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和发展期间,统治者们都会寻求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统治方式,以期王朝世代传承。

如:

西汉由初期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的加强皇权,再到汉宣帝的“霸道、王道”杂治,实现强汉之名。

东汉武帝定下治国基调,和豪强、门阀合作,构建了东汉的皇权和豪强共存的政治局面。

李唐打击门阀、世族,提高寒门子弟的地位,又设藩镇拱卫中央,形成了盛唐之势。

赵宋皇族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和文人集团共治天下,成为文治的巅峰。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文治武功,古代盛世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在搭建大明政治体系架构时,必定会站在历代王朝的经验和教训上,形成自己的统治风格。

他既要保证皇权能够沐浴在大明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又要兼顾元末支持他的地方士绅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地方上文武之间的势力平衡,这是极度耗费脑细胞的。

朱元璋怎么做的呢?

武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卫所,对地方形成严密的军事监控制度。

文治上,在全国范围内的广大乡村建立老人制,由“老人”治理乡村民间的各项事务纠纷,举荐人才,收取赋税,监督官吏的贤恶良善等,成为大明“皇权不下乡”的制度下,对皇权绝对效忠的乡村统治的基层力量。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卫所和老人制,构成明朝地方的文武制度

他们在朱元璋构建的大明政治体系中,以半民半公(具有公职的百姓,并不是真正的官)的身份扮演着皇权、民间之间信息互通的角色,传达帝王的旨意。

注意,这里的“老人”,不是指按年龄划分的老年人,而是指地方乡村上的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士绅,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部分是上了年纪的长者。

其老人须令本里众人推举平日公直,人所翻及者,或三名、五名、十名,报名在官,令其剖决。---《教民榜文》

合设耆老,须本乡年高有德、众所推服人内选充,不许罢闲吏及有过之人充应,违者杖六十,当该官吏答四十。---《大明律.户律》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

事实上,利用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甚至是年高有德的老人(这里是指年纪大的男子)来管理乡政,其实由来已久。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已经由分封制向集权制转变,各诸侯国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开始在乡村设置“三老”制度。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正式将“三老制度”纳入国家政务体系,以此负责对乡村事务的管理。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汉书.高帝纪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三老”是官职名,实际上是由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大多是老年人)来担任。

此后,唐、宋在乡村基层的统治机构上虽然有所变化 , 如:唐朝使用的是“里正制”,宋朝采取的是“乡都制”,但其本质都是利用乡村有威望,有经验的老年人来辅助知县治理乡政,也是对代表皇权的知县的权力补充。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汉高祖刘邦确立的“三老制”,被唐、宋、明继承和发展

那朱元璋的“老人制”和汉朝的“三老制”、唐朝的“里正制”、宋朝的“乡都制”有什么区别呢?

四种制度的区别就在于,汉、唐、宋的乡村基层治理机构都处在县级政府的管辖下,他们必须接受知县的领导和管理,协助知县维护地方安定,处理乡民纠纷,保障地方赋税,对知县负责。

而在朱元璋的“老人制”下,担任“老人”的士绅们在职责上和汉、唐、宋的士绅大体一致,但关键时刻可以绕过知县,直接和皇帝本人沟通。

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老人制”和汉朝“三老制”、唐朝“里正制”、宋朝“乡都制”的本质区别,即:朱元璋会在他认为的必要时刻,由国家出钱、出力,邀请各地“老人”奔赴京师参加朝政,学习完成后归乡参与地方治理。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命吏部,令天下州县选民间耆年有德者,每里一人,以次来朝,既至令随朝观政,三月遣归。---《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八》

公讳溥化,字次诚……洪武壬申,以老人应诏,面听宣谕,回奉督挑堰塘,官民咸悦。---《新安文献志》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明朝朝堂

除此外,朱元璋还会对能力、品性都很出众的“老人”进行授官,从而改变他们半民半公的尴尬身份,成为大明朝的正式公务员,光宗耀祖。

如: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老人”陈原九被任命为松江知府①;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徽州歙县“老人”胡伯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②等等,试想下,此前还是老百姓一个,顷刻间成为一名地级市的市长,或直接进入中央检察院任职,将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吧!

朱元璋设置的“老人制”,既完善了明朝政治体系的建设,也加强了对皇权的集中,那么,“老人制”在明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上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明朝官员

1、处理乡民之间的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之前汪郎就已经指出,担任了“老人”的地方士绅,虽然皇权赋予了他们可以直接面圣的特权,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其主要任务还是协助知县做好本地俗事的处理,能不惊动知县是最好的。

为什么呢?

