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曹丕滅蜀有機會麼?能從荊州過去麼?

李成蹊


可以說那是曹丕唯一的機會,也是魏國統一天下唯一機會。

曹魏論實力本來就比蜀漢和東吳加起來強,兩國主要靠聯合和地形才能維持鼎立關係。

劉備大敗之時,蜀漢精銳幾乎喪盡,能打大將沒有幾個而東吳也元氣大傷,這是兩國最弱小的時侯。

這時的曹丕應該訊猛出擊,假裝和吳國談叛分割利益(和蜀漢談是不可能),然後率主力進功益州,則天下已定。 即使東吳不願幫忙,那蜀漢也抵擋不住,已當時局面,東吳不可能盡力幫助蜀漢,剛屬漢必亡。一旦只剩兩國,東吳只能任人牢割。

然而曹丕並非雄主,搞政治還有幾把刷子,打仗就比他老爸差遠了,最後錯失良機。



漢照烈帝婿邢道榮


在夷陵之戰時,曹丕確實有一個可以南下和吳蜀兩國大戰的機會,雖說不至於打出滅國級別的勝利,可是消耗吳蜀的有生力量也是可以做到。

公元220年,曹丕剛剛代漢稱帝時,在南方就發生了一場大戰,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出兵十萬進攻荊州,和東吳名將陸遜大戰於夷陵。就在大戰開始之時,有志囊括四海的曹丕就此事在朝廷上開了一次會。


會議中侍中劉曄力勸曹丕乘東吳空虛,出兵襲擊東吳,可曹丕卻不允許,因為此時的曹魏和東吳正是締交了盟約的蜜月期,曹丕不願對其貿然出兵。

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以劉曄那開過光的嘴,他所料之事十有八九都會中的,比郭嘉還神,如果曹丕在這時候出兵東吳的話,孫權很難應付兩線作戰則很有可能會亡國,吳亡則蜀難保,曹丕或許就能完成曹操一統天下的心願了。可要注意的是:劉曄的建議一直都在和孫權較勁,並沒有提到蜀漢。


一、作為一個十歲就敢上戰場的勇士,曹丕是不怕硬碰硬和吳蜀開戰的,尤其是南方兩國實力有所耗損的時候

在夷陵大戰後,劉備退守白帝城,孫權開始和曹丕決裂,這時候的曹丕發動大軍徵吳,而且走的正好就是荊州。關於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孫權就質子問題和曹丕鬧出了彆扭:夷陵大戰前,孫權為了避免兩面受敵,於是派使者去向曹丕稱藩,受封為吳王,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曹丕才沒有在夷陵時乘孫權之危。

到了夷陵結束後,曹丕數次向孫權要求送吳王世子孫登來魏國,可孫權一拖再拖,嘴裡答應,手上拖延,於是曹丕發動三路大軍,南下荊州,包圍江陵城,而孫權也派了大軍迎擊,最後在一場瘟疫的介入下,曹丕大軍雖然節節勝利,可也不得不退兵,甚至於親征的曹丕還為此染上了瘟疫,落下了病根,才會在四十歲壯年時猝然去世。

  1. 事實上,從夷陵之戰開始前,吳王孫權就已經有防備曹魏的佈置了:他將吳國都從公安遷到鄂州,建立武昌城,由徐盛負責防務。鄂州屬南郡,離曹魏三大軍區的襄陽和蜀漢出荊口夷道很近,孫權此舉既是防蜀漢,又是防曹魏;
  2. 此外,在夷陵大戰時,面對魏吳前線的濡須口,西陵縣、洞口縣等地,孫權都設立了都督,率兵駐守,就是為了防備曹丕乘機南下。曹丕伐吳時,三路大軍走的剛好就是這些路線;
  3. 蜀漢失敗後元氣大傷,陸遜卻並沒有加以追擊,而是到達秭歸後就停止不前。由於孫權是不得已才對曹魏示弱,當和劉備決戰後,勝利則吳魏必然翻臉,所以陸遜才會說“曹丕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所謂的吳魏聯盟從一開始就很不穩固。

就算曹丕乘著夷陵膠著之時出兵,孫權、陸遜也不會讓他經過江陵,何況是在大戰之後,蜀漢有覆滅的可能,這時候的孫權就得想盡辦法保住蜀漢,以免真的出現劉曄所說的“吳蜀相攻,天亡之也”的局面。所以江陵一路是走不通了,不管曹丕是大戰前還是大戰後,是伐蜀還是伐吳,孫權都不會傻到借路給曹丕,讓他在混亂中收割果實的。


二、江陵是走不通了,曹丕如果乘蜀漢虛弱。再火上加油的話,唯一的路線就是走西口,也就是走秦嶺入蜀

雖然劉備以怒興師,可他畢竟也是在三國亂世中活下來的政治高手,他恨孫權的同時也不會想不到北方那個佔據了大半個天下、實力遠超於己的曹魏,所以在出兵前,劉備就牢牢控制了關中入蜀的唯一通道:漢中。

