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去年冬天,朴樹曾演繹華語經典歌曲《送別》,這不是一個完整的表演,因為歌未畢,曲未盡,他已泣不成聲。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在一次媒體採訪中,朴樹提起這首歌時說:

這樣一首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寫的,他死了也甘願。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也曾作為經典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送別》,送的是人間離別之情,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

在清麗的詞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感動著自己,也感動著熟悉的陌生的人們。

從歌詞的字裡行間,我們也感悟到人間事事本無常的道理。

花開花落生死無常,何況離別呢?而這也正是林海音所著小說《城南舊事》最為感動讀者的故事內核。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詩人瘂弦這樣形容林海音:“勤於美的追求,讓她一生雍容美麗。”

的確,林海音的美麗,不止於作家身份,更體現在多個方面。

林海音於1918年4月28日出生在日本大阪。1923年,她隨家人遷往北京南城居住,此後在北京度過了二十多年的時光。

而《城南舊事》這部短篇小說,就是林海音依據這一時期的童年經歷創作出來的,再現了“小英子”眼中的老北京。

事實上,創作並出版此書已是60年代的事了,那時的林海音早已離開北京返臺,遠離了自己的童年,但她仍以孩子的視角寫下了一篇篇充滿童真的故事。

時至今日,這本書依舊影響廣泛,始終位列中小學生必讀書目,陪伴過許多人的童年。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雖然在很多人心中,《城南舊事》只是在講小孩子的故事,屬於兒童文學——無論在故事情節還是敘事風格上。

可是,當告別童年歲月的人翻開這本書,也會發現它不僅僅是能滿足孩子遐想的趣味作品,更是一部記述下人生況味、隨著歲月沉澱的經典。

真正的作家,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

在歷經滄桑之後,林海音依舊可以在寫作中重回童年,以那時質樸而真誠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孩童般稚嫩的筆觸,創作出成熟的作品。沒有因為年齡跨度而顯得不自然,只會因為這中間許多年的人生經歷而讓作品更具關懷。

一部《城南舊事》,讓幾代人走進了“小英子”的童年。這是作家林海音留給世人最美好的禮物。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70年代,《城南舊事》被上海電影廠改編成同名電影。在兩岸關係緊張的年代裡,林海音的文字卻穿透了鋼鐵一樣的隔閡,打動了兩地觀眾的心。

這樣一部似乎適合兒童觀看的作品,卻成為許多成年人最愛讀的故事。

或許就像豆瓣上一位讀者所說:

“兒時讀這本書並未被感動,反而快三十的年紀再讀起來,竟然很多地方都會讓我哽咽。

或許在這個紛亂和浮躁的社會中,越來越難以找到那份童真和純粹了。”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舊事。我們也曾經像英子那樣唱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我們一直都在離別,和朋友,家人,舊時光裡的自己。

身體的童年會過去,但心靈的童年可以永存。

這樣一本每個成年人必讀的文學經典,可以幫你在人生中年,喚起被塵封的純真。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這本小說的代序裡提到,她最初萌生寫這部小說的念頭,是因為寫文章《憶兒時》。

她回憶起童年往事,希望寫點東西能讓孩提時的故事永恆。

她說:“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地湧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衚衕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裡的小偷兒。”

讀這本書,伴隨著“英子式”稚嫩的童言童語,我們跟隨著英子的眼睛去看屬於她的童年世界。

在純潔的英子看來,她的世界是美麗的。

那裡有親愛的媽媽,她帶著濃濃的口音,會把“豬肉”說成“租漏”,把“惠安館”說成“灰娃館”,會給英子用家鄉話唱“天烏烏,落雨了”的歌謠;

那裡有舊日京華風情,騾馬市的佛照樓有英子喜愛吃的八珍梅,椿樹衚衕有井窩子,冬天的車在碎碎的薄冰上行走會發出吱吱扭扭的聲響;

那裡有孩子眼中的南北差異,秀貞娘會輕輕點著英子的額頭,善意的衝著英子叫“小南蠻子兒”,英子的爸爸則會對媽媽說:“他們這些北仔鬼”...

英子覺得這一切很有趣。

而我們,也在故事中找到失落的童年和童年裡的那些故事,找到生命中的“小確幸”和自己的成長印記。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有人說: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寓言。

成長的第一個標誌,是逐漸理解我們不懂的事。

在這本書裡,小小的英子,怎麼也不理解她身邊發生的那些事兒,但她在理解,在思考。

書中提到一個細節,英子聽了小偷叔叔的故事,知道了他之所以偷東西,是為了養活失明的母親、成績很好的弟弟。

某次去草地沒看到小偷叔叔,她擔心的蹲在草地上哭了,她說:“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傷心?我曾經有一個朋友,人家說她是瘋子,我卻很喜歡她。現在這個人,人家又會管他叫什麼?”

這些問題,雖然切入點很小,但討論的是是非對錯、人性等命題,又帶著兒童悲天憫人的關懷,不正是成長的標誌嗎?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成長的第二個標誌是離別。

就像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長大一樣,儘管英子說“我不喜歡離別”,可她還是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離別。

她告別了秀貞和妞兒,眼瞅著小偷叔叔被抓,送走了德先叔叔和蘭姨娘,不得不揮別了宋媽。

最後,夾竹桃落了,爸爸去世,童年美夢,頓然破碎。

讀這本書,我真心希望英子停留在她的童年,永遠都不要懂那些問題,不要懂得什麼叫別離。

因為,她一旦懂得,碎了的就不僅僅是童年,而是一顆洞察世事和充滿悲憫的“玲瓏心”。

她一旦懂得,就不得不挺起腰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生活會推著她往前走。

那些關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也許會讓她偏安於自己的生活的小小一隅,再沒有時間去關注他人的喜怒哀樂。

她一旦懂得,也許就不得不走向秀貞、蘭姨娘、宋媽的命運,走向人生中的無奈和挑戰。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林海音真的非常擅長講故事。你總會在那麼一個瞬間,發現她的故事打動了你,直擊你內心深處的柔軟。

她書裡的故事,帶著人間煙火氣,不同時代、不同際遇的人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有的人讀出了孩子的純真,有的人讀出了世事的多變,有的人明白了成長的傷痛,有的人感受了親情的可貴。

而最美好的,莫過於這本書給你的感覺。

孩子的視角沖淡了故事中悲傷的元素,讓這本書有一種安靜的力量,它似乎一直靜靜的在那裡等,等你翻開它,等著慰藉你的心靈。

木蘭薦讀

《城南舊事》

讓朴樹失控大哭的《送別》,是《城南舊事》的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