些長期被外界眾人歧視鄙視苛待的太監們見燕王朱棣竟如此仗義疏財、重情重義,便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地將建文帝君臣討論的一系列軍事機密暗中透露給了朱棣。

通過與太監們的情報溝通,朱棣能夠對建文帝的軍事部署和政治傾向有一個大體的瞭解,並能知彼知己地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斷和軍事部署。

總之,靖難四年間,朱棣能夠在歷次作戰中勝多敗少,除了朱棣的用兵高超和燕軍的勇猛善戰外,太監們的情報溝通,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助力作用。

而朱棣後來之所以敢於孤注一擲地率軍南下直搗京城應天,奪取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就在於京城的太監們給朱棣傳來了“京師空虛,可趁虛而入”的重要情報。

所以說,朱允炆的薄待身邊太監導致己方重要情報管理得十密九疏,而正是這種情報的十密九疏,間接導致了朱允炆的敗亡。

其四,朱允炆對軍中賞罰處理得顢頇不明,導致深感不平的南軍將士士氣鬥志低迷,導致有恃無恐的李景隆恩將仇報地開城投降。

無論是耿炳文作戰不利退守真定,還是李景隆先後大敗於鄭村壩、白溝河,仁慈的朱允炆都沒有對這兩位主將給予適當的處罰,這樣的賞罰不明,頗令全軍將士和朝野百官不服。

既然打敗仗可以免受處罰,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辛苦地謀求打勝仗?

所以,正是朱允炆的這種偏私式賞罰不明,軟化了全軍將士的士氣和鬥志,導致他們與燕軍作戰時屈居下風難以制勝。

此外,更為令人扼腕的是,死裡逃生沒受處罰的李景隆在燕王朱棣率軍攻至京城時,竟然厚顏無恥地打開金川城門向外敵投降了,這直接導致朱棣攻入京城、朱允炆不知所終。就這樣,賞罰不明、迂腐仁慈的朱允炆,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敗壞了自己的命運。

其五,軍事防線設置得北實南虛,導致朱棣有空子可鑽。

在山東參政鐵鉉和都指揮使盛庸在濟南精誠合作打敗朱棣後,朱允炆便不失時機地任命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兼兵部尚書,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取代了李景隆,並命令他們和平安等將領一起防守德州、定州、滄州等山東河北諸城。

然而,書生朱允炆卻不懂得守江必守淮的軍事智慧,他只在山東、河北等地部署重兵,在淮北、淮南則兵力空虛,這給絕望中的朱棣以可乘之機。

朱棣在東昌血戰中吃了大虧、在其後諸次作戰中亦很難佔到便宜,於是在京師親信太監傳來的“京師空虛,可以趁虛而入”的可靠情報啟發下,朱棣便不再以攻打山東的城池為目標,而是調整戰略,將步步蠶食山東、河北、山西諸地,在逐步統一北方後再劍指南方的戰略,改為集中優勢兵力能攻則攻、攻不下城即繞道向京師進攻的戰略。

後來的歷史事實確實證明了,朱允炆將軍事防線設置得北實南虛,是導致朱棣得以率軍長驅直入直搗京師、建文帝兵敗不知所終的直接原因。

其六,朱允炆將君王命令囑託得太仁慈迂腐,導致朱棣數次化險為夷。

無論是拜耿炳文為大將率領十餘萬軍隊征討朱棣,還是拜李景隆為大將率領60萬軍隊討伐朱棣,亦或是拜鐵鉉、盛庸為大將率20萬軍隊防範朱棣,皇帝朱允炆都鄭重迂腐地對他們吩咐道:“儘量不要讓朕揹負殺叔罪名。”

這句雖顯仁慈但頗為愚蠢的詔命,如緊箍咒般束縛住了南軍將士們的手腳,他們面對敵將朱棣時,往往不敢對燕王加諸刀槍矢刃。

朱允炆的迂腐好名,導致朱棣面臨火銃毒箭眾多的南軍將士時,敢於有恃無恐、身先士卒地調查敵情衝鋒陷陣,導致南軍在明明可以用火銃毒箭將燕王萬箭攢身、萬槍洞穿的情況下,卻只能無奈地屢屢放棄良機,此不可思議之愚舉的原因,僅僅是為了防範皇帝的反攻倒算。

