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助力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在一次交流中,一位學員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年前,他剛剛開始接觸健身。為了儘快能夠達到健身效果,他找了一位私人教練。站在一旁看教練示範動作時,他覺得每個動作不過如此,自己學習力這麼強,肯定輕輕鬆鬆就能做好。


然而,當他從觀察者變成練習者,親自動手去練習器材時,才發現:有些動作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怎麼做也做不到位。


做不到位,練習效果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此時,一直在一旁觀察的教練告訴他:“你身上的肌肉含量太少,力量不夠,雖然知道了動作要領,但還是做不到位。”


經過一年持之以恆的練習後,他的身體變得更結實、更強壯了。一年前那些咬牙切齒也難以完成的動作,現在輕輕鬆鬆就能做得很好。


回顧這段經歷,他說:“方法還是那些方法,只是我成長了。”


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在生活工作中,你可能也會有類似的經歷:


興沖沖地向一位行家裡手請教經驗,聽課的時候滿心歡喜,但自己動手時,卻發現處處都是磕磕絆絆。於是變得沮喪,甚至生出抱怨和懷疑,認為是別人的方法不好。


當然不排除這種可能——一種誕生於特定條件下的經驗、方法難免會過時,或者有應用上的特殊性和侷限性。但正如上面那位學員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一樣,在懷疑方法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


有沒有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使得我暫時還無法駕馭這樣的方法?


這就好比同樣是一支質量上乘的狼毫筆,書法大家用它來創作驚豔四座的書法作品,而一個5歲孩子則只能用它來信手塗鴉。


筆還是那支筆,用的人不同,效果就會有天壤之別。


在最近剛剛結束的【家280】學習會上,一位企業家分享了他個人和企業的成長故事,同樣發人深省。


家裝行業是典型的“大市場,小企業”的發展格局——全國範圍內的市場規模接近1.2萬億,但當前國內最大的家裝企業規模也不過幾十億,市場份額不到千分之二。如何突破這樣的發展瓶頸呢?


當企業發展遇到障礙時,企業家們會四處尋找突圍方法。這位企業家也不例外。他幾乎走遍了國內國外各大知名商學院,想要從其中取得“真經”。但卻一次次地失望——在課堂上看到經典案例和管理理論時,他感到很興奮,迫不及待地想要在企業裡推行;但當真正回到企業後,才發現“別人的鞋子,怎麼穿也不合腳”。


他說,有一段時間他感到非常無力,但為了企業和員工,又不得不繼續堅持下去。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走進了四合院,開始學習中華文化。通過踐行明心淨心的功夫,特別是通過反省,他發現了自己原先在企業經營中的許多“盲區”——


比如,自己真正愛的不是客戶,而是客戶的錢袋。

比如,用種種方法來刺激員工的慾望,滿足了員工的貪慾,卻一點點地腐蝕了他們的健康和家庭。

比如,利用員工而不是利益員工。

……


當他看到這些問題後,對照聖賢的教誨,深刻領會了這些起心動念或者方法手段的錯誤與危害,也明白了企業存在的真正價值是:通過產品和服務,引導員工和客戶實現精神與物質的雙豐收。


於是,他重新確立了企業經營的原則,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新方法、新形式,幾乎每一個機制都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顫——


比如,開通“董事長直達號”,讓簽約客戶直達董事長,建立心與心的鏈接,監督服務無死角。


比如提出十年質保的措施。


他說,“您對美滿家庭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這些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借鑑和模仿,實則不然。另外一位同樣很有影響力的家裝企業家評論道:


“有了這顆心,好的方法會層出不窮;沒有這顆心,用了這些方法,反而可能引火燒身。”


對於這位企業家來說,之所以能夠在企業經營中取得這樣大的突破,其根源在於兩年時間持續學習中華文化,打牢了心靈品質大廈的地基。


有了心法,他才能夠真正駕馭這些方法。


這位企業家在讀《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時,寫下了這樣一段感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看待事事物物要看本質,一個人也一樣。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智若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越是樸實、真誠。我想起小時候,我父親就特真誠質樸,說到做到,別人都願意和他合作,村裡有些人比我父親聰明能幹,但最後反而我父親發展得比他們都好。


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事實上,這位企業家也繼承了父親真誠質樸的品質,所以通過明心淨心,很快領悟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並將之用於商業實踐。


一位弟子當年曾經向陽明先生請教:“欲於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


陽明先生說:“這是我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年亦還用得著。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方子。”


弟子質疑陽明先生傳授的心法是否有用,陽明先生卻告訴弟子:這個方子是真正能夠“剷除病根”的藥方,再過幾十年,依然用得上。你如果不用,就放下,不要壞了我的方子。


陽明先生能夠體諒到不同根器的人在學習聖賢過程中的差異,注重因材施教,所以後來陽明先生又說:


“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浸壞他了。”


引導一個人的成長,就像種樹一般。剛萌芽時,只能用小水去灌溉;如果在剛剛萌芽時就用大水漫灌,就會殺傷樹芽,適得其反。


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陽明先生的這番話是告誡弟子,在傳授聖學時,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對方根器的深淺,選擇恰當的方法。


不過這句話反過來看,其實也在提醒我們:如果自己仍然還是小小的萌芽,就希望得到大樹才能承受的“大水漫灌”,這樣的“希高慕大”,往往會傷到自己。


遇到問題時,將問題推給外在條件總是容易的,但一味地這樣做,會讓人不能沉下心來反求諸己。不能反求諸己,往往就難以發現真問題;發現不了真問題,也就錯失由內而外地突破與提升的機會。


就像開頭提到的健身例子一樣,方法還是那些方法,用這些方法的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效果就會有天差地別。


人的身體素質有強弱高低之分,人的心靈品質的差別其實更為懸殊,從庸人到士人、能人、君子乃至賢人、聖人,人與人心靈品質的高低差別,超乎想象。


如果不懂得自身與他人心靈品質的差別,而一味地照搬別人的方法和經驗,非但沒有益處,反而可能鬧出“東施效顰”的笑話,甚至“削足適履”的悲劇。


心是人生事事物物的源泉之源泉,有怎樣的心,就能成就怎樣的事,就能生髮怎樣的創意,駕馭怎樣的方法。


所以,與其盲目地追逐和借鑑別人的“先進經驗”、“優秀做法”,不如像文章中的企業家那樣,回到心上用功,從明心淨心開始,踏踏實實地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


心上若有堅實的成就,事上的成就將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