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贾诩号称“毒士”,你所了解的有哪些案例?

史客不轻松


贾诩位列三公,他的生平都与这“毒士”的称号有关。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贾诩与众不同,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

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他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贾诩是李郭之乱的铸就者,但是在李郭都失败后,自己却没有受到一点牵连,相反贾诩经过几次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

张绣对贾诩是极其的看重,在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之时,张绣采用贾诩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自此张绣对贾诩更是佩服。

而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又劝张绣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贾诩献计曹操,终夺中原霸主的地位。

赤壁之战前,贾诩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结果赤壁一战以失败为最终的结局。

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从贾诩的生平事迹,听取贾诩计策的人都是得到了好的结果,当然李郭二人除外,而没有听取贾诩计策的事件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

而结果也是贾诩早早就已经预见到的,所以这是最大的毒点之一。

贾诩能被称为“毒士”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是对贾诩的评价不单单只是“毒士”这一条,三国时期的名士,对贾诩大多都是赞赏。

曹操就曾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陈寿更是将贾诩和荀攸、徐庶放在了一起比较,由此可以看出,贾诩谋士的称号应该要盖过毒士的称号。



三涂


在三国时期的人最艰难的事情就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选择,贾诩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易中天曾经说过:

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易中天)

大家可能都学习过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典型的历史名篇,但贾谊却没有得到重任,这个人就是贾诩的祖先。贾诩的祖父担任过兖州刺史,父亲担任过轻骑将军,全家迁徙到武威生活,他是典型的官宦世家,是一个官二代。

贾诩不单单是一个谋士那么简单,他著有《钞孙子兵法》(失传,也有人说是十一家注释的《孙子兵法》),并且为《吴起兵法》做注释。如此看来,贾诩在战争中的计谋屡屡能出奇制胜也不足为奇了,人家可是兵法大家。至于“毒士”的称谓则是小看了贾诩的智商。(贾诩剧照,147-223年,活了77岁)

关键时刻的贾诩。

在我看来,贾诩的智谋相比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鲁肃、荀彧等人,可以比肩。

1、力挽狂澜——西凉军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西凉军树倒猕猴散,一盘散沙。在西凉军生死存亡之际,贾诩力主李榷、郭汜等西凉军将领不要解散军队,而是杀回长安,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证明,贾诩的计策十分成功,李榷、郭汜等人控制了洛阳周边,挟持汉献帝,称霸东汉中央政府。正是贾诩的计策使得东汉政权分崩离析,一个谋士的能量是无限大的,因此得到了“毒士”。的称号。

2、官渡之战——支持曹操、肯定曹操战胜袁绍

官渡之战发生之前,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两次击败曹操,这让曹操认识到贾诩的个人能力。

贾诩在关键时刻投降曹操,使得曹操根本就没法追究张绣曾经杀死他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国、大将典韦了,曹操需要实力的加持。

官渡之战之时,曹操询问了很多谋士,贾诩也是其中之一。贾诩分析曹操的个人性格、军事实力等,称精明、勇敢、用人、决断这四方面曹操远超袁绍,半年之内肯定获得成功,只是没有下决心而已。贾诩称:

公(曹操)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三国志》)

果不其然,曹操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是奠定曹操北方霸主地位的决定性战役,贾诩站队正确,计谋准确。

3、赤壁之战——坚决反对曹操出征。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也咨询了贾诩,贾诩称西北有马腾、韩遂虎视眈眈,平定江南的时机不对。曹操不听,结果导致赤壁之战失败,匆匆忙忙帅剩余主力回援许昌。

赤壁大战之时,马腾、韩遂已经派遣间谍进入许昌,曹操用计策稳住了马腾、韩遂的间谍,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发兵攻打许昌。事实证明,贾诩的推断是正确的,假如赤壁之战曹操没有在短时间内获得胜利,西北的马腾必定偷袭许昌,曹操得不偿失。(贾诩剧照,一句话让曹操决定曹丕成为继任者)

