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並不是第一個稱帝,在此之前有2人稱過帝,是怎麼回事?

第二層皮


公元前221年,西秦力挽狂瀾擊敗關東各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集權化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國君主嬴政自認為功勞可以彪炳千古,於是改王號為帝號,號稱“始皇帝”,成為我國第一個稱帝的人。但是這個帝是皇帝的簡稱,是區別於先秦時期“帝”的全新稱號。

先來說說皇帝這兩個字。

《說文解字》中解釋道:皇,從自。自,始也。

從遠古以來,我國就有三皇的說法。有天地人三皇,有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三皇等等。這些人無一不是能代表我國起源的人物。

燧人氏:教授人們學習用火,開啟文明。

伏羲氏:創立文字,早期習俗,教授狩獵。

神農氏:教授人們學習種植。

另外女媧因為造人也有被稱為三皇之一的說法。

因此“皇”的稱號具有唯一性,只有那些被認為足以擔當人文始祖的人物才會被尊稱為“皇”,這也是為什麼在先秦一直沒有人敢僭稱“皇”的原因,不管哪位君王敢號稱“皇”,那麼他之外的所有勢力都將歸為化外之民,容易引起公憤。

而帝的稱法就比較亂了。

早期帝本身具有天帝的意思,即所有人共同尊奉的神靈。在最開始的理解中,帝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神。

但《白虎通義》中又有註釋:德合天者稱帝,意思是隻要品行德望能夠合乎天道也可以被稱為帝,這裡帝的意思就相當有主觀性了,也因此造就了不同時期的帝。

因為有了主觀性,所以擁有最大勢力的部落首領們無疑就擁有了最廣泛的話語權,因此他們也就成為第一批稱帝的人。

三皇后期,神農氏逐漸衰落,而軒轅氏擊敗神農氏和蚩尤,臣服周邊部落,建立了早期統一的華夏版圖,所以軒轅氏被稱為五帝之首。而他的子孫也因為部落的強盛而相繼被尊為帝。其中堯舜更因為禪讓被戴上“德合天地”的高帽子,五帝之名因此更盛。

夏啟撕下“禪讓制”的面具,明目張膽地開啟“家天下”後,君主的德行再也不能自圓其說的冠以“合乎天道”,因此帝的稱號再次發生了改變。

從啟開始君主不再稱帝,改稱王,“帝”逐漸迴歸到其本真,即天帝的意思。但是到了夏末期,著名的暴君桀不敢稱帝卻自比於太陽,也就有了名言“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之後更加篤信鬼神的商,同樣不敢妄加稱帝,定製同樣被末代暴君紂王打破,以酒池肉林,誅殺忠良聞名的紂王卻號稱帝辛。

經過夏商兩代暴君的言傳身教,“帝”的稱號失去了其光輝的意義,被之後的歷代周王所拋棄。

眾所周知,自從周遷都洛陽後便失去了對當初分封諸侯的控制,禮樂征伐改從諸侯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此起彼伏。

隨著周天子的衰落,各諸侯開始窺視天子“王”的稱號。

剛開始只有楚、吳、越等中原以外被稱為蠻夷之地的國家稱王,緊接著實力超然的齊君被魏尊為王,齊不敢獨自僭越,於是邀請魏國也稱王,到後來索性中原各國都開始稱王,除了趙國武靈王堅持稱君。

所有的國君都稱王,就又回到了當初都不是王的時代,一些比較強大的諸侯便心裡不平衡了。比如齊,齊國自從東周時便是極為強大的諸侯,因此齊對弱小的中山國也稱王深表不滿,故而拉攏趙魏燕聯合攻打中山迫使他放棄稱王,但是沒有成功。

因此齊等強國便又開始尋找王之上的稱號以便凌駕於諸侯,最終他們又找回了“帝”的稱號,於是齊秦兩大強國相約在公元前288年十月稱帝,是為東西二帝,但是二帝如曇花一現,旋即各自取消帝號,迴歸王號。

結言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他開創的秦將延續千古,因此他有理由被稱為秦國始祖,因此在帝前面再冠以皇,統稱皇帝是名正言順的。


小學究


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派遣穰侯魏冉去齊國勸說齊閔王和秦昭襄王一起稱“帝”,以此來顯示出齊國的國力強大於三晉、燕、楚。好大喜功的齊閔王接受了“帝”號稱為“東帝”,秦昭襄王稱為“西帝”。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前後不過半年。

“帝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中國古代第一位擁有“帝號”的人物是黃帝,之後是顓頊,再到嚳,少昊,堯。黃帝是上古時代的人物,所以“帝號”是上古時期就存在的稱號。

