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今天,我懷著十分惋惜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同時,也懷著無比感動的心情,來表達我個人的觀點。

看到過很多感人至深的電影,形式或傾訴愛情,或表達戰爭殘酷,或如小橋流水般細膩溫情,卻很少有既令人惋惜,又讓人感動的電影。

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電影,便是冷門電影《聽見天堂》。

說它冷門,在豆瓣只有2萬多人參與評分,受眾人群比較小,沒有形成大範圍的傳播。

說它惋惜,它卻被2萬多網友打出8.9的高分,在豆瓣數據顯示,好過96%的劇情片。

同時2007年也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但遺憾沒獲獎。

雖然沒有進入豆瓣TOP榜,但我依然認為它是迄今為止,我看過的最好看的劇情片。

那麼,今天我就結合電影獨特視角,勵志主題、人文關懷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獨到之處。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俗套的劇情,不俗套的獨特視角

隨著幾年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劇情電影的類型也逐漸向毀三觀、獵奇、狗血等方向發展,為了博眼球,賺流量,無所不用其極。在電影市場資本運作的時代,我們很難在遇到諸如《肖生克的救贖》、《教父》、《阿甘正傳》等影響深遠的電影。

究其原因,在電影人以票房和分賬等逐利行為來作為電影成功與否的標誌時,電影表達脫離其本質的現象自然而然會越來越多。

其實,電影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如果迴歸電影本質,觀眾仍然會欣賞那些藝術水準較高,帶給他們深遠影響的電影,相比那些肥皂片,看過呵呵一笑而言,顯得更有意義。

那麼,《聽見天堂》這部電影,則屬於這一類。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相比之前看過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一般。

主要講的是一位小男孩米克因一次意外雙眼接近失明,不得不被父母盲人學校接受特殊教育,然後憑藉自己的愛好和唐老師的幫助,最終成為意大利著名音效剪輯師的故事。

故事平鋪直敘,沒有什麼新意,所以對於電影內容要求較高的觀眾而言,的確不夠吸引人,這也是這部電影成為冷門的重要原因。

但這部電影的亮點,卻是聚焦易被大眾忽略的特殊人群—盲人,來表達這部電影的主旨和現實意義。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相對於《放牛班的春天》聚焦“問題少年”,《教父》聚焦黑幫家族,《肖生克的救贖》聚焦監獄罪犯,它的關注點則放在了弱勢群體上,來贏得觀眾的同理心和感動。

以盲人為代表的特殊群體,是整個社會關注較少的群體,他們的個人生活、學習和成長也很少有人提及。

作為聚焦這類人群的電影,它用簡單的故事內核,把他們的生活狀態、學習方式、對於夢想的追求等細緻入微的表現出來,手法自然純粹,帶給觀眾新的認知和體驗。

客觀來看,這部電影是一部披著俗套劇情外衣的不俗套的劇情片,它的亮點就體現在人群關注,而亮點的背後,則是電影要表達的對夢想的支持禮讚,對墨守成規的批判和對這類人群的人文關懷。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墨守成規保守派會被淘汰,人權保障改革派迎來春天,勵志主題內核

在中國有句話叫無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是句俗語,常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

從古至今,這句話一直是我們安身立命的警示語。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凡事定規則,立規矩,守規矩,成為我們行事的作風和習慣。

不可否認,在社會中要想生存,有自己一席之地,遵規守矩無可厚非。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但馬克思認為,一切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構成事物運動的內因。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因此,發展體現了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

簡而言之,就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那麼規矩同樣也有它的生命期限,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新的規矩將代替舊規矩,來迎合不斷髮展的社會。

而電影中保守派為代表的盲人學校校長,和以改革派為代表的唐老師和盲人艾特,兩股勢力是處於新舊規矩交替時期的兩派代表。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保守派校長的舊規矩,主張這些盲人孩子要順從他們,接受他們的培訓,認為他們的自由不可求,壓抑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把他們培養成能有份收入保障的流水式工人。

改革派為代表的唐老師新規矩,主張孩子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要勇於表達自己,追求人權自由、平等,要敢於追求夢想,並盡全力去實現。

所以,在兩派中,保守派就是典型的“舊事物”,改革派就是典型的“新事物”。

他們爭論的焦點在於人權。

關於人權,早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失敗方為代表的意大利,就開始意識到公民個人基本權益保障的重要性。

所以在20世紀60到70年代,關於人權保障的社會活動也越來越得到政府的支持。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以保守派為代表的舊事物,墨守成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變革和發展,所以被淘汰。而以改革派為代表的新事物,則迎合了社會人權保障的趨勢,思想也會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擁護,從而代替保守派,成為主流。

影片的男孩米克,在唐老師和艾特的幫助下,利用遊行和工人罷工逼迫校長最終妥協,贏得了米克人權的保障。

影片用大量的情節,展現米克為夢想不斷採集自然界聲音、從被校長批評的失落,到唐老師的鼓勵重新振作,再到最後唐老師鼎力相助,夢想實現的開心和快樂。

這部影片通過這些情節,細膩而溫情的表達出即使失去光明,米克依然沒有放棄自己,通過對於夢想的堅持,最終實現自我夢想實現的堅定信念。對於觀眾而言,通過特殊視角的關注,更加加深了勵志內核的感染力,使情感深度更加濃厚。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充滿溫情的人文關懷

這部影片根據意大利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的真實故事改編,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和他是工作夥伴,偶然得知這個故事後被感動,對此充滿濃厚興趣,就開始了長達1年多的創作。

從整部影片的內容和表現主旨來看,導演通過聚焦盲人這一特殊群體,以小見大,來反映當時社會中,普通民眾對於舊事物的反抗和對人權自由的嚮往。

通過表現他們生存的現狀的不如意,和為實現夢想的抗爭,來揭示社會變革下給大眾帶來思想解放和人權被束縛的對立,表達對他們的人文關懷。

相對於《放牛班春天》,除了關注群體的不同外,《放牛班的春天》偏重教育理念層面,而這部電影則偏重關注社會中的人,最終迴歸到人文關懷上,格局大一些。

一部令人惋惜的勵志電影,贏在獨特視角和人文關懷,輸在劇情俗套

唐老師對米克無微不至的關懷,為他的夢想跟校長據理力爭,甚至最後不惜翻臉。

尤其當最後屏幕打出1975年,意大利政府取消盲人學校,讓盲人迴歸正常學校求學時,令我非常感動。

通過抗爭和人文關懷,像米克這樣的群體,能最大限度的獲得公平教育機會,對他的一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最終,他成為了意大利有名的音效剪輯師,獲得人生成功。

所以這部電影,我的定義為,一部令人惋惜,劇情俗套卻有著人文關懷大格局、令人感動的電影。

導演用特殊的視角,用真實發生故事改編的這部電影,用現實主義的風格,把盲人群體真實的生活狀態、對於夢想的追求、對於人權的抗爭都清晰展現出來,劇情雖然簡單,但內容卻豐富飽滿,情感表達細膩溫情,帶給觀眾經久難忘的回味和體驗。在好片難尋的今天,非常值得細細觀看和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