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汉高祖刘邦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之后,又经过文景之治,再加上彪炳千古的汉武大帝,汉朝发展成为雄霸世界东方的超级帝国,足以和罗马帝国相提并论。所以

汉朝和罗马帝国其实就是东西方历史中的标杆和翘楚。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西汉鼎盛时期疆域

武帝之后还有宣帝中兴,但是实在架不住后代不争气。尤其是汉元帝时,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开始兴起,比如王莽就是著名的外戚之一。之后,这两股势力便成为汉朝动乱的梦魇。尤其是东汉时代中后期,外戚和宦官完全崛起,轮流干政,成为东汉王朝覆灭的两颗致命毒瘤

一、外戚为什么有机会干政

宦官和外戚为什么能够干政呢?具体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宦官和外戚都是谁?宦官大家都熟悉,今天重点给大家解释一下外戚是谁。

什么样的人是外戚呢?除了刚才的王莽之外,再举个著名的例子,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西汉时期的大将军,大家都熟悉吧,他们二人其实就是外戚,为什么呢?因为卫青是汉武帝的妃嫔卫子夫的弟弟,那霍去病呢,霍去病是卫青和卫子夫的侄子。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霍去病

和外戚对应的就是内戚了(虽然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叫法),内戚主要指的就是宗室成员了。所以用咱们现在的概念来解释就是你母亲那一支的亲戚就是外戚,比如你的舅舅、大姨、二姨、表哥、表弟等等。而你父亲这一支的亲戚就是内戚了,比如你的叔叔、伯伯、堂哥、堂弟。

外戚为什么容易干政呢?一般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同时也是外戚干政的第一阶段,皇帝如果年富力强,那么皇帝的后妃们往往会在皇帝面前施展自己的魅力,不论是撒泼打滚还是含情脉脉,我们可以将之统称为吹“枕边风”,这样为自己的娘家人争取个一官半职,感觉自己也有个依靠。

尤其是有子嗣的后妃,自己家的实力越强,以后自己的孩子竞争皇位时的助力可能就会越多,底气就会越足。另外,我们也能从这里看出,如果皇帝的能力出色,优秀的外戚对王朝的发展是有利的

,比如卫青和霍去病。当然,如果皇帝无能或者皇帝太弱小,情况就另当别论了,比如王莽。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卫青

所以,当老皇帝死去,接任的皇帝如果年龄太小的话,这时就会来到第二种情形同时也是外戚干政的第二阶段,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小皇帝年龄太小,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也驾驭不了群臣,这时太后“垂帘听政”的戏码就会上演。

但是大家品一品,小皇帝如果只有三五岁,太后的年龄能大到哪里去,根据我们古代的婚姻制度可以判断,这时太后的年龄最多也只有二十岁上下。这么年轻的太后垂个帘子就能轻松地帮自己的儿子控制朝堂,处理政务并驾驭群臣了吗?不要太天真,历史上除了极个别特别出色的太后之外,没有几个能干好。

所以很明显,太后也要找帮手来帮助自己控制朝堂,增加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必须有一批死忠粉儿支持自己才行啊。要不然孤儿寡母面对如狼似虎的朝臣,后果不堪设想。典型代表例子就是东汉末年汉少帝刘辩与何太后,在自己的舅舅,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干死之后,如狼似虎的董卓进京,这娘俩是不是就毫无抵抗之力,不久,少帝便被董卓给废掉了。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董卓

所以太后往往会依赖自己的娘家人,由此可见在老皇帝还健在的时候,多吹吹枕边风,让自己的父亲,兄长、弟弟、叔叔、侄子之类的亲戚谋个一官半职是多么的重要。实际上大家很默契,都是这样做的,我们以东汉中后期为例,为什么以东汉中后期为例呢?因为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继位时,年龄都非常小,这就给了自己舅舅们大好的机会,同时也是理所当然的机会。