秦始皇嬴政的稱號不是“帝”,而是“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制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時,當時的群臣一致認為,“五帝”已經比不上秦始皇,不應該再以“帝”為稱號,應該以“三皇”中,最為厲害的“泰皇”,作為稱號。秦始皇嬴政非常的不滿意,覺得“三皇”的功績也比不上自己,然後靈感受到啟發,從“泰皇”兩字中把“皇”字取出來,然後再結合“五帝”中的帝字,稱為“皇帝”。群臣一致同意。從此,嬴政稱為“始皇帝”(始是開頭的意思,稱號為“皇帝”)。

秦昭襄王和齊閔王,運用的是上古時期就存在的稱號“帝”,而秦始皇嬴政用的則是自己開發出來的稱號“皇帝”。





納諫如流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之中只要說起誰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出是秦始皇,的確秦始皇是第一位自稱皇帝的帝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大一統的皇帝。

可是有人提出一個質疑,秦秦始皇並不是第一個稱帝,在此之前有兩人稱過帝,史實確實如此,在秦始皇之前的確有兩人已經稱過帝位,可他們只是稱帝而不是以皇帝自稱。

我們首先要知道帝與皇帝有著很大的不同,秦始皇之前就有我們熟知的三皇五帝,還有秦襄王和齊愍王也稱過帝位。

三皇五帝的帝位是我們後世對於他們功績的贊可,是後世對於他們的尊稱,故一直有功邁三皇,德兼五帝的說法,當然這也是秦始皇自稱皇帝的理由,因為秦始皇一統六國,然後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功績,自認為功邁三皇,德兼五帝,並且從秦朝開始進入了大一統皇權朝代,所以秦始皇在自稱皇帝。

秦齊之前的稱帝之說完全是一個計謀在作祟,當時在諸侯國之中最強大的楚國失勢,此時的秦國和齊國並列為強大的諸侯國,秦國一直消滅其他諸侯國之心,其他諸侯國迫於秦國的強大,試圖聯合起來一同抵抗秦國。

當時的秦王自然是看出其他諸侯國的意圖,隨即與當時另一個強大的諸侯國齊國聯合,提出齊秦互帝之策,也就是說秦國和齊國並稱帝位來一同主宰其他諸侯國,齊國面對帝位的誘惑最先稱帝,後來其他諸侯國看到齊國稱帝選擇疏遠了齊國,齊國知道自己上了秦國的瓦解其聯盟的計謀,隨即撤銷了自己的帝號,秦國也是如此。很顯然秦國和齊國短暫稱帝並沒有秦始皇自稱皇帝的一統天下,也沒有周天子那樣掌管諸侯國那樣,只是一個帝號而已。

夏商周雖然也有一個最高權利的王,可是他們只是人王和天子,以分封制度來管理天下,並不是實質的大一統皇權至上的王朝,也就說夏商周三朝就算有稱帝的天子與人王,但並不符合皇帝之稱。

時間來到了秦始皇時代,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強大的秦朝,一系列改革讓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大一統中央集團的時代,皇帝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秦始皇的制度可謂是曠古絕今,是第一位實現了大一統的帝王,也可以說秦始皇皇帝之位對歷史的影響是第一人。秦始皇自認為功邁三皇,德兼五帝,在三皇五帝各取一字,自稱皇帝。

《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六》曾經記載,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之位的就是秦始皇,而秦始皇之前的帝王稱呼分別是人王、天子、諸侯國君,秦齊所稱帝也只不過是東西二帝之名,並不是皇帝。


豫北老崔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秦始皇並不是第一個稱帝,在此之前有2人稱過帝,是怎麼回事?”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也會疑問: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到底是誰呢?秦始皇算不算第一個呢?在秦朝之前的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難道沒有皇帝嗎?甚至再早些的"三皇五帝"也不算嗎?其實,這裡面有個認知誤區, 下面就來詳細分析一下誰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在大秦王朝一統天下之前,歷史上各個朝代,皆稱王朝的一把手為“君”或者“王”,也就是說之前根本就沒有一個人是稱自己為“皇帝”的。即使是到了戰國後期,當時的秦國和齊國曾經一度還稱 "帝”,注意不是“皇帝”。因為當時這個"帝”的稱號並不流行,所以也沒有流傳下來。

到後來,秦國的蠃政統一六國,蠃政覺得之前的“王”和“君"這些稱號已經不足以顯示其尊貴了,因此贏政也說“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並下令讓大臣們商議其稱號,在經過一番的商議之後,大臣們覺得秦王蠃政的功績前無古人,甚至五帝也甘拜下風。