因为交通、通信、政府部门内部架构等原因,知县虽然代表皇权,但其精力有限,根本做不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故而,知县的最大职责是主要在于几点:向百姓宣导皇权的恩典,如免税;在地方选拔人才(科举童子试中的第一层选拔),实行教化之功,这体现了皇权对教育的重视;处理一些危害王朝稳定或社会安宁的事件,如:小范围的民变、自然灾害、刑事案件等。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知县一般不会出县衙的

至于民事纠纷,如:田地、房产、婚姻、打架斗殴、债务、偷盗、私宰耕牛、损坏农具庄稼等等,在宗族盘根错杂的乡村,作为外来的知县根本管不了,也管不好。

一县之广,这样的纠纷实在是太多了,知县只能依靠治下的各乡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解决。

当然,并不是说民事纠纷的官司就不能在县衙大堂上去打,除非遇到两点,才会击鼓垒堂,由知县出面审理断决,一是民事纠纷闹大了,或出了人命,或有暴乱的迹象;一是当事人对“老人”处理的结果不服,想要上诉的。

这一点,对明初的社会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明朝县官断案

2、监督官吏,保护乡民不受官吏欺凌。

朱元璋的出身不说大家也都知道,元朝社会的最底层,做过和尚,当过乞丐,这是他的人生履历。正是这些过往,让饱尝过生活艰辛的他深知民生的重要性。

故而,他对百姓的生存极为重视、对官员的贪腐极为厌恶。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提出“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既由官僚代表皇权对民间进行统治,又允许民间对官员实行监督,而具体执行监督任务的就是“老人”。

由民监督官,这在历史上却是第一次。

所在有司官吏里甲,敢有团局造册、利敛害民,或将各处写到如式无差文册,故行改抹刁蹬不收者,许老人指实,连册绑缚,害民吏典,赴京具奏,犯人处斩。---《大明律》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剥皮萱草,朱元璋的治贪手段

这条律法不可谓不严厉。

身为地方官,只要你贪婪、害民的事实一旦确立,代表皇权庄严之地的府衙都保不住你,“老人”有权力带着百姓冲进府衙,把你给绑了押送京师等待皇权裁决,而不算谋逆。

当然,对于那些被诬告的地方官,“老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上奏朝廷,或者直接面圣,挽救他们的声誉。

事实上,朱元璋在吏治上分了两步走,一是建立监察制度,一就是由民纠官。

这也是为什么洪武朝的官场在大明276年的国祚中,廉洁度和办事效率都是最高的原因。

民纠官,就问你怕不怕!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御史,明朝的监察人员

3、劝督农业生产,维护地方民风淳善。

农业是中国古代历朝统治的根本,明朝自然也不例外。

建立在元末战争废墟上的大明朝,社会经济凋敝,急于恢复民生,而要恢复民生,必须先稳定农业生产。

在这基础上,朱元璋对春种秋收的农业作息极为重视,建立老人制度,就是要在散州(类似于县级市)、县等地方基层官府无法触及的乡村,由“老人”来代替地方官府对百姓进行春耕作业的督促,贯彻朝廷农业生产政策的实施。

农忙时节,如果因为懒惰而耽误了生产,这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为此,朱元璋令户部在各乡设置“木铎老人”,各村设置一面大鼓,每逢农忙时节,“老人”必须击打大鼓督促农户及时完成农业生产,而对于那些懒惰的农家,“老人”必须给予处罚。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春耕,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

除了劝督农业生产外,“老人”还要完成一项强化乡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即每月六次持铎在乡间巡回,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以此对乡民进行教化,劝民为善,提倡相亲相爱的淳朴民风,稳定地方治安。

命户部下令天下民,每乡里各置木铎一内,选年老或瞽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五》

除了宣讲“六谕”外,《教民榜文》、《大诰》等朱元璋制定的向民间颁布的普法手册,也同样得到贯彻实行。

这样的措施,不仅稳固了儒家社会伦理道德成为明朝社会的生活行为准则,也为朱元璋打造的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稳定性高的农业强国起到了最关键性的作用。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孝敬父母是明朝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

汪郎说:

不管朱元璋建立老人制的初衷如何,老人制在明初的近百年间,对明朝乡村组织的管理及对民众的凝聚力,社会秩序的稳定,民生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这一点看,老人制的确是明朝治理乡村的良策。

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老人制毕竟是皇权集中后的产物,但其作为明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组成部分,又和常规意义上的官僚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只是明朝地方官府的权力触角的延伸和补充,尽管“老人”的社会地位在地方州县的衙役、胥吏之上,仅次于秀才。③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尤其是嘉靖时期,老人制遭到大幅度的破坏,日益废弛,即使还保留完善的老人制度的乡间,“老人”不再是乡民的意见代表,竟然和地方官员一起参与对百姓的强取豪夺,加派赋税,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也败坏了乡民之间的纯良风气和凝聚力。

汪郎以为,这也是为什么嘉靖时期,53名倭寇能从会稽县(绍兴)一路攻杀到南京城下,而明军无法截住的主要原因。

真乃世事无常!

注:

①《松江府志.卷五七.志余.遗事》

②《徽州府志.卷六.选举.荐辟.国朝》

③ 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审定的官民服饰制度中,“老人”的服饰与秀才相同。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老人制:朱元璋构建的大明乡村统治机构

明朝中后期,“老人”已经成为鱼肉百姓的急先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