4、拥立曹丕——间接遏制诸葛亮的北伐

曹操在立太子这事上举棋不定,问到贾诩的时候,贾诩却不正面回答,而是说: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三国志》)

袁绍、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导致内部分裂,被曹操获得机遇,顺利消灭这两个割据势力。贾诩这是明确告诉曹操,如果不立曹丕,难免迎来内部的纷争,曹操的势力会大损。

果然立曹植,曹魏内斗,诸葛亮北伐就有很大的成功性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关键性历史事件中都看到贾诩的身影,绝对不是一个毒士那么简单的一个人。

贾诩三战确立自己的地位。

贾诩谋划参与的战争并不多,主要有三次战役,通过这三次战役就决定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第一次为鼓动西凉军杀回洛阳,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处于战争谋士的地位;

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张绣手下做谋士。197年,曹操南征,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曹操非常看不起张绣,抢了张绣年轻貌美的小婶婶,并企图夺取张绣的军权。贾诩建议张绣夜袭曹操,曹操狼狈逃窜,长子曹昂、侄子曹安国、侍卫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杀死。

198年,曹操再次征讨张绣,因袁绍袭击曹操的后方而撤军。张绣想趁机掩杀,贾诩认为不可,张绣不听,于是率军追击,没想到曹操亲自殿后,杀了张绣一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回。此时贾诩让张绣再次追击曹操,张绣率军追击,大获全胜。贾诩能够料敌在先,小战争策略精确到位,两次击败曹操,让人不得不服。

经过以上三次作战,贾诩确立了自己在三国谋士的地位,属于顶级谋士之一。(典韦动漫形象,死于贾诩的计谋之下)

贾诩的谋身之道。

贾诩每一时刻都能看清自己的地位和出路,寻找自己最适合最长远的位置,使得自身和家族能够趋吉避凶,长远发展。

贾诩先后经历几位主公,分别是:董卓、牛辅、段煨、张绣、曹操。他带领自己的家族一步步终于找到了曹操这棵大树,终于可以安身立命了。

贾诩在董卓、牛辅时不显山漏水,董卓一死,他的才能才展现出来。他说动李榷等人反攻长安成功,对于李榷等人来说居功至伟,但是他却认为这几个西凉将领不能长久,于是坚决辞去重要的官职,伺机投奔他处。

贾诩的地位投奔人段煨是他的老乡,到了段煨之处之后,发现也是不能长久的地方,于是继续找主人。于是乎,贾诩投奔了张绣,张绣以子侄的礼节对待他,而同乡段煨也照顾贾诩的家人,终究贾诩的名气太大,害怕他取而代之,走了反而更好。

贾诩在官渡之战前夕,他和张绣把握时机归顺曹操,张绣和曹操结为姻亲关系,曹操的后方得以保障,放心开始官渡之战,时机把握十分到位,和曹操关系的处理也是如此。

在曹操账下,贾诩主要是谋士角色,很少直接参与军事行动,曹操也忌惮他。贾诩拐弯抹角支持曹丕,曹丕登上帝位之后也是感恩图报,贾诩成为三公之一,而张绣却被曹丕逼迫自尽。


贾诩的战略谋划、战争策略、谋身之道都是非常成功的,看不出有啥“毒”的!


穿越再现彼岸


一句话害死数百万人的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这是由于公元195年,董卓旧将郭汜、李漼一方挟持公卿,一方挟持皇帝,上演一场惨烈的肉票争夺战,牵连而死的百姓数以万计。昔日孔子曾经批评帮助季氏的冉有和子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李漼和郭汜正如牢笼中的门户,本来在笼中待毙,是贾诩提醒了李漼和郭汜,打开了牢笼,使得天下大乱,朝廷百姓毁于兵火。贾诩虽然并未亲手执刀杀人,却难辞其咎。