然而,古有天皇、地皇、人皇,其中以人皇最為尊貴,於是大臣們建議秦王採用"秦皇"這個頭銜。雖然這個頭銜已經非常高貴且至高無上了,甚至都超越了以前的所有的“大人物”,但是秦王對此不是很滿意,只用個"皇"字。而且古有"三皇五帝"之說,於是他就在"皇"字的後面又加了個"帝"字,這才有了”皇帝”這麼個新的頭銜。

從此之後,“皇帝" 就成了我國古代封建階級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因此,秦始皇也就成了第一位擁有“皇帝”稱號的人,稱自己為“始皇帝”。並規定:等自己死後,皇位是要傳給自己的子孫的,繼承者稱為二世皇帝、 三世皇帝,乃至萬世。可惜的是,秦國皇帝到了第二代就掛掉了,秦始皇的“萬世皇帝”的美夢也就破滅了。


大史官


這個問題明顯是把“稱帝”的概念給混淆了,秦始皇是第一個稱帝的人,但是這個“帝”是“皇帝”的簡稱。在秦始皇之前,稱“帝”的人有很多啊,“五帝”(關於五帝到底都是誰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就是《史記》中記載的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就是啊,後來也有帝乙、帝辛(即商紂王)。但是周天子卻統一稱王不稱帝,所以秦始皇之前幾乎已經八百年沒有“帝”了。

但是也有例外,就是題主說的那倆,他們都在秦始皇之前。一位是秦昭襄王,一位是齊湣王,這就是“齊秦互帝”的故事。

大家知道,周王室衰微之後,以秦齊楚燕趙魏韓為首的七國彼此爭霸,完全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同時,他們已經逐漸僭越稱王(之前都是稱公、稱侯)。到了公元前288,秦昭襄王自稱西帝,同時派魏冉勸齊湣王自稱東帝,這樣他們在名號上就比周王室以及其他各個諸侯都要高一號了。秦國勸齊湣王稱帝的同時,還希望齊國能夠出兵,支援秦國攻打趙國。

齊湣王真的稱帝了,但是後來他又聽從了蘇秦的建議,在稱帝兩天之後就自行取消了帝號,兩個月之後,秦昭襄王也去帝號,繼續稱王。

齊國看明白了,你秦國這是要把握架到火爐上烤啊。秦國也看明白了,別人沒烤成,繼續烤自己也沒啥意思啊。


國史通論


作為中國歷史研究院名譽院長的我給你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毛病,在秦始皇之前稱帝的並非戰國後期的齊閔王和秦照相王,之前稱帝的數不勝數,你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就能說明你歷史課是外語老師教的。下面本院長幫你科普一下先秦帝王史!

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第一代帝王是從有華夏文明開始的,上古時期有五帝,分別是軒轅黃帝、帝嚳、帝顓頊、帝堯、帝舜,可見當時對天下共主的稱謂就是帝。

二、夏、商兩代對天下共主的稱謂依然延續帝的稱謂。夏朝的第一代君主是帝禹,(大禹治水那哥們)開國君主叫帝啟,亡國君主叫帝桀;商朝的開國君主帝湯,亡國君主叫帝辛(因其暴虐又為亡國君主,後人在記載中故意降低稱謂稱之為紂王)

三、東、西兩週對天下共主稱之為王,西周開國君主為周武王,亡國君主為周幽王,到了東周時期,一些不是出自東周冊封的諸侯開始用王的稱謂,如:楚王、越王、吳王等,到了東周末年(戰國末年),周天子對天下諸侯的控制能力已經形同虛設,天下諸侯開始紛紛稱王,以示自己的強大。如:秦王、齊王、燕王、趙王、韓王、楚王等,此時的秦王為了顯示自己比別的諸侯國強大,就在咸陽自立為帝,東邊的齊國見了以後在山東地區也開始沿用帝號,史稱東西二帝。

作為一位剛剛當選的歷史研究院名譽院長,也只能回答這麼多了,望各位學生們採納!







不惑讀書記


嚴格來講,秦如皇並不是稱“帝”,而是稱為“皇帝”。

“帝”和“皇帝”在概念上是不一樣的。

古有“三皇五帝”之說,“皇帝”即來源於此。

在不同的典籍當中,“三皇五帝”是指誰並不一樣。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為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帝則為遠古五方上帝,分別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後來,“三皇五帝”的說法不斷演變,在《尚書》中“三皇”是指燧人、伏羲、神農,《春秋》中“三皇”則為伏羲、女媧、神農,小孩從小就讀的《三字經》當中,“三皇”則是指伏羲、神農、黃帝。

“五帝”的說法也各不相同,《呂氏春秋》稱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為“五帝”,《資治通鑑》則將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稱為“五帝”。

儘管“三皇五帝”到底是誰並不相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三皇五帝”很厲害,都為遠古的華夏民族所崇拜。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最牛掰的稱呼是“王”,比如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等等,秦始皇覺得自己比他們厲害,不能稱王,那來個什麼稱呼好呢?