雖說自荊州入蜀還有一個臨沮,當年關羽就是要走這條路入蜀,結果被馬忠埋伏了,可是臨沮有荊山阻礙,不適合大軍前進,曹丕要伐蜀的話還是得走關中平原。

  1. 早在劉備得到漢中時,就越級提拔了魏延為漢中都督,全面負責漢中的防務,漢中離曹魏首都洛陽將近兩千多里,還有秦嶺、祁山、隴山等阻礙,曹丕大軍雖然能在關中平原快速進軍,可到了要翻山越嶺的時候也是很麻煩的;
  2. 曹操和馬超的潼關大戰時,最怕的就是關中諸將分散在各地,藉著山形地利和曹軍打游擊,劉曄之所以沒提出乘機攻擊蜀漢的原因就在於此,因為蜀漢可以憑著地利優勢阻擋曹魏大軍,而曹軍經過長途跋涉後也很難拿下以逸待勞的魏延;
  3. 有曹操的前車之鑑,當年他在進攻張魯的時候面對著張衛駐守的陽平關就吃了大虧,在軍糧耗盡即將退兵時,張衛大營因為幾千頭麋鹿而自亂陣腳,曹操才得以進入漢中。陽平關是漢中北部最重要的關口,也是姜維“斂兵聚谷”最重要的一環,征戰了一輩子的曹操,手下有著夏侯淵、張郃等猛將,面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張衛尚且無法越陽平關一步,何況是有著益州支援的魏延。

後面曹爽為了建立戰功而出兵徵蜀時,司馬懿就已曹操在漢中失利的例子勸諫曹爽不要出兵:

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



三、除了荊州、關中道路不通之外,曹丕沒有選擇西征蜀漢,也是有曹魏國內的政治考量的

雖然曹丕沒有參與進夷陵戰場,可是他在戰後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要如何消化跟隨黃權投降的那數百名官吏和數萬大軍。

為了防備曹魏,劉備在出兵前還安排了黃權率領一支軍隊駐守在長江北岸,等到後面劉備戰敗,黃權回國之路被陸遜截斷,不得已之下只好投降了曹丕,這次投降的人有多少?《魏書》中記載是:“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

劉備這次損失可是真大了,這三百多人本來是在奪回荊州後安排鎮守的,結果全都給了曹丕,除了黃權封侍中鎮南將軍、封列侯之外,包括史郃在內的,封列侯有四十二人,封將軍、郎將的有一百多號人,這恐怕是整個三國裡規模最大的一次冊封了。而且除了官員、將領之外,曹丕收編的還有黃權所率領的數萬軍隊。

如此大規模的收編,曹丕是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這接近中獎的情況就這麼砸自己頭上了,而擔心的是曹魏突然湧進這麼多外來人口,如何安排就是一個大問題了:這時候的曹丕才剛繼位,他需要優待國內支持自己的勢力,安撫對朝代過渡有所不滿的官員,加上黃權集團的進入,曹魏朝廷一下子就吃撐了,需要慢慢消化才行。

等到兩年後,曹丕消化完了,想著在軍事上再有所作為時,吳蜀兩國早已是今非昔比了:蜀漢這邊劉備已死,諸葛亮當權後戰略開始全面內縮,發展民生,吳國方面陸遜掌權,加上之前三路大軍伐吳的失敗,曹丕在吳蜀兩國之間跳舞的時機已經失去了。

何況在夏侯淵被殺,曹操退出漢中之後,曹魏在隴右的影響力受到了壓制,原本被夏侯淵打趴的羌、胡部隊死灰復燃,而此時的曹丕又剛繼位不久,內部的扶漢勢力尚在,五子良將一個被擒一個去世,張遼、曹仁已老,曹丕的軍事班子已經出現了缺口,而曹真、夏侯尚這些後起之秀經驗不足,曹丕只能把張郃、徐晃這些老將當成一塊磚,是哪裡需要哪裡搬,如果真的像他所說的,乘吳蜀混戰之時去襲擊蜀漢的話,恐怕走到一半就得被迫退兵了。

雖然關中都督曹真有打通河西走廊,為日後配合曹丕大軍親征蜀漢做準備,可是由於身體原因,曹丕此時已無法繼續剛繼位時那雄姿英發的威風,只能繼續發展內部,將統一天下的大業交給後來人了。