比如,东汉的第四任皇帝汉和帝10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窦宪执政;第六任皇帝汉安帝13岁继位,邓太后临朝,邓骘执政;第十任皇帝汉桓帝15岁继位,梁太后临朝,梁冀执政;第十一任皇帝汉灵帝12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窦武执政;第十三任皇帝汉少帝14岁继位,何太后临朝,何进执政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二、外戚干政的弊端

刚开始的时候,小皇帝的舅舅们可能真的是想要帮助自己的妹妹和侄子,但是权利这枚魔戒要不想戴戴不上,一旦戴上了就不好摘了。所以这些说好了临时执政的皇帝舅舅们眼看着小皇帝一天天长大,距离自己还政的日子越来越近,自己就越发地不安。

权利是最容易上头的东西了,因此有些外戚为了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利,甚至会动弑君的念头,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他们的做法比较隐秘,没有被外人发觉而已。这也是东汉中后期许多皇帝的寿命不长,甚至夭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前文我们提到的汉桓帝初期执政的大将军梁冀,就是一位著名的跋扈将军,也是一位心狠手辣的角色。他和他的父亲梁商共担任大将军24年,经历了三任皇帝。其中有两个皇帝都是梁冀的妹夫,两人均为梁冀所立,甚至其中一人还被梁冀所杀。这两位皇帝就是汉冲帝和汉质帝,分别为东汉的第八任和第九任皇帝。其中汉冲帝两岁继位,三岁死掉,汉质帝八岁继位,九岁死掉。

什么?你以为汉冲帝两岁继位就很夸张了吗?还有更夸张的,东汉王朝的第五任皇帝汉殇帝刚刚出生一百天就继位了,然后不到两岁就夭折。估计这哥们儿都不知道自己曾经干过皇帝这个天底下最风光的职业吧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找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干政的主要原因了,那就是皇帝继位时年龄太小,导致国家政权旁落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东汉鼎盛时期疆域

三、宦官为什么有机会干政

小皇帝甘心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利旁落吗?当然不可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抗争意识会越来越强,甚至会亲手收回政权,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汉桓帝。

桓帝15岁继位,到了28岁将近而立之年,大将军梁冀竟然仍然没有丝毫要还政的意思,于是他准备自己把政权夺回来。但是仅凭恒帝一人是不可能扳倒大权在握、跋扈朝野多年的梁冀的,他需要找帮手,那么谁能帮他呢?

《后汉书.宦者列传》中是这样说的:

“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

意思是说:绝大多数的大臣,皇帝是没有办法轻易接触到的,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只有这些宦官了。所以皇帝如果想要铲除外戚势力,夺回自己的权利,每天能够看到的宦官也就成为了皇帝有且仅有的一个选择。所以,同外戚的拼杀斗争中,宦官是皇帝天然的盟友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梁冀

就如同汉桓帝,他之所以能够扳倒梁冀,以唐衡和单超为首的宦官势力是帮了很大忙,出了很大力的。所以当汉桓帝夺回政权,必然要大赏有功之人,那么有功之人都是谁呢?就是自己身边的这帮宦官,如果这位皇帝是位英明的君主,那宦官势力是起不来的,如果咱夺权成功的皇帝不太英明,贪图享乐,懈怠朝政,那么这夺回来的政权,大多数估计就要落入这帮“有功”又“忠心耿耿”的宦官手中了。

那么,宦官有没有能力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呢?宦官有没有治理国家的水平和能力呢?大多数是一定不行的。为什么我在这里没有一棍子打死所有宦官,彻底否定所有宦官呢?是因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客观,不能一刀切,也有不错的宦官。但是请大家注意,宦官的素质主要随他的主子,如果皇帝英明神武,那么他身边往往就能够培养出来相对出色的宦官,比如明成祖朱棣身边的郑和。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很遗憾,汉桓帝并是不是那么努力上进,所以可想而知,后来他的这帮“有功之臣”们得权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嘴脸。历史记载,汉桓帝掌权之后,以宦官单超为代表的“五侯”比起梁冀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梁冀在朝中大肆铲除异己,配置亲信,“五侯”更夸张,他们对老百姓也是极尽抢劫勒索,导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史书评价说,汉亡于桓灵二帝,其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而宦官当权之所以容易把一个王朝搞得乌烟瘴气,是有一个底层逻辑的——那就是人性。由于宦官大多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长期失去做人根本导致内心的压抑,所以他们的执政手段就是最最原始也是最血腥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此宦官当权,朝政往往黑暗无比。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十常侍

