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泛愛眾和墨子所說的兼愛有何不同?

ARkam


首先咱們先把兩位聖人的這兩句話說全了可能更有助於理解[微笑]

孔子說:“泛愛眾,而親仁”;是教導大家從自我沒有惡意的層面出發,向人們表達善意,但強調了要親仁,要對已經瞭解的仁意善良的人釋放更多善意;首先強調了自己要對所有人善,但對已知善良的人要更加的愛護。

墨子說:“兼相愛,交相利”,是建立在所有人都是善良的觀念基礎上,如果大家都是善良的,那麼我們對所有的人毫無保留的釋放善意,同樣也會獲得所有人對你的善意,是一種平等的,相互的愛,這種愛沒有區分,沒有保留!

所以孔子與墨子,教導大家的愛,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倡導每一個人都向外釋放愛(善意),不同的是,孔子認為,愛要因人而異的付出,而墨子認為,應該無區別的對所有人毫無保留的去愛。


源來緣聚


泛愛眾,即為廣佈愛心。泛愛是對待值得你愛的對象,你不能吝嗇愛,簡單的講就是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仁,其實就是助人為樂之心,愛人之心)

兼愛,是指不管他值不值得愛,都要給他愛。這種境界聽上去很偉大,但我個人不理解也不贊同。

儒家講“君子之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翻譯成白話就是,君子對於民眾的愛,是不會超過對親人的愛的。先是親近自己的親人(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才是對民眾的愛,最後是對事物的喜愛。墨子所謂的兼愛,是不管對象是大好人,還是殺人犯,都要愛他,還不能區別對待,愛得無區別等級,也就是你愛親人要與愛其他民眾一樣多。聽上去很偉大,但個人是不理解的,而且覺得這種理論是蠱惑人心的。很簡單,當親人離世,我會很傷心,如果是一個和我關聯比較遠的人離世,我又怎麼會像失去親人一樣動容呢。

在《論語》裡,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直接懟回去:“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然後說了報德和抱怨的應持有的態度,那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尾犯C


孔子是人 他說的泛愛眾只是正能量的號召眾人要幫人要愛人

墨子說的是根據自身的能力兼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