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漢高祖劉邦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打敗項羽,統一天下之後,又經過文景之治,再加上彪炳千古的漢武大帝,漢朝發展成為雄霸世界東方的超級帝國,足以和羅馬帝國相提並論。所以

漢朝和羅馬帝國其實就是東西方歷史中的標杆和翹楚。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西漢鼎盛時期疆域

武帝之後還有宣帝中興,但是實在架不住後代不爭氣。尤其是漢元帝時,外戚和宦官兩大勢力開始興起,比如王莽就是著名的外戚之一。之後,這兩股勢力便成為漢朝動亂的夢魘。尤其是東漢時代中後期,外戚和宦官完全崛起,輪流幹政,成為東漢王朝覆滅的兩顆致命毒瘤

一、外戚為什麼有機會干政

宦官和外戚為什麼能夠干政呢?具體闡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宦官和外戚都是誰?宦官大家都熟悉,今天重點給大家解釋一下外戚是誰。

什麼樣的人是外戚呢?除了剛才的王莽之外,再舉個著名的例子,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西漢時期的大將軍,大家都熟悉吧,他們二人其實就是外戚,為什麼呢?因為衛青是漢武帝的妃嬪衛子夫的弟弟,那霍去病呢,霍去病是衛青和衛子夫的侄子。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霍去病

和外戚對應的就是內戚了(雖然歷史上沒有這樣的叫法),內戚主要指的就是宗室成員了。所以用咱們現在的概念來解釋就是你母親那一支的親戚就是外戚,比如你的舅舅、大姨、二姨、表哥、表弟等等。而你父親這一支的親戚就是內戚了,比如你的叔叔、伯伯、堂哥、堂弟。

外戚為什麼容易干政呢?一般有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同時也是外戚干政的第一階段,皇帝如果年富力強,那麼皇帝的后妃們往往會在皇帝面前施展自己的魅力,不論是撒潑打滾還是含情脈脈,我們可以將之統稱為吹“枕邊風”,這樣為自己的孃家人爭取個一官半職,感覺自己也有個依靠。

尤其是有子嗣的后妃,自己家的實力越強,以後自己的孩子競爭皇位時的助力可能就會越多,底氣就會越足。另外,我們也能從這裡看出,如果皇帝的能力出色,優秀的外戚對王朝的發展是有利的

,比如衛青和霍去病。當然,如果皇帝無能或者皇帝太弱小,情況就另當別論了,比如王莽。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衛青

所以,當老皇帝死去,接任的皇帝如果年齡太小的話,這時就會來到第二種情形同時也是外戚干政的第二階段,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階段。小皇帝年齡太小,沒有處理政事的能力,也駕馭不了群臣,這時太后“垂簾聽政”的戲碼就會上演。

但是大家品一品,小皇帝如果只有三五歲,太后的年齡能大到哪裡去,根據我們古代的婚姻制度可以判斷,這時太后的年齡最多也只有二十歲上下。這麼年輕的太后垂個簾子就能輕鬆地幫自己的兒子控制朝堂,處理政務並駕馭群臣了嗎?不要太天真,歷史上除了極個別特別出色的太后之外,沒有幾個能幹好。

所以很明顯,太后也要找幫手來幫助自己控制朝堂,增加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己的話語權,必須有一批死忠粉兒支持自己才行啊。要不然孤兒寡母面對如狼似虎的朝臣,後果不堪設想。典型代表例子就是東漢末年漢少帝劉辯與何太后,在自己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被十常侍乾死之後,如狼似虎的董卓進京,這娘倆是不是就毫無抵抗之力,不久,少帝便被董卓給廢掉了。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董卓

所以太后往往會依賴自己的孃家人,由此可見在老皇帝還健在的時候,多吹吹枕邊風,讓自己的父親,兄長、弟弟、叔叔、侄子之類的親戚謀個一官半職是多麼的重要。實際上大家很默契,都是這樣做的,我們以東漢中後期為例,為什麼以東漢中後期為例呢?因為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大多繼位時,年齡都非常小,這就給了自己舅舅們大好的機會,同時也是理所當然的機會。