李斯等文人拍馬屁的機會來了。大家想到了“三皇五帝”,就說秦始皇,那時候還不叫秦始皇,叫贏政,你的功勞太大了,前無古人啊,比“三皇五帝”還牛掰,就叫“皇帝”吧。

於是贏政就叫自己秦始皇,以後叫二世、三世……N世。

所以說,秦始皇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人。

至於稱帝,古有“五帝”,早就有稱帝了。

據說還有兩個人稱過帝,戰略時期,秦和齊是“戰國七雄”當中比較牛掰的主兒,曾經“秦齊互帝”,也就是互相稱帝,秦昭襄王在西邊就為西帝,齊湣王在東邊為東帝,不過沒幾天,也就不叫了。

稱帝不是第一,但稱皇帝,秦始皇絕對是第一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劉亭長


秦始皇確實不是第一個稱“帝“的人,此前也不止兩人稱“帝”。但我們這個講的“帝”,其實是“皇帝”的簡稱,如果以皇帝論,秦始皇當然是第一個皇帝。

其實這個關於“帝”的話題,最早要從華夏民族的圖騰說起,現在很多人認為我們祖先的圖騰是龍,完全是在胡扯(當然扯的人多了,大家也就盲目認同了)。

事實上,華夏民族的最早圖騰,是一種花。所謂“華”,其實就是花朵。花朵在古人眼中,是最美麗而有光彩的,所以慢慢地這個字就用來指代美麗之物。而帝的本義是啥呢?其實就是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即後來所謂的花蒂。

那麼,華夏民族把這個“帝”用來指人,又是什麼意思呢?你看,帝的本義,是花蒂,即“華”(天意)與枝莖(人間)相連的部分,那豈不就是說,帝是連接華夏族族人與神意的人,即早期的巫師。

那麼什麼是巫呢?巫這個字,是兩個人加一個工,啥意思?“工“的上下兩橫,其實就代表天和地,中間的”丨”,表示能上通天意,下達地旨;再加上”人”,就是通達天地,中合人意的意思。

古人眼中的巫,其實就是天意的代言人。他可以告訴族人哪一天會下雨?生了病該怎麼治?今年的收成會好嗎?攻打敵人能獲得勝利嗎?諸如此類各種占卜性質的功能。

因此,最早的部族統治者,其實就是一個部族中巫師與勇士首領的結合體。

中國神話傳說的三皇之首——伏羲,他就是一個巫師。他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之後的歷任首領,直至周文王周武王,都拿這個來推算戰爭的勝負把握。

三皇之二炎帝,同樣也是一個巫師。他“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這就是巫師的一種職業內涵,因為後世的醫生,就是從巫師演變而來。

當然在後期,因為戰爭越來越暴烈,發生頻率也越來越高,部落聯盟首領慢慢從一個巫師向勇士首領的角色演變。到了黃帝時期,已經完全暴力化,但即便如此,黃和帝,兩個字都與草本花木有關。

而到了三代,即夏朝啟建立家族世襲制之後,”帝“和”皇“漸漸遠離,因為已經完全脫離種植花卉的部族首領本義;代表天意預測未來的巫師也與王室脫離,成為一種類似印度婆羅門的階層。也就是說,帝、皇的本義和第一種引申義都不再使用。

於是便出現了帝、皇的第二種引申義:上升到天神,專門用來指代天神的最高統治者。而人間的統治者,則降一級稱為後與王(夏朝多用後,周朝則用王),最終王又稱為天子,即天帝的兒子。

直到戰國時期,沒文化的秦國,再度尋找一種凌駕於王之上的稱呼,這才找回了”帝“這個尊號。於是慫恿齊國一塊來,秦為西帝,齊為東帝。等到贏政滅六國一統江山,索性把皇和帝兩個字組合起來,這便是所謂:皇帝!

