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進入消費主導型時代

改革

需要消費、生產(供給)、分配與政府投資的配合進行

按語這幾天,報端屢屢出現新型消費的文章,因為高層在重要會上講幾次了。我也寫了文章解讀。有人說我太跟形勢了。我說,你們不知道我的儲備有多深,我拿10年前的文章給你們看吧,我曾經用三年時間研究消費論的。

找出2009年的一篇日記,是鼓吹消費論的。從2008年來,我五次呼籲中國進入消費時代,這是第二次。

在2008年9月的吳炳新消費論研討會上,我曾提出中國應進入消費主導型社會,(在2008年12月博文上發表過),因為經濟危機來了,把這事放下了。第一次消費超過投資,是2008年8月,我建議把2008年定為中國消費元年。這句話沒有落地,美國雷諾公司倒閉,金融危機來了。

第二次是2009年,第三次我在中國企業報發表李錦;中國需要進行一次消費與生產目的大討論》[N];中國企業報;2010年。我還沒有到北京來。當時,吳昀國還是副社長,很給面子,給我一個整版。第四次是2012年在北京演講,我的鏡頭上了中央電視臺晚上七點的新聞聯播。從那次開始,我見到北京大衙門的經濟理論家們不再害怕了,我覺得水平不比他們差在哪裡。本來,這個建議是送給十七屆領導的。時候未到,金融危機一衝,無影無蹤了。

後來,新領導強調供給側。我覺得供給是生產環節呀,消費才是源頭呀。這個法寶可以試一試,不行再換。消費-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幾個環節,

消費是源頭,是動力。生產與供給是中間環節,提消費更有積極與長遠意義。再說,消費與供給也是相通的。

我的第五次呼籲,便是2020年春天了。前幾天,發表中國進入新型消費時代的長文,有家內參要發,先拿出第一部分,便沒有盡拿出,等一等吧。

從2008年8月到2020年3月,我已經呼籲12年了。自己心有點散,研究領域太寬。其實,研究消費論便可過一輩子的。老大哥吳炳新研究到81歲,還在研究哩。

看來歷史又旋轉到這一步了。這篇文章是我的一篇日記,後來在新浪博客上發表了。剛才,不知為什麼打不開了。從硬盤上忽然找到了,這是打印好的,拿過來便發表。

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祖國發展太曲折了。可惜很多見解石沉大海。心中不免又有幾分傷感。今天找到這篇。找到其它的再發表吧。最好的一篇是中國企業報發的

中國需要進行一次消費與生產目的大討論》。等找出來再發表吧。

我信奉的是獨立主見,從這篇日記可以見得。我研究的與任澤平他們現在研究的不一樣,我是戰略,不過他們對“術”的研究更深。

這篇文章,標題、文章,一字未動,現在讀來,也是覺得是有啟發的。

幾日來,與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與中央財大的學者交談改革方向問題。我認為我們不能把眼睛光停在擴大內需的淺表性上,要高度重視社會轉型的研究。改革要有新思路,這個思路可能是由生產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主要推手是政府。

在2008年9月的吳炳新消費論研討會上,我曾提出中國應進入消費主導型社會,(在2008年12月博文上發表過),因為經濟危機來了,把這事放下了。

中國發展模式需要理清思路

現在,很多人對經濟體制改革中政府的作用有看法。認為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中國經濟改革是政府主導型的。政府對整個經濟全方位管制有越來越嚴的趨勢。以致有人認為,是退回計劃經濟體制。

很多人擔心,“拉動消費以促進經濟增長”,越拉越難。似乎,拉動消費成了手段,經濟增長才是目的。“先生產、後消費”的思維定式忽視人的利益和居民福祉的最大化,引發環境汙染、重複投資、資源浪費等諸多問題。在“先生產,後消費”這種觀點指導下,一些地方出現了凡是產值高、拉動地方經濟增長顯著的生產品和消費品的投資項目,會受到重視和扶持;反之,凡產值不高,對GDP貢獻甚微的消費品和服務,則受到冷遇。

很多人擔心,中國經濟泡沫加大,有崩盤危險。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就靠印鈔票。最典型的就是日本人。拼命印鈔票製造資產泡沫來維持經濟增長,但到上世紀的1989年,泡沫破滅。中國在短時間內還不會發生像日本1989年泡沫大破滅的事情。但是中國產生泡沫,已是公認的事實。當前,在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官方到學界已有共識。大家都想消除這個泡沫。問題是怎麼轉化?分歧就大了。

