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东汉太后临朝始自和帝。章帝时期,窦氏家族窦氏"宠幸殊特,专固后宫"。窦氏无子,养梁贵人所生孩子为自己的儿子,而陷害梁贵人以死。章和二年年,章帝去世,年仅10岁的刘肇继位,是为和帝。和帝年幼,无法亲执政柄,窦太后便按例临朝称制,控制了朝廷的最高权力,窦氏一家在朝廷专权一时。之后和帝遗孀邓绥,以及后来的阎太后、何太后,都相继掌权,显赫一时。但是,在儒学道统统治下,是什么导致一介女流能够掌权,走上人生巅峰的呢?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东汉窦太后

一、家天下的必然结果

中国封建政治是君主集权的家天下政治。周代血缘贵族宗法制"大邦维屏,大宗维藩,宗子维城"的同姓分封制与辅政制到了秦汉已经被改变了,封建大一统帝国的最高权力结构是以皇帝为核心,以皇族(父党)、外戚(母党与妻党)、朝臣、内侍(宦官)为支柱的中央集权体制。

所以在皇帝早死、继位皇帝年幼不能主政的情况下,往往有三种人可以辅政,一是朝廷重臣,二是母后,三是宦官。而大臣辅政容易导致江山易姓:宦官身份卑贱,不能执政;因此,皇太后作为皇室的一员,为了自身及子孙的利益,能够恪尽职守,辛勤为政,且为了使子孙基业永存,还能够抑制他姓势力(包括外戚),以延续汉室。

同时,无论任何皇族男性,或宰辅大臣,都有可能纂位夺权,于是这一选择就顺理成章地落到君主最亲近的妇女身上——附属于男性家族,没有改易世系危险的妇女遂成为最能为制度所包容的替代者。因为母后对于世系的保证,使得她们的临朝称制被人们认可。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东汉十常侍

为了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母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总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台的太后们,也是以家长自居的。邓后在诏书中指出:"下不违人负宿心,诚在济度百姓,以安刘氏。"。梁太后下诏:"援立圣嗣,恨久不育养,见其始终。"。这些都表示了她们以"刘氏为家"的思想意识。

东汉临朝的太后可以亲祭宗庙,如史书有所记载的,"永和六年,皇太后始入宗庙,与皇帝交献"。并且制度化,"少帝即位,太后即代摄政,临前殿,朝群臣。太后东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书,皆为两通,一诣少帝。蔡岜《独断》按此即母后临朝之制",这些即是太后临朝时权力被认可的标志。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在君主专制这种统治形式下,国家被视为私产,国事被当成皇帝及其家族的"家事"、"私事"。很多学者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指出:"对皇家而言,家政即国政,'外'与'内'也就很难分开。虽有宫闻制度将妇女局限于内廷,但是一旦需要,作为皇帝家族成员,尤其是母亲,就有可能、有权力出来主持'家务',亦即国务,由'主内'走向。主外',女主正由此丽生。"

由于古代这种"家国不分"的情况,在皇帝去世之后,皇后也就有可能担当起了"家长"的责任,可以说她们由"内"走向"外",也只不过是对家务管理的扩大化。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二、汉承秦制的历史遗留因素

太后临朝称制开始于秦国。《后汉书·皇后纪》载:

"自古虽主幼时艰,王家多衅,必委成冢宰,简求忠贤,未有专任妇人,断割重器,唯秦毕太后始摄政事。"

战国秦昭王时,宣太后由于昭王年幼,主理朝政,也就是说,三代以来虽有过幼主登位之事,但从无女主临朝、引外戚专制政柄之例,有之则自秦宣太后始。太后临朝始自秦国对于汉代有更特殊的意义,因为"从历史的根源来看,汉代受秦唇的影响很大。秦国的宣太后开太后专权、外戚辅政的历史,汉代的皇后们将这种体制推向了一个高潮。秦国不属于传统中国的范围,'人俗少义理',秦国的宣太后和秦始皇太后不仅政治上专权,而且生活上也为所欲为,'汉承秦制',她们的行为为汉代的皇后们提供了效法的蓝本"。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剧照:秦太后

