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第4課《燈籠》課文筆記。梳理課文脈絡,把握重難點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字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重點)

2.理解“燈籠”所體現出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難點)

3.體會作者對燈籠的情感,領會並學習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素養)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等文集。代表作有散文《南泥灣》《一罈血》《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我沒見過長城》等,這些作品以其真摯深厚的情感、樸實動人的描繪、嚴謹縝密的結構、清麗洗練的語言,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喜愛。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吳伯簫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動。本文寫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後說“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挑燈看劍”的典故源自辛棄疾,表達的是殺敵衛國、抵禦外辱的主題。作者說“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抗敵衛國的感情。


課文及詳細批註


八年級下冊第4課《燈籠》課文筆記。梳理課文脈絡,把握重難點


八年級下冊第4課《燈籠》課文筆記。梳理課文脈絡,把握重難點


八年級下冊第4課《燈籠》課文筆記。梳理課文脈絡,把握重難點


八年級下冊第4課《燈籠》課文筆記。梳理課文脈絡,把握重難點


八年級下冊第4課《燈籠》課文筆記。梳理課文脈絡,把握重難點


八年級下冊第4課《燈籠》課文筆記。梳理課文脈絡,把握重難點


八年級下冊第4課《燈籠》課文筆記。梳理課文脈絡,把握重難點


重難點分析

一、“燈籠”在課文起怎樣的作用?

1.“燈籠”是全文的敘事線索,全文的幾個故事都是由“燈籠”串連起來的。

2.寄託著作者對故鄉和故鄉親人的懷念,引發作者對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


二、結合全文,說說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

①燈籠寄託著作者對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敬愛和牽掛,也寄託著對親人的感激之情。

②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相關,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

④燈籠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

⑤引發作者聯想到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