但贏政其實還是沒文化,因為”始皇帝“的原本意思,其實就是第一朵開放的大花朵之意。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秦始皇並不是第一個稱帝,當然了,稱帝在周朝以前商朝都是稱帝的。我們說的商紂王,實際上叫帝辛,商朝的君王稱帝號。周朝稱王,周武王,周幽王的。

上古有三皇五帝,稱皇的我只知道有伏羲氏,叫羲皇,後面稱帝的多如牛毛。

有人說治理國家有四種方式,對應四季都春夏秋冬,君主有四種稱謂:皇帝王霸。

秦滅六國以後,嬴政功勞最大,真正做到一統江山,文字,度量衡,等等都統一了。功蓋三皇五帝一點都不為過,於是自稱皇帝,是第一個皇帝。

以前三皇治世,猶如春天般溫暖和煦。到了五帝治世,猶如夏天般熱烈激盪。到了周朝王道治世,猶如秋天般收穫豐收。後來王道廢馳以後,霸道流行,巧取豪奪的戰國時代出現,直到最強霸主嬴政掃平了整個天下,最後稱皇帝,實際上他就是霸的一種,完全靠智慧和力量得到天下叫霸。

後來又有西楚霸王,直到劉邦又稱皇帝,劉邦的皇帝其實就是王道,跟皇和帝本質上有區別的。

秦始皇不是第一個帝,但是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


乙丙丁6


秦始皇稱帝之前,有二人稱過帝,就是秦昭襄王和齊湣王,二人分別稱西帝和東帝。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後,日益強盛,孝公之子嬴駟讓秦國進一步強大起來,嬴駟稱王,就是秦惠王,秦惠王死後兒子嬴蕩繼位為秦武王,秦武王在洛陽舉鼎而死,秦國內亂三年,後來還是秦武王的異母弟弟嬴稷回國繼位,即為秦昭襄王,母親就是現在熱播的《羋月傳》裡面的宣太后羋月。

戰國中期,秦昭襄王19年(公元前288年),秦國日益強大,而三晉在秦國的打擊下,實力日漸薄弱,而齊國在齊威王和齊宣王兩代君主的努力下,也日漸強盛,在齊湣王田地在位之時,祖上餘茵讓齊國實力頗為雄厚,秦國和齊國成為了東西兩強。

當時戰國七雄還有宋國都已稱王,大家都由公候變成了王,秦齊兩個實力雄厚的國家不願和其他國家平起平坐了。於是秦國丞相魏冉提議秦昭襄王稱帝,秦昭襄王為了抬高自己,打擊韓趙魏和楚燕,同時離間齊國和東方五國的關係,就派魏冉去齊國,勸說齊湣王為東帝,秦為西帝。好大喜功的齊湣王田地答應了,於是齊國和秦國互相祝賀對方稱帝。

這就是發生在公元前288(秦昭襄王19年,齊湣王13年)的兩王稱帝的故事。

不久之後,齊湣王接受蘇秦的合縱策略, 與其餘東方五國達成協議,去帝號複稱王共同攻秦,秦國知道後,秦昭襄王也取消了帝后,複稱秦王。共同的敵人消失後,東方六國矛盾公開化,為了爭奪宋國,齊國,趙國,魏國開始混戰。

齊湣王去帝號後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86年,趙國再次挑戰齊國,被齊國擊敗,齊湣王乘機吞併宋國,實力大增。齊湣王一時風頭無兩。而諸國開始懼齊,於是在燕昭王牽頭之下(齊宣王時期曾經攻破燕都,大肆劫掠,齊國燕國結下死仇),五國開始伐齊,燕,趙,魏,韓,秦五國軍隊在燕國上將軍樂毅的率領下,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齊湣王逃亡莒地被殺。齊湣王共在位17年。

即墨在田單的火牛陣之下得以大破燕國騎劫軍(在位33年的燕昭王薨,新上臺的燕惠王換下樂毅將軍,讓騎劫領軍),騎劫身死,齊國在田單的領導下收復七十餘城,復國成功,但是齊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翻身了,取而代之東方強國變成了趙國。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實力逐步強盛,在戰國後期取代齊國成為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繼而發生了秦趙“長平之戰”,秦昭襄王派白起為將。坑殺趙國降卒40萬,此戰之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跟秦國爭鋒,而這時已經是秦昭襄王在位47年了,9年後,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薨,享年75歲。

秦昭襄王是憑實力稱西帝,而齊湣王被秦國忽悠上位稱東帝。最後齊湣王國破家亡,自己也被殺死,純粹是上了秦國的當呀。

而秦始皇稱帝是認為自己一統華夏,功勞無與倫比,雖古之三皇五帝不足與論,取“皇”和“帝”合稱為“皇帝”,比東帝和西帝多了一個“皇”字,稱皇帝的還是秦始皇第一人——故稱秦始皇。前面兩人只是稱帝罷了。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不足之處歡迎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