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你有過那種特別想吃某樣東西的時候嗎?迫切得不顧風雨、不計成本。食慾來勢洶洶的原因時常出乎意料,比如一天在夢裡吃了肉夾饃,香脆的餅皮、多汁的肉餡在夢境中冒著金光閃閃的熱氣的同時也勾起饞意。醒來夢中其餘諸事忘得一乾二淨,睜眼後第一件事就是立馬外賣下單一份 “魂牽夢繞” 的肉夾饃,迫不及待咬下去卻大失所望——手上的這個肉夾饃,既不酥脆多汁,拿在