遭遇較大危機,才是終止傳統發展模式的時機。否則,還會依照原有慣性繼續走下去。創新是所有亞洲發展模式碰到的最大問題,日本經濟缺乏創新能力,韓國經濟缺乏創新能力,最後都是以危機的形式爆發出來。中國發展模式確實到了迫切需要變革的地步,需要理清思路。

等待危機倒逼政府進行改革,這種思路不行。我們不希望危機到來,希望依靠政府來改革。我以為,中國不能發生金融危機,因為政府有能力控制這個危機。我們不是正在創新嗎。如果我們能夠對傳統增長模式進行調整,中國經濟就不會像日本經濟上陷入衰退。

對消費地位的認識需要深化

目前,有個立足點的轉變問題,消費是社會發展的本源,生產為了消費,消費是第一位的,生產是第二位的。

近幾年,為什麼在國家採取眾多措施拉動消費之後,消費率仍然持續走低?其實,對消費地位和消費實質的認識需要深化。究竟是生產在適應消費變革中發展,還是拉動消費以適應生產發展?顯然,消費需求的滿足才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本源,經濟增長是為消費創造物質基礎和條件的,因此,必須確立“以人的消費需求為本源、以經濟增長為基礎”的發展戰略。  以消費需求為本並不否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相反,消費增長必須以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堅實基礎和前提。以消費需求為本,就是把城鄉居民各個層面的利益置於社會關注的最高利益,居民消費需求的水平及其結構,直接影響投資及經濟增長的結構、速度與質量。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促進消費的最終目的,但是發展≠增長,發展是自然與環境、經濟與文化、教育與就業、醫療與社會保障、公平與公正的全面和諧推進。舉個例,造成消費平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我們如果能砍掉一些“政績工程”,就會有更多的錢投向社保,投向教育,那將要惠及多少人。試問,當失地農民和失業人口無法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卻為增長付出沉重的成本代價,當農村輟學兒童急需救助,相當多的農民缺醫少藥,我們還能心安理得地說,只要等經濟增長了,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嗎?其實,中國改革包括經濟改革,分配改革、消費改革三項。經濟改革包括了生產與交換這兩項。馬克思講的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四大環節都包括了,現在更多的人只是講市場體制改革。

確立“以消費需求為本、以經濟增長為基”的觀念,意味著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調控決策將發生重大轉向。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為本,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我的思路是實行消費主導型的社會轉型

擴大內需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不僅是短期保增長的重要舉措,更是我國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主要任務,是後轉型時代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當前擴大內需的“成效”具有淺表性,面臨政策和體制障礙,甚至在某些大的體制和政策安排方面尚未破題。

我們的思路是什麼?是由生產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社會過渡。這場改革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在經濟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體制改革過渡,這是老話。現在重點抓的是分配改革,還有一個消費結構改革。生產、分配、消費三大改革。政府是推手,關鍵是政府轉型。加在一起,叫四項改革。與別人不同的是,我把消費放在裡面,而且放在第一位。四項改革,同步進行,我這裡似是首次提出。

以消費為主導型的改革將使政府發生更大的作用。可以肯定的一點,公共產品供應均等化將是政府轉型的重要任務。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很重要。這有財力的問題,但主要的還是制度設計的問題。中央推出的國有股以轉持方式注入社保基金的政策,就是一項制度安排,它有利於推進我國社保體系建設,解決老百姓的“後顧之憂”。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制,還需要更多類似的政策調整和體制安排。政府在這方面將會大有作為。

從下一步的重點看,應是針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推進一攬子改革,大規模實施結構性調整,為後30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目前正處在一個現代化轉型的歷史選擇時期,未來三至五年我們是否敢於突破過去30年沒有解決的問題,會不會有所作為,將對中國下一個30年的富民強國具有決定意義。例如,未來5年爭取把居民消費率提高到50%左右,10年後達到55%左右,加上政府消費,使消費率達到70%左右。這需要儘快制定擴大內需的中長期戰略規劃;需要儘快出臺與此相關聯的一攬子政策計劃;需要儘快推進包括經濟,分配、消費三項改革,需要儘快採取有力的行動方案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生產建設為中心,再到以消費為主導型,這是第三次轉型,這將構成毛時代、鄧時代與胡時代的主要特色。這個觀點,在這裡先提出來。

因為明天下鄉去臨沂,先寫幾句,以消費為主導型社會這個問題是要鋪開寫的,國家遲早是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