侃侃闲谈


贾诩,在易中天品三国中被易中天称为最聪明的人,是不是最聪明的人我不知道,但是这样一个进退自如,身处乱世而又出将入相,结局安然无恙的人的确不一般。

1.遇险自救

贾诩年少时也有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气概,认为自己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谋奇智。

被举荐为孝廉西行回乡的路上,遇到了劫匪,和同行的有十几人,他自称是段公的外孙,如果把他放了,他家里就会重金相谢。段是当时的太尉,长期镇守边疆,威震一方。劫匪还真被他吓住了。劫匪也不傻,贾诩能够吓住他们必定也是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同时又机智过人。

2.劝说李傕郭汜

董卓死后,部将们十分害怕,分分逃亡,李傕郭汜也想跑。

但是贾诩劝他们说,这样跑了便是大势已去,随便一个亭长就能够把你们杀了,还不如回去重整旧兵,一路西进,扩大队伍,为董公报仇。

果然,他们到了长安,赶走了吕布,杀了王允,把持了朝政。

他们想要重用贾诩,但是贾诩认为这样并不能保全自己,结果坚决不被封侯。

3.跟随张秀破曹操奸计

张绣后来投靠了段煨,但是却只是表面礼遇,内心猜忌。不足以保身,便投靠张秀,张秀对他言听计从,曹操打张绣,佯装退败,劝说张绣不要追击,待到真退时,果断出击,大败曹操。

4.劝说张绣投奔曹操

曹超与袁绍僵持,张绣不知该如何站队。认为袁绍杀了他的兄弟,心胸狭窄,不足以成大业,便劝说张绣投靠曹超,虽然张绣和曹超有杀子之仇,但还是说动力张绣,给曹超巨大的助力。

5.投奔曹操后也为曹超出了很多的计策,给了曹丕很大的帮助

贾诩,易中天说他是三国智慧第一,我看也不尽然,贾诩的能耐是在三国乱世之中,到处游刃有余,最后安然无恙,这样确实难能可贵,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人与人的追求毕竟不一样,若单论处身安逸,保全家人性命,贾诩确实第一;但是若论带兵打仗就不一定了。但是贾诩也不愧毒士之称。


王建国xxy


说到三国,诸葛亮、关羽、赵云……,纵观三国时期,有“心毒”如曹操者,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完美的展现了“奸雄”形象。也有这样一类人,他聪明,但从不耍“小聪明”,他出谋划策,总能抓住问题核心,他就是有“毒士”之称的贾诩,关于他,有哪些“眼毒却心不毒”的事迹呢?

1、“眼毒”才能自保

司徒王允的一招“美人计”,除掉了董卓,想更进一步决定把董卓的余党全部除掉,因为彼时贾诩是董卓封的校尉。为自身性命考虑,贾诩向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建议说:“我听说王允他们准备杀光凉州人,如果我们现在逃走,一个亭长就可以抓住我们,把我们杀掉,不如我们聚拢散兵,奋力一搏,攻入长安或许还有点生机”,李傕郭汜一听有道理,后来,果真如贾诩所言,攻入长安,王允死,吕布逃走,但是此举给长安的军民带来一场巨大的浩劫。事成后,贾诩没要任何赏赐,他只是,只是为了活命,才出此下策。

2、“眼毒”才能制胜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因为曹操“霸占”自己的婶婶,还想杀掉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张绣降而复叛,结果曹操大败。曹操第二次来征讨张绣,在没有战胜的情况下,就主动撤军之际,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就去追击曹操,结果大败而回,在此情境下,贾诩灵活献计,建议去追击追击,大胜而回。

3、“眼毒”才能利益最大化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交战时,双方都想拉拢张绣,贾诩经过分析。得出如下论断: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着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跟着他干,有前途;第二,袁绍兵多,我们去,达到不“锦上添花”的效果,而曹操正在艰难之际,我们过去相当于“雪中送炭”,第三,曹操是干大事儿的人,不会抓住以前的事儿不放,我们没有性命之忧。张绣投降曹操后,与曹操一起谱写了一段“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4、“眼毒”才能客观审视天下形势