而到了西汉,"万岁之予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制于女主"。西汉的吕后,是西汉掌握大权的第~个女主。她执掌朝政十五年,临朝称制八年。惠帝死,吕后"乃立孝惠后宫子为帝,太后临朝称制"。她有权颁布诏令。不久前,考古发掘发现一方用来表示她批准文件的御玺。

司马迁《史记》也专门立了《吕太后本纪》记述了其临朝执政的真实历程。西汉末年的王政君,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对西汉末的政治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王政君为汉孝成帝的母亲,历经成帝、哀帝、平帝三朝。

于成帝时被尊为皇太后,"哀帝崩,无子,太皇太后以莽为大司马,与共征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为平帝。帝年九岁,当年被疾,太后临朝,委政于莽"。西汉的孝文窦皇后、即景帝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哀帝时,许皇后上书议政。可以说,这一些即是政治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后代太后的提供了一种"习惯法"的作用,使其临朝有了历史的根据。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三、东汉特殊的历史背景

赵翼在他的《二十二史札记》卷四中写道:

"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必早且多。独东汉则不然。光武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三,和帝年二十七,殇帝年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灵帝年三十四,皇子刘辩即位时年十七,当年就被董卓所弑。人主既不永年,则继体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自必立孩稚以久其权。"

继位的皇帝年幼,母后临朝也就理所当然,东汉皇帝寿命不长,为太后的临朝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也是太后临朝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帝疾不能视事”。二是,“先帝卒崩,或有遗诏,如汉安帝崩,阎皇太后先临朝,后策立少帝。”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四、外戚家族势力的强大

东汉的皇族婚姻众所周知,东汉政权是以豪强大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东汉皇室通过联婚来拉拢豪强大族,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豪强大族也乐意通过联婚来和皇权分享权力。东汉的六大临朝太后大多来自豪强大族,孝章窦氏和窦妙来自西北大族窦融家族,邓绥来自以军功起家的东汉大族邓禹家族,梁妯来自和窦氏一样的大族。

这样的联姻可以看做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所以,当皇权出现了真空的时候,自然是这些豪强大族来行使皇权,他们的代表是外戚豪强,而他们所通过的中介无疑就是可以名正言顺临朝的太后。所以东汉的女主政治可以说是宗法制下豪门势族发展的结果。关于临朝太后与家族的关系,在后面一章将有更详细的叙述。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东汉邓禹

通过对汉代的母权,尤其东汉临朝太后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她们都是以母亲的身份名正言顺地临朝称制的,而在摄政之前,她们很少干预政事。作为皇帝的后妃,她们在干预政事的时候常常要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作为"母亲",她们临朝却可以取得尊敬和支持。

林语堂在《吾土与吾民》中说:"中国的妇女,大体来说,生而较另一半为健全,而且我们在儒教的家庭里,仍有许多是母权至上的。"这句话,可以说点出了中国尊崇母氏的传统。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母亲不仅有很高的地位,而且终身有着管教儿子的权力,却没有服从儿子的义务。

走进东汉,为什么太后能够临朝掌权?四个原因告诉你!

再者,东汉是儒家经典规范的时代,"孝"成为治国之道,而"孝"即是孝顺父母双亲,这使得母亲的地位在东汉一代空前尊贵。从中国的法律上说,"作为母亲的中国古代女性,在法律上受到和父亲同等的尊重,与作为妻子的女性法律地位迥然不同"。东汉皇太后临朝执政,靠的正是母亲的身份、地位。和帝称赞邓绥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从"母天下"的崇母观念中,我们可见母权所具有的潜在合法性。

范晔在《后汉书·皇后纪》中开篇写道:"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东汉会要》"母后称制"条写道,"少帝即位,太后即代摄政,临前殿,朝群臣。太后东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书,皆为两通,一诣少帝。蔡邕《独断》按此即母后临朝之制"。由此可见,在东汉,母后临朝不仅只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已经制度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