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烦闷?需要自由?这里有答案

你迷茫吗?烦恼吗?痛苦吗?来读一读(听一听)这本书吧《被讨厌的勇气》。

苦恼?烦闷?需要自由?这里有答案


书的简介,当你想不通的时候看看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合著的书,又名《“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是属于心理学类的书籍,也有哲学的意味。书中的部分观点颠覆了我的认知,也很残忍。但细细回味,却又觉得很有道理。此书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真诚推荐给大家。

书中的观点分享一下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你是因果论者还是目的论者?举个例:因疫情,孩子都在家里呆着。家长希望孩子完成学习内容。而孩子因看动画片,没完成。家长提醒孩子学习的时候他还不耐烦,嫌管教严厉。家长大发雷霆。此例用因果论解释是,因孩子没完成作业,导致家长大发雷霆。而从目的论来说,家长是有需要震慑孩子的目的,用大发雷霆的手段表现出来。

用因果论和目的论的区别在于,“现在”能否改变。因果论中,原因是过去事实,无法改变,而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那结果也无法改变。这就导致“现在”永远无法改变。而目的论中,先有目的(家长需要提高威信震慑孩子),才做出大发雷霆的举动。这和过去事实没有关系,可以改变“现在”。即家长提高威信的方式有很多,大发雷霆只是一种。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有个比喻,你的人生就像舞台。你在舞台中间,当舞台灯光分散照着每个区域时,你看到了观众,看到了每个角落。当舞台灯光集中照在你身上时,你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取决当下。

还有一点是关于自由。“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人们不必执著于别人的认可,你自己想去做的事该做的事还是要去做。而人生是没什么意义的,在于我们自己赋予了什么。我们需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我们希望被人喜欢,这是我们的课题,但是否被人喜欢是他人的课题。这是自由的途径。


书中的一些语录

1、“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界变复杂了。

2、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3、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这就是个体心理学的根本思想,如果这个世上不存在他人,一切烦恼也随之消失。

4、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5、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6、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7、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8、不是我们被限制,让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选择不做。

9、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有被讨厌的勇气,人生就自由了。

10、人类最烦恼的,永远是人际关系。

11、改变意味着要抛弃、否定“过去的自己”,比起凤凰涅磐的痛苦,维持现状更容易。他们用过去的不幸来解释现在的顿足不前。

12、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13、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14、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且,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15、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16、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17、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18、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