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出感興趣的產品後的下一步動作該是什麼?

有同學詢問:我用Best Seller選品法初步篩選出了一些感興趣的產品,下一步我該做什麼呢?

是的,無論是用Best Seller選品法,還是用數據抓取的方法,甚至哪怕是偶遇的一個產品,或者某個兄弟拍著胸脯告訴你一個據說可以賣到爆的產品,當你對一個產品產生了興趣,首先要做的不是興奮於自己終於捕獲了一條大魚,而是要在興奮之外,做詳細全面的數據分析。

沒有一個產品是完美的,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市場競爭狀況,都可以找出一些有利於打造的條件,也一定會有一些可能導致打造失敗的點,我們在初步確定產品之後,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優劣之處發掘整理出來,然後分析論證,評估自己打造成功的幾率,同時要思考,如果打造失敗了,造成的損失是否在自己可承受範圍之內。

如果打造成功的優勢明顯,而打造失敗的幾率很小,失敗之後的最大損失也很小,那自然是可以快速切入去採樣、採購、運營打造,但如果成敗難辨,而失敗了卻可能造成巨大損失,那我的建議是寧可錯過也不要盲目激進。

賺錢的機會有很多,但如果虧到底褲都沒了,即便再有一個絕好的機會,你也沒了出牌的機會。

孫子兵法中說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功夫在詩外,而一款產品打造的成功與否,也是在產品上架之間就決定了的。

確定了感興趣的產品,我們需要進行的分析必須包含三方面:成本分析、競爭分析和侵權要素分析。

成本分析可以根據1688上的價格或者你的直接供應商的報價做參考,還要考慮到物流成本、包裝成本、耗材成本、人力成本、資金週轉率等要素,做個簡單但偏差不大的核算。

比如,有些產品採購成本很低,但重量很重或者體積很大,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象到物流成本高,看起來挺高的售價被亞馬遜FBA扣走了,自己也未必賺錢;

再比如,有些產品採購成本合適,重量體積也都OK,但因為功能複雜、配件多,品質把控、包裝成本和包貨耗時比較多,這些都無形之中增加了產品總成本,核算下來也未必有多少利潤;

還有一種情況,其他條件都OK,但供應商這邊交期長,還需要預付全額貨款才肯生產,產品發貨又需要海運發貨,發貨時間也長,再加上銷售的週期,一番算下來,一筆資金一年只能週轉那麼兩三次,這樣的生意,也不適合跨境電商做,尤其不適合新賣家碰。

競爭分析則要考慮競爭大環境和具體的競爭對手們。很多賣家選出一款產品,一看Best Seller的售價,彷彿覺得自己只要能夠賣到和Best Seller相同,就可以年盈利千萬了,於是興奮得要飛起來了。但興奮過了頭就容易忽略一些關鍵要素,比如,Best Seller是屬於知名品牌或者垂直領域的頭部品牌,而同類下大把的低價超低價在售的Listing存在,這就是經常有賣家發現,選品前覺得利潤超高的產品,一旦開始運營,發現大家的價格都低到沒有利潤了。

其實這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常見現象。比如,讀者中如果家有雙胞胎孩子的,一定會比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在小區裡發現“小區裡的雙胞胎孩子真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只會從你關注的地方發現信息。

回到選品前後的觀察到的現象的不同,原因也很簡單,選品確定下來之前,你的內心總在試圖說服自己這是一個機會,但只有進入運營中,在實際運營中,你才能夠真正看到全面的市場信息。

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我給我們運營團隊和孵化營學員的要求是,選擇任何一個產品,都必須找出來20個競爭對手並對其做全面的分析。這麼大的數量分析,得到的結論才可能更完整一些。

當然,選出競爭對手只是第一步,需要分析的信息就太多了,競品們的價格及價格區間,銷量及對應的排名,Review數量、星級及增長狀況,Review增長和評估的銷量的一致性,競品們的Listing詳情和廣告投放情況等等,這些數據,有些需要藉助於第三方工具比如JungleScout的分析,有些則可以通過手工核算,一項項數據整理出來、記錄下來,然後再記入腦子裡,這就是你打造一款產品過程中的作戰地圖。

也有的時候,隨著數據收集得越多,自己的心裡越來越冰冰涼,為什麼?因為數據已經告訴你,戰必敗。這也是一種好的結果呀,至少不用虧到無法挽回才追悔莫及吧。

在選品中,我還特別在意侵權要素評估。我一直向學員們強調,侵權,是底線也是紅線,能離多遠就離多遠。

很多時候,賺錢不容易,但瞬間被打回解放前卻是很容易的事,只需要一個黑天鵝事件就行了。而侵權事件就是常見的黑天鵝事件。

所以,對於每一款產品,我們都會從常識上評估,設計得特別有靈性的產品,憑什麼就沒有專利呢?我們一定會去謹慎求證,向供應商詢問,和同行賣家交流,查詢知識產權侵權案例集等等,儘可能避免掉坑。

而一旦確定一款產品存在侵權要素,我們就會秉持著寧可錯過的態度,放棄選擇。好產品有那麼多,何必和一款侵權產品去僅僅計較一個紋路不同呢?

比如有賣家找我諮詢,說自己賣了一款美國隊長盾牌紋路類似的產品,但在生產時,自己有意識的做了改動,把一圈圈的色線做了調整。在運營過程中,賣家被投訴侵權,產品下架了,銷售一點點,庫存卻壓了很多。賣家向我諮詢,能夠舉證申訴。我反問,你的舉證亞馬遜客服查看核對的幾率有多高呢?賣家又問:那我能否找律師和對方溝通呢?我答覆:咱在亞馬遜賣貨的,說白了就是想吃口豬肉的,你這陣勢感覺是為了吃口豬肉而去養豬,為了養豬而要去種草,為了種草要去做鋤頭,為了做鋤頭而去學打鐵呢?從一開始你做改動時,難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啥嗎?

選品的過程中,需要評估的維度和細節有很多,我希望此篇文章能夠給大家拋磚引玉,當你在做選品時,試著問自己一句:我評估得足夠全面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