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道,淡泊無慾。對於身外之物,來就來,去就去,無須牽掛。


聖人之道,淡泊無慾。對於身外之物,來就來,去就去,無須牽掛。

 聖人之道,泊然無慾。其於物也,來則應之,去則無系,未嘗有願也。

 古之多願者,莫如秦皇、漢武。國則願富,兵則願疆;功則願高,名則願貴;宮室則願華麗,姬嬪則願美豔;四夷則願服,神仙則願致。

 然而,國愈貧,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鈍;卒(zú,文言副詞。到底;終於)至於所求不獲而遺恨狼狽者,多願之所苦也。

 夫治國者,固不可多願。至於賢人養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約乎!

聖人之道,淡泊無慾。對於身外之物,來就來,去就去,無須牽掛。

 心所貪愛,不得其物;意在所謀,不遂其願。二件不能稱意,自苦於心。

 大智匯釋評:

 聖人之道,淡泊無慾。對於身外之物,來就來,去就去,無須牽掛。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財物的聚散多寡,不值得為之大喜大悲。佛教認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為人願望渴求太多而苦難纏身。禪宗譏諷:‘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儒家以無欲則剛,恭謙儉讓,對人不求名,對物不求奢,是為君子。道家則根本以‘無慾無求,一身傲骨,兩袖清風,遨遊人間’為美。

 只是,人心不足,欲海難填,然而,其結果只能有如秦皇、漢武。清心寡慾,治國如此,養生亦如此。

聖人之道,淡泊無慾。對於身外之物,來就來,去就去,無須牽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