比如,東漢的第四任皇帝漢和帝10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竇憲執政;第六任皇帝漢安帝13歲繼位,鄧太后臨朝,鄧騭執政;第十任皇帝漢桓帝15歲繼位,梁太后臨朝,梁冀執政;第十一任皇帝漢靈帝12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竇武執政;第十三任皇帝漢少帝14歲繼位,何太后臨朝,何進執政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二、外戚干政的弊端

剛開始的時候,小皇帝的舅舅們可能真的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妹妹和侄子,但是權利這枚魔戒要不想戴戴不上,一旦戴上了就不好摘了。所以這些說好了臨時執政的皇帝舅舅們眼看著小皇帝一天天長大,距離自己還政的日子越來越近,自己就越發地不安。

權利是最容易上頭的東西了,因此有些外戚為了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權利,甚至會動弒君的念頭,只不過大多數情況他們的做法比較隱秘,沒有被外人發覺而已。這也是東漢中後期許多皇帝的壽命不長,甚至夭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前文我們提到的漢桓帝初期執政的大將軍梁冀,就是一位著名的跋扈將軍,也是一位心狠手辣的角色。他和他的父親梁商共擔任大將軍24年,經歷了三任皇帝。其中有兩個皇帝都是梁冀的妹夫,兩人均為梁冀所立,甚至其中一人還被梁冀所殺。這兩位皇帝就是漢衝帝和漢質帝,分別為東漢的第八任和第九任皇帝。其中漢衝帝兩歲繼位,三歲死掉,漢質帝八歲繼位,九歲死掉。

什麼?你以為漢衝帝兩歲繼位就很誇張了嗎?還有更誇張的,東漢王朝的第五任皇帝漢殤帝剛剛出生一百天就繼位了,然後不到兩歲就夭折。估計這哥們兒都不知道自己曾經幹過皇帝這個天底下最風光的職業吧

說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找到了東漢中後期外戚干政的主要原因了,那就是皇帝繼位時年齡太小,導致國家政權旁落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東漢鼎盛時期疆域

三、宦官為什麼有機會干政

小皇帝甘心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權利旁落嗎?當然不可能,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抗爭意識會越來越強,甚至會親手收回政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漢桓帝。

桓帝15歲繼位,到了28歲將近而立之年,大將軍梁冀竟然仍然沒有絲毫要還政的意思,於是他準備自己把政權奪回來。但是僅憑恆帝一人是不可能扳倒大權在握、跋扈朝野多年的梁冀的,他需要找幫手,那麼誰能幫他呢?

《後漢書.宦者列傳》中是這樣說的:

“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閹宦而已。”

意思是說:絕大多數的大臣,皇帝是沒有辦法輕易接觸到的,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只有這些宦官了。所以皇帝如果想要剷除外戚勢力,奪回自己的權利,每天能夠看到的宦官也就成為了皇帝有且僅有的一個選擇。所以,同外戚的拼殺鬥爭中,宦官是皇帝天然的盟友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梁冀

就如同漢桓帝,他之所以能夠扳倒梁冀,以唐衡和單超為首的宦官勢力是幫了很大忙,出了很大力的。所以當漢桓帝奪回政權,必然要大賞有功之人,那麼有功之人都是誰呢?就是自己身邊的這幫宦官,如果這位皇帝是位英明的君主,那宦官勢力是起不來的,如果咱奪權成功的皇帝不太英明,貪圖享樂,懈怠朝政,那麼這奪回來的政權,大多數估計就要落入這幫“有功”又“忠心耿耿”的宦官手中了。

那麼,宦官有沒有能力把一個國家治理好呢?宦官有沒有治理國家的水平和能力呢?大多數是一定不行的。為什麼我在這裡沒有一棍子打死所有宦官,徹底否定所有宦官呢?是因為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客觀,不能一刀切,也有不錯的宦官。但是請大家注意,宦官的素質主要隨他的主子,如果皇帝英明神武,那麼他身邊往往就能夠培養出來相對出色的宦官,比如明成祖朱棣身邊的鄭和。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很遺憾,漢桓帝並是不是那麼努力上進,所以可想而知,後來他的這幫“有功之臣”們得權之後會是什麼樣的嘴臉。歷史記載,漢桓帝掌權之後,以宦官單超為代表的“五侯”比起梁冀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梁冀在朝中大肆剷除異己,配置親信,“五侯”更誇張,他們對老百姓也是極盡搶劫勒索,導致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史書評價說,漢亡於桓靈二帝,其實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而宦官當權之所以容易把一個王朝搞得烏煙瘴氣,是有一個底層邏輯的——那就是人性。由於宦官大多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再加上長期失去做人根本導致內心的壓抑,所以他們的執政手段就是最最原始也是最血腥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因此宦官當權,朝政往往黑暗無比。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十常侍