曹操平定北方后,发动了“赤壁之战”,基于当时环境,官渡一战,打败了袁绍,军队的势力已经很大,现在又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土地,足够供养军队啦,做好安抚百姓的工作,江东不用劳师远征,就可以平定。曹操依然决定东征,“赤壁一战”,大败而归。

5、“眼毒”才能瞅准人性

赤壁之战后,曹操征战西凉,战争初期,上演了“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裸斗马超”的故事,一度丧失战场的主动权,随着战争的推进,曹操慢慢掌握了战场的主导权,而马超韩遂打算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离间计”(战场与韩遂廖家唠家常、涂改给韩遂的书信),西凉集团马超怀疑韩遂勾结曹操,在他们相互猜疑的时,曹操反戈一击,迅速平定关中。

6、“眼毒”才能站好队

对于曹操的“册立储君”问题,一方面,他建议曹丕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多在尽孝心和做好臣子方面下功夫,抓住这个点,完胜曹植;另一方面,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事例建议曹操,曹丕最终取得胜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贾诩是三国里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人,究其原因,与其“眼毒而心不毒”不无关系,无论在谁帐下效力,给出的建议都是那么中肯。

参考文献

《三国志》陈寿

《三国演义》罗贯中





S说文解史S


说贾诩是毒士,其实他的毒在于谋己谋主,不谋天下苍生。他的许多观点都是从人性优缺点的角度来分析和判断的并且狠毒不计后果。三国时代最最了解对手心理的人一定是他。

前期所献计我们不讨论,我们就从他给曹操献计开始来说:

在加入曹操集团之后,他表现得很低调。从正史《三国志》之中我们能看到,他在曹魏集团所献上的策略仅仅有三个:

1.是劝曹操不要打荆州,曹操当时认为孙刘两家都不堪一击时机已经成熟,最终赤壁惨败;

2.曹操在西征马超的时候给贾诩写信,当时问贾诩应该如何打。他给曹操建议把韩遂和马超用离间计分开。曹操按计划执行,效果确实更好。

3.曹操孩子比较多而且各有千秋,在立继承人的事情上一直都确定不下来,当时他请教贾诩继承人的核实人选应该选谁。但是贾诩在继承人的事情上也比较少言。曹操追问,贾诩也只简单的说:‘想一下刘表和袁绍的事情’。曹操听完之后没有多想什么就把丕公子立为继承人

虽然仅仅就这三件事,但是能看的出来曹操是非常信任贾诩的。这么信任一定是有原因的,有对比才有比较才能更加明显,我们通过他和杨修的事情来对比,为什么贾诩得到重用,而杨修却惨死。可能我们会得到为什么他被称为毒士的原因。

这两个人都有不少故事,能展现各自的智商,但是两个人本质不同。

1.首先,贾诩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贾诩的计划并不那么令人敬佩。因为他有一些策略当时特别狠毒,甚至对世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比方当时出计策让李傕郭汜攻打长安,献一计而天下乱。但看看贾诩的这个计策,都是针对具体问题,他想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帮助他要出谋划策的人!

杨秀的智商是为了给别人显示他的聪明,说白了就是秀。

2.其次,贾诩的计策对事不对人

杨修的观点是,哪怕你曹操是魏王,我就是比你聪明,你必须要承认才行。相比下来,杨修的聪明华而不实,很不成熟。甚至有的事情让人感觉非常的无聊,比方一人一口酥,你根本无法理解一个成年人还要那么招摇。

3.最后,贾诩的聪明并没有让他高高在上。相反他谦虚低调待人和善。

我们可以把当时贾诩在洛阳对献帝态度和杨修在庭院当中对工匠写门的事进行比较:献帝在长安时,只有贾诩对他是心存善意的对待的。这个更像是一种照顾,让很多人看在眼里都喜欢这个人。杨修帮工匠解答曹操的疑问的时候,都算不上是锦上添花,只能说是更加招人讨厌。

