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有過“心意相通的瞬間”嗎?

​​期末考試季,一位媽媽問我:

孩子二年級,試卷檢測上了90分,老師獎勵了一個本子,他想讓我給他買一支鋼筆,夾在老師獎勵的本子上,我在想要不要買呢?

買啊,幹嘛不呢?老師都有獎勵,孩子很開心的,答應孩子這個小要求,就是錦上添花。老師獎勵的本子,媽媽給買的鋼筆,一起構成一套對孩子來說代表成就感的禮物,這件事超有意義。

買或不買的疑惑,可能來自三處:

第一,90分是不是絕對好。對成績一直特別好的孩子,90分當然算不上什麼,但對於平時成績不那麼好的孩子,90分可能就是個大成就。

第二,二年級的孩子用不用得上鋼筆。

第三,這是不是孩子趁機向父母提要求。

不過我認為這些都不重要。

孩子很開心、很有成就感,希望父母也理解他的開心,鼓勵他的成就,而父母也正好能共情孩子的感受,“接住”他的小願望,並毫不猶豫地滿足,親子之間就共享了一個“心意相通的瞬間”,這會讓彼此都特別舒暢愉悅。

每個孩子都期待和這樣的瞬間,這種期待既朝向老師,也朝向父母。

比如想讓媽媽給買支鋼筆來匹配老師獎勵的本子的孩子,會覺得那個本子特別珍貴、特別重要,因為老師看到了他的努力,也肯定了他的成就。

孩子對“心意相通”的期待,也不限於成就被肯定。他面臨的壓力被看到、被理解,他從壓力下解脫的輕鬆感被看到、被理解,同樣會讓他特別愉悅。

比如最近發生在我家小兒開心身上的兩件小事。

一件是在期末考試前,有一天晚上放學,他舉著一聽可樂出來,我跟他開玩笑:“複習累了,獎勵自己‘快樂水’?”他相當驕傲,“不是,是老師給我們全班同學定製的,每一罐上都有名字呢!”果然,罐身上醒目地印著小兒的大名。

這禮物雖不昂貴,但對於孩子,老師的這份心意卻珍貴且重要,代表著孩子們期末複習的辛苦都被老師看到了、理解了——和老師這個“心意相通”的時刻,加油打氣的作用,比一火車的督促、說教都大得多。

一件是在考完試放寒假那天。中午我去接他,正好沒來得及準備午飯,我就問他:“咱們要不要出去吃,嗨皮一下,慶祝放寒假?”孩子相當歡迎,“要啊要啊,正好我考得不好(媽媽注:他自己認為),心態有點崩,我得安慰一下自己。”

於是母子倆一起享受了一小桌炸雞薯條,和一個多小時的輕鬆閒聊,聊到怎麼開開心心地度過即將開始的假期,又聊到每一天的開心都很重要,再聊到讓孩子看到父母每天都開心地生活和工作有多重要。

我的體會是,孩子的成長、父母給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由無數日常小事構成,父母能敏銳地捕捉到孩子表達心意的瞬間,並且把它們都變成親子之間“心意相通”時刻,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建設出彼此信賴的親子關係,其實都並不困難。

“心意相通瞬間”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

對一些心理或者行為有所偏差的孩子來說,被看到、被理解,還很可能是他解開“心結”、停止偏差行為的契機。

英國心理分析大師溫尼科特在他的著作《塗鴉與夢境——兒童精神病學中的治療性諮詢》中,翔實記載了很多這樣的案例。

廣告

塗鴉與夢境

噹噹

溫尼科特畢生從事兒童心理分析,被送去見他的孩子,有的莫名焦慮,有的莫名恐懼,有的攻擊性很強,有的已經表現出鮮明的反社會行為。

溫尼科特每次花一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和孩子玩塗鴉遊戲,在這個過程中,細心觀察孩子通過哪一幅塗鴉、塗鴉中的哪些元素、什麼樣的表達,真實地呈現出他面臨的問題,當孩子內心深處的困惑和壓力被看到和理解時,通常是孩子得以從心理困境中解脫的時刻,他們會表現得開心、滿足、輕鬆。

比如一位8歲的女孩艾達,因為偷竊被送去見溫尼科特。溫尼科特從艾達的塗鴉中,識別出母愛的“相對剝奪”對她造成的影響,當他評論艾達的一幅畫說“哦,我看到了,窗簾是媽媽寬鬆的上衣,而你現在已經透過去找到媽媽的乳房”時,小女孩滿心歡喜,又畫了另一幅畫,“這是媽媽的衣服,我最愛的一件,她仍然留著這件衣服。”

然後他們沒有再做什麼,玩了一會兒不含探索意圖的遊戲,小女孩就準備離開,溫尼科特觀察到,她處在開心並滿足的狀態。後來,女孩的媽媽報告說,從那之後的六年,孩子都沒再偷過東西,功課很快進步。

“母親說道,艾達從診所出來,與自己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一種輕鬆又親密的關係,好像一道阻隔得以消除了一般。”

我在這裡轉述溫尼科特的工作,並不是說作為普通父母,我們要去學習精神分析大師的方法,只是為了呈現,對孩子來說,被看到、被理解、經歷“心意相通的瞬間”,到底有多重要。

事實上,我認為,“心意”很少甚至幾乎從未被父母看到、理解、接納和回應,很可能是一些孩子情緒、態度、行為日益混亂,讓父母難以應對的根本原因。所以每對父母,都很可能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敏感度,發展捕捉、珍惜和孩子“心意相通的瞬間”的能力——這既有益於孩子,也有益於父母自己。​​​​

你和孩子有過“心意相通的瞬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