關鍵是故事講到這裡就完了嗎?不,遠遠還沒有結束。

一批宦官執政週期的長短完全是由當任皇帝的壽命長短來決定的。一旦老皇帝死去,新皇繼位,宦官因為身份卑賤的天然劣勢,所以他們是完全沒有可能輔政的。那麼讓誰來輔政呢——新的外戚。所以這時外戚就又揚眉吐氣走向臺前,新的所謂“垂簾聽政”的鬧劇再一次開始,尤其是新皇帝年齡小的話。與此同時,新皇帝身邊必然又會有一批伺候他的新宦官。你看,新一輪的爭鬥和拼殺又要開始了

就這樣,外戚和宦官你方唱罷我登場,東漢王朝中後期陷入了致命的無限循環,在這一輪又一輪的血腥競賽當中,東漢王朝的國力逐漸衰竭,而這個王朝的命運也必將走向終結。

四、還有重生的機會嗎

那麼,有沒有機會打破這個致命的循環呢?當然有,但是如果想要打破這個致命的循環,需要以下四個必要條件。

第一、 某位皇帝能夠成功地從外戚手中奪權,比如漢桓帝。

第二、 這位奪權成功的皇帝不要半途而廢,不要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權利被限制,無法更加荒唐地驕奢淫逸,所以才推翻外戚勢力。而是要有治國理想,奪權成功後要勵精圖治,以天下為己任。這個漢桓帝就沒有做到。

第三、 奪權成功的皇帝死前一定要有子嗣,保證皇位正常接替。這個漢桓帝也沒有做到,他15歲繼位,28歲幹掉梁冀,36歲死去,但是一直沒有子嗣。那就沒有非常名正言順的繼任者,那麼爭鬥就非常容易重新點燃。

第四、 奪權成功且勵精圖治且有子嗣的前任皇帝一定要活得長久一些,給自己的太子充分的時間成長起來,給自己的太子充分的歷練朝政的機會,然後老皇帝再安然死去,新皇接替時問題就不會太大。這一點上漢桓帝先天不足,因為他連兒子都沒有。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這樣算下來,我們突然發現,要想讓一個王朝中間皇位交替時不出問題,是不是還是不太容易的?這也就是我國封建王朝在皇位交接時特別容易出問題的原因吧。

比較悲催的時候東漢王朝的中後期的大多數皇帝都不符合這些條件。

第一、 絕大多數皇帝在繼位的時候年齡太小了,最誇張的就是剛剛我提到的漢殤帝,真的是人生贏家啊,才100天,不到三分之一歲就當皇帝了。

第二、 就算個別皇帝從外戚手中奪權成功,但是往往昏庸無能,比如桓靈二帝。

第三、 大多數皇帝壽命都不長,要麼是夭折,要麼被夭折,要麼死得太早,子嗣還沒有長成就撒手人寰。

結語

歸根結底,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年齡都太小,能力也不行,也不作為。二是因為歷史規律,一個封建王朝到了後期,必然是有諸多的社會矛盾,而不當的政策還是計劃社會矛盾,讓矛盾變得更加不可調和,最終逐漸敗亡是歷史必然。

所以東漢中後期,就陷入了這樣一個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輪流執政的場面,中間充斥著各種各樣尖銳不可調節的矛盾,最終無窮的爭鬥和內耗把這個曾經無比輝煌的王朝拖入了無窮的深淵,再也沒有回神來。

聚讀三國:自己不爭氣,還是蛀蟲勁兒太大—淺析東漢王朝衰敗原因

END


我是聚讀君,歡迎關注我的賬號 ,我們一起用文字調劑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