高智商并不意味着你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的智商在当时都是很高的,但是贾诩谦虚低调,实事求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他的聪明才智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身边人解决苦恼的问题,甚至心狠手辣不择手段;而杨修这个人却是只会惹人注意,刷存在感,不懂的收敛的聪明人,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贾诩之毒,在于他做事不计其他的下场和后果,只从自己或者献计之人的利益点出发去考虑,从不考虑别人也就是不考虑天下人。而谋士在于谋己谋人谋天下,贾诩更多的在于谋己谋人,所以被称为毒士。


有李行天下


提起贾诩,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贾诩是个精通谋略,达于算计同时又善于自保,真正做到了谋己,谋人,谋天下的最高境界。1,李傕,郭汜出逃长安,被贾诩劝阻,建议杀回长安,掌控天子,引起天下诸侯群雄并起的战乱。2,官渡前夕张绣欲降袁绍被贾诩劝阻,贾诩洞察局势,分析透彻,提出与袁绍决裂,投靠宿敌和官渡处于弱势的曹操。3,曹操征战马超,贾诩献离间计。




牧者gx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东汉末三国初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被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眼光深远,很有谋略,但所献之计往往损人利己,不考虑百姓的死活,为李傕等献计攻进长安,不仅加速了汉朝的灭亡,而且使得天下大乱,被认为是三国第一毒士。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投效李傕、张绣,最终归降曹操。贾诩运用谋略计策,先后帮助曹操战败袁绍,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暗助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

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贾诩在董卓死后,献计于其旧部李傕、郭汜,助其反攻长安。后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击败曹操。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即魏文帝)成为世子。

贾诩眼光深远,很有谋略,但所献之计往往损人利己,不考虑百姓的死活,为李傕等献计攻进长安,不仅加速了汉朝的灭亡,而且使得天下大乱,被认为是三国第一毒士。


*Y~瑤児


贾诩号称“毒士”的原因:

贾诩凉州系的代表人物,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贾诩原本董卓部将,董卓被杀后,说服李傕、郭汜反攻长安。长安被攻破后被李傕等人大肆破坏百姓和朝廷深受其害。其中就有贾诩的责任。等李傕等人失败后。贾诩投靠同乡宛城张绣。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前后两次击败曹操。后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投降曹操。曹操看上了张绣的婶娘。张绣大怒。在贾诩的计谋之下,差一点将曹操杀死。后在官渡之战前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再次投降曹操,贾诩从此成为曹操主要谋士之一。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面对悬殊的实力。曹操最后经乌巢之战大败袁绍。贾诩功不可没。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后来在曹操继承人,贾诩看准曹丕将会继位。辅助曹丕,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贾诩能在东汉末年这个乱世中不仅能自保。虽然易主多次,但是每次都能得到信任,说明贾诩对自身定位非常准确。计谋高超,城府至深,还非常低调。深明人性。现在很多腹黑学专家称之为三国第一谋士。



薛定谔的拖拉机


一、“反攻长安”之计\r

董卓进军洛阳,贾诩在董卓军中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任讨虏校尉。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后,开始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余党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将领打算逃亡凉州。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r

这时贾诩站说来说话了:“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李傕、郭汜等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与其坐以待毙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于是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二、“败兵取胜”之计\r

李郭之乱后,贾诩又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r

先是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占”了他的婶婶邹氏,还准备杀掉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偷袭宛城,结果曹操战败,手下猛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r

曹操二次征讨张绣,不克而还。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r

张绣不理解,贾诩解释:曹操没有尽全力打我们就撤军,肯定是“后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会留下精锐断后,你去追击必定失败。等咱们败退回来,曹操肯定以为咱们怕了,就不会留后手,他大意“不设防”,我们就追着他屁股使劲揍,一定会有好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