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四棵樹傳說系列文章(4))書法家郝天佑避難“四棵樹”

文 辛貴強


郝天佑是山西陵川棣華堂教育世家郝氏的子弟,其堂兄弟郝天挺,是博學鴻儒,也是元好問從學六年的老師。同樣,郝天佑也是飽學之士,金朝累招而不仕。

郝天佑從小便不喜歡科舉,一心深究理學,並涉獵佛家、老莊之學。後來,因感覺這類書高深莫測,遠離現實,又轉而攻讀《六經》《論語》《孟子》。儒、釋、道兼學,使他學識淵博,可他造詣最高的還是儒學與書法。有史料記載,郝天祐尤喜愛書法,每日要書寫好幾千字,一旦下筆,便沉醉其中停不下來。郝天祐22歲時,便應崇安寺長老之邀,寫了《崇安寺佛寶舎利記》。能給陵川的佛門至寶寫記,其文采及書法,在當地當屬一流。

魯山四棵樹傳說系列文章(4))書法家郝天佑避難“四棵樹”


魯山四棵樹傳說系列文章(4))書法家郝天佑避難“四棵樹”


魯山四棵樹傳說系列文章(4))書法家郝天佑避難“四棵樹”


魯山四棵樹傳說系列文章(4))書法家郝天佑避難“四棵樹”


元初大學問家郝經在《陵川文集》中,這樣介紹他的叔祖父郝天佑的書法心得:“嘗以為正書當以篆、隸意為本,而鍾、王書之經也,顏坡書之傳也,其餘則諸子百家耳。故其筆勢莊重秀勁,能作丈餘楷草。嘗言大字雖大而小,小字雖小而大;正書須有草意,草書須有正筆。其論書如此。”足見其書法既有名家法度,獨具創意,又能兼收幷蓄,故而自成一體,成為書法大家。

金貞佑初,為避兵災,郝天祐帶家人南渡黃河,躲避於河南魯山縣學執教。當時禮部尚書趙秉文見到他的《蘇墳》詩及其墨跡,親自寫了一封信給他,想邀他到京師做官。郝天祐見書後,立即帶家人離開原來的住地,逃到伏牛山中一個叫“四棵樹”的地方,在樹木幽深、險阻頗多、人跡不及之處隱居下來。可不久後,包括汴京的人,還是打聽到了他的住所。求取作詩、索要墨寶的人,要薦他去京都做官的人,不斷尋上門來。可他不改初衷,對薦他入朝做官的人說:“現在的國情如大廈將傾,吾不能為破國之人!”

魯山四棵樹傳說系列文章(4))書法家郝天佑避難“四棵樹”

郝天祐在魯山執教時,縣學裡也有位書法名家,名叫趙璞。聽說郝天祐書法造詣很深,心中很不以為然。

時伏牛山有摩崖石刻大字,高聳於道旁一鏡面石上,豎寫著“伏牛山”三字,每字有一丈見方,為晉代“二王”之一王獻之所書。因筆力雄渾遒勁,神韻出神入化,路人皆讚不絕口,因此成為當地一寶。可因年長日久,風雨剝蝕,三個大字已模糊不清。一日,縣衙貼出告示說,誰能將此三字臨摹直書於石壁上者,每字賞銀百兩。趙璞有心賺了這筆銀子,並藉此揚名,經過一番苦練後,前往應募。當他登上支架臨石而書時,觀者如堵。可字寫成後,卻怎麼看怎麼彆扭,觀者大失所望。原來站在支架上在石崖上直書,比平面的書寫要難得多。除書法本身需要的功夫外,豎著寫的字,必須根據距離遠近和人的視覺誤差,進行適當的結構比例調整。否則,即便書法功夫很好,還會讓人感覺不協調。

趙璞也覺得自己寫得很不成功,滿臉羞赧地對縣令說:“某能書之於帛,然後請工匠將帛貼於石上,依樣鑿成即可。”縣令道:“罷了,此三字如果那麼容易寫於石上,何須每字出百兩白銀募求?”趙璞面紅耳赤退去。

魯山四棵樹傳說系列文章(4))書法家郝天佑避難“四棵樹”