需知,幫助司馬昭殺掉魏帝曹髦的成濟可是被司馬昭滅了族的,所以誰能保證殺掉燕王后,好名的朱允炆不會把誰當成替罪羊呢?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殺死成濟全家的司馬昭


所以朱棣得以數次死裡逃生,並如打不死的小強般與南軍將士們數次鏖戰不落下風,最終直至將朱允炆逼到絕路。

俗話說,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朱允炆對朱棣的仁慈,便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

綜上所述,朱棣能夠打敗朱允炆,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朱棣為造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其二,朱棣造反的名義選得冠冕堂皇,能夠穩定軍心、蠱惑人心;

其三,朱棣用人親賢臣遠小人知人善任,燕王指揮起團隊來如臂使指,燕軍的團隊素質遠高於建文帝之團隊;

其四,朱棣部眾兵強且馬壯,燕王用兵堅韌且刁鑽,因而燕軍作戰勝多敗少;

其五,朱棣針對朱允炆的情報探查工作做得細緻入微,諜報人員選得無孔不入,所以燕軍才能知彼知己、見招拆招地數次戰勝敵軍;

其六,天下百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文武百官居中觀望趨利避害,所以朱棣才能以彈丸之地撼動明朝天下。

而心懷正義的朱允炆為什麼鬥不過心狠手黑的朱棣呢?原因如下:

其一,朱允炆的優柔寡斷,導致削藩策略實施得虎頭蛇尾;

其二,朱元璋的大規模屠殺功臣,導致朱允炆任用的平叛將領非老即少,導致數量佔優的南軍久敗不勝;

其三,朱允炆的薄待身邊太監,導致己方重要情報管理得十密九疏,導致朱棣敢於孤注一擲向死而生地直搗京城;

其四,朱允炆對軍中賞罰處理得顢頇不明,導致深感不平的全軍將士士氣鬥志低迷,導致有恃無恐的李景隆恩將仇報地開城投降;

其五,軍事防線設置得北實南虛,導致朱棣有空子可鑽;

其六,朱允炆將君王命令囑託得太仁慈迂腐,導致朱棣數次化險為夷。

說完了朱棣獲勝和朱允炆落敗的原因,我們再思考一個問題吧。

話說公元1402年,朱棣的“靖難軍”開進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

面對仍效忠於朱允炆、拒不投降的文武大臣們,朱棣的做法極為血腥殘暴:

對黃子澄,朱棣滅了他的三族,將他凌遲處死;

對齊泰,朱棣也滅了他的三族,也將他凌遲處死;

對鐵鉉,朱棣還滅了他的三族,並將他凌遲處死;

對方孝孺,和尚道衍對朱棣千叮嚀萬囑咐不可殺此人,朱棣遂要求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寫了四個字:“燕賊篡位”,朱棣要誅他九族,他說:“有本事就誅我十族!”

於是強橫的朱棣誅殺了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又將他的老師和學生們併為一族全部殺掉。至此,方孝孺全族873人被朱棣輪流斬殺!

因為朱棣的野蠻屠殺,天下士大夫們的忠於明朝皇室之心由此大受其挫。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義軍攻進了明朝首都北京城,崇禎皇帝寧死不降吊死於景山一歪脖子樹上。

城破時,與兩百多年前朱棣攻破南京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朝的文武百官,大多數都向李自成投降,不過他們投降後,並沒有受到優待,反而被李自成拷打剽掠,家破身亡。

同樣身為明朝官員,真是不降亦死,降亦死啊。

不過,值得深思的是,同樣身為明朝官員,為什麼在建文帝時代,他們能視死如歸地忠君愛國,而到了崇禎時代,為什麼他們又爭相貪生怕死地不忠賣國呢?


各位看官,喜歡歷史的麻煩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仁慈博愛的朱允炆,為何敗給心狠手黑的朱棣,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