关键是故事讲到这里就完了吗?不,远远还没有结束。

一批宦官执政周期的长短完全是由当任皇帝的寿命长短来决定的。一旦老皇帝死去,新皇继位,宦官因为身份卑贱的天然劣势,所以他们是完全没有可能辅政的。那么让谁来辅政呢——新的外戚。所以这时外戚就又扬眉吐气走向台前,新的所谓“垂帘听政”的闹剧再一次开始,尤其是新皇帝年龄小的话。与此同时,新皇帝身边必然又会有一批伺候他的新宦官。你看,新一轮的争斗和拼杀又要开始了

就这样,外戚和宦官你方唱罢我登场,东汉王朝中后期陷入了致命的无限循环,在这一轮又一轮的血腥竞赛当中,东汉王朝的国力逐渐衰竭,而这个王朝的命运也必将走向终结。

四、还有重生的机会吗

那么,有没有机会打破这个致命的循环呢?当然有,但是如果想要打破这个致命的循环,需要以下四个必要条件。

第一、 某位皇帝能够成功地从外戚手中夺权,比如汉桓帝。

第二、 这位夺权成功的皇帝不要半途而废,不要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权利被限制,无法更加荒唐地骄奢淫逸,所以才推翻外戚势力。而是要有治国理想,夺权成功后要励精图治,以天下为己任。这个汉桓帝就没有做到。

第三、 夺权成功的皇帝死前一定要有子嗣,保证皇位正常接替。这个汉桓帝也没有做到,他15岁继位,28岁干掉梁冀,36岁死去,但是一直没有子嗣。那就没有非常名正言顺的继任者,那么争斗就非常容易重新点燃。

第四、 夺权成功且励精图治且有子嗣的前任皇帝一定要活得长久一些,给自己的太子充分的时间成长起来,给自己的太子充分的历练朝政的机会,然后老皇帝再安然死去,新皇接替时问题就不会太大。这一点上汉桓帝先天不足,因为他连儿子都没有。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这样算下来,我们突然发现,要想让一个王朝中间皇位交替时不出问题,是不是还是不太容易的?这也就是我国封建王朝在皇位交接时特别容易出问题的原因吧。

比较悲催的时候东汉王朝的中后期的大多数皇帝都不符合这些条件。

第一、 绝大多数皇帝在继位的时候年龄太小了,最夸张的就是刚刚我提到的汉殇帝,真的是人生赢家啊,才100天,不到三分之一岁就当皇帝了。

第二、 就算个别皇帝从外戚手中夺权成功,但是往往昏庸无能,比如桓灵二帝。

第三、 大多数皇帝寿命都不长,要么是夭折,要么被夭折,要么死得太早,子嗣还没有长成就撒手人寰。

结语

归根结底,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年龄都太小,能力也不行,也不作为。二是因为历史规律,一个封建王朝到了后期,必然是有诸多的社会矛盾,而不当的政策还是计划社会矛盾,让矛盾变得更加不可调和,最终逐渐败亡是历史必然。

所以东汉中后期,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轮流执政的场面,中间充斥着各种各样尖锐不可调节的矛盾,最终无穷的争斗和内耗把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王朝拖入了无穷的深渊,再也没有回神来。

聚读三国:自己不争气,还是蛀虫劲儿太大—浅析东汉王朝衰败原因

END


我是聚读君,欢迎关注我的账号 ,我们一起用文字调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