總結:夷陵大戰時,曹丕有著一個很好的機會,只是這機會不在蜀漢,而是在於東吳,到了夷陵大戰後,曹丕吸收了一大批荊州派系將領,為了照顧這些人的感受,以及曹操在漢中的多次失利,曹丕才沒有選擇在這個節點征伐蜀漢,而跑去了江東。等到劉備病逝,荊州派系對蜀漢的歸屬感減弱,曹丕立刻就派了曹真去殲滅盤踞在隴右的羌、氐等亂軍,希望日後能再次親征,可惜天不假年,曹丕身體越來越不好,要是能再多給曹丕十年的時間的話,三國是很有可能在曹丕時代就被終結了,也就不會有日後司馬代魏的情況發生了。


一貳一橙


確實,夷陵之戰蜀軍損失慘重,加上劉備病重,蜀漢內部也有部分人失去了信心,發動了叛變。比如漢嘉太守黃元就起兵叛亂,攻打邛縣,還有後來的南中叛亂等等。是蜀漢最虛弱的時候。但是曹丕滅蜀的機會不大,至於從荊州過去就更不要想了。

孫權擊敗劉備以後,雖然派李異、劉阿等率軍一直追到了白帝城,和蜀軍對峙數月。但是在發現無機可乘以後就立即撤軍,並派遣使者主動求和。孫權在取勝的情況下主動求和,一是因為和曹丕關係轉冷,擔心兩面受敵,二是因為既然自己無法消滅劉備,那麼和蜀漢聯手,維持三國鼎立是最好的局面。

在魏蜀吳三家中,曹魏無疑是實力最強的一家,而且其總體實力要優於蜀吳兩家總和。之所以形成鼎立局面,只是因為北方戰亂尚未完全恢復,曹魏還沒有實力同時對付蜀吳兩家。加上蜀吳都有地利優勢,所以無法同時消滅兩家而已。

但是如果曹魏有機會能消滅蜀吳其中一家的話,另外一家勢必難以再堅持下去。因此對於孫權來說,既然自己沒有機會奪取蜀漢,那麼就必須保證曹魏也不能消滅蜀漢,這樣才能保全東吳。

所以孫權絕對不會允許魏軍通過荊州去進攻蜀漢。曹丕也不可能心大到這個程度,跑到東吳地盤上向蜀漢發起進攻,只有選擇進攻漢中。

從關中到漢中路途艱險,當年曹操在世時攻打張魯都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此時蜀漢雖然虛弱,但是畢竟多了一個益州,肯定比當年張魯要強的多。曹丕的能力又不及曹操,而諸葛亮則明顯強於張魯,從關中經漢中攻打蜀漢取勝的機會不大。

而且對於孫權來說,既然不希望曹魏滅了蜀漢,那麼肯定在曹魏伐蜀時會採取一些支援性的行動,避免蜀漢被曹魏擊敗,比如在荊州或者揚州發起進攻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曹丕等於還是要同時和蜀吳兩家作戰,曹魏還沒有能力同時擊敗他們兩家人,所以滅蜀之戰很難成功。


不沉的經遠


沒有,漢中有馬超魏延,成都有諸葛亮趙雲,地利優勢在蜀國。相比之下,曹丕手下沒有頂級統帥。荊州在東吳手裡,曹丕伐蜀,只能走漢中路線。


千秋大業一壺好茶


說起夷陵之戰,那可是三國的一場關鍵性的戰役,直接改變了三國的命運走向,蜀國之前積累的精銳兵力,優秀將領,在此戰之後,都被消滅了很多,蜀國的國力,也走向了下坡路。

 夷陵之戰後,陸遜的一把火燒得蜀漢精銳盡失,此時雄踞北方的魏國,若是趁機舉兵攻打損兵折將的蜀漢,必然能夠獲取重大戰機,然而,當時魏國的魏文帝曹丕,卻沒有這麼做,而好似發兵攻打了東吳,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面得以延續。

那麼在這裡大膽的進行假設,若是夷陵之戰後,魏國舉兵攻打蜀漢,最終將其消滅,那麼局勢會怎樣呢?

那麼在這裡大膽的進行假設,若是夷陵之戰後,魏國舉兵攻打蜀漢,最終將其消滅,那麼局勢會怎樣呢?

然而真的會是這樣嗎?若真的這麼簡單,你確定魏文帝曹丕就想不到?若是魏國趁機舉兵攻打西蜀,最終將其消滅,對於魏國而言,損失也十分的大,那麼東吳此時的機會就來了,東吳早就想興兵北上,此時簡直是歷史絕佳的機會。

北上的東吳,會進攻當時的合肥等地,疲於進攻蜀漢的魏國已經無暇兼顧後方,這樣一來,許昌的安全將會岌岌可危,若許昌丟失,三國鼎立就會變為魏國和吳國的長期相持,這時候魏國也不好過,因為吳國這時候這時候戰力依然存在,不可能讓魏國舒服,聯合蜀國,魏國局面會更不好過!而況那時候有諸葛亮坐鎮,魏國也是忌憚一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