縣令命重新貼出榜文,另募能者,將每字提為二百兩。並保留支架,懸起巨筆,僱了幾個山民輪流在旁守候,其中一個叫張巖。

這幾個人守了幾日,不見有人揭榜。這日,當值的張巖因惦記家裡的生計,便偷偷回家去取斧子,打算換班的人接替他之後,好入山砍些柴火到城裡賣。不料,張巖拿了斧頭返回時,看見石壁上大字早已被人寫好。他同時看見,一位鬚髮蒼白腰彎背駝的老者,正仰面在端詳石上所寫的大字,大約覺得滿意,輕輕頷首,然後轉身朝山林深處走去。

次日,魯山城裡傳得沸沸揚揚,說有一白鬍仙翁已將大字寫好,與王獻之的原字一般無二。縣令不信神仙之說,急傳張巖。張巖將他看到的情形如實稟報後,縣令大驚,治下有如此高人,自己竟一無所知,於是急忙讓張巖帶領衙役,尋訪這位深藏不露的老者。

張巖與衙役來到摩崖石刻處,沿山路仔細尋查,見荊棘叢掛有一玄色布條。張岩心想,這一定是老者打此經過,衣衫被棘叢撕扯破留下的,遂將布條揣入懷中。從此,張巖每日在山裡打柴時便到處轉悠,尋找身著玄色長衫的老者。一天,終於在深山石屋前看見一件晾曬的玄色長衫,並見前襟有缺損。張巖拿出布條一對,顏色、碴口都相符。他趕快將這一發現報告給縣令。縣令讓張巖帶路,親自前往尋訪,方知在摩崖石壁書寫大字的奇人是郝天祐。縣令問郝天祐,為何不來領賞,反而隱藏不露?郝天祐說,我一個外地來的逃難人,來魯山只是為了暫避兵亂,討口飯吃,實在不想出風頭,更不願意得罪趙璞先生。

深匿於深山的郝天祐,就這樣暴露了行跡。

其實這時的郝天佑,年齡尚不足五旬。只因他是少白頭,年齡越大白得也越厲害,再加上有點扣肩,所以被張巖等誤認為是白頭老翁。

魯山四棵樹傳說系列文章(4))書法家郝天佑避難“四棵樹”

這時,已在京都洛陽進士及第的元好問,到禮部尚書趙秉文府中叩見恩師。趙秉文因慕郝天祐之才,便對元好問說:“你是郝天挺的門生,而郝天祐不僅是郝天挺的堂弟,而且其父郝震一手調教出郝天挺。我想如果你以誠相招,郝天祐或許能答應出山。”趙秉文對元好問有知遇之恩,對這一重託,他無法推卸。可他深知,郝氏之門,從他恩師郝天挺的叔父郝震,到郝天挺、郝天佑眾兄弟,均無心仕途,淡於官場,可還是應命寫了一首邀請郝天祐的詩:

《寄師天祐》

聞師為學不為名,賢才寥落若辰星。

何不竟作千里馬,一路春風到汴京?

弟子元遺山敬書

這時郝天祐隱身之地更為偏僻,公差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他,將元好問的書信交到他手上。郝天祐看了元好問的詩後,當即寫了一首詩作為回信:

《復元遺山》(步原韻奉和)

平生為學不為名,朝見日出暮辰星。

閒雲野鶴非良馬,何得馳騁到汴京?

就這樣,郝天祐依然隱居於山林,過著閒雲野鶴般的日子。

可是,元蒙與金的戰爭,卻使郝天佑一家蒙難甚重。郝家“天”字輩叔伯兄弟幾家,除郝天挺一家外,俱遭兵患而滅絕。郝天挺、郝天佑孫輩的大學問家郝經於《棣華堂記》中寫道:“壬辰之變,郝宗殲於許洛之間”。他在《先叔祖墓銘》中對郝天佑作了這樣的記載:“壬辰之變,年四十九,沒於兵。先叔祖母宋氏。一子思直,字繼先,亦博學能文,亦皆歿於兵。”

一代學問家、書法家郝天佑,就這樣隕落於伏牛山中。

本文文魯山四棵樹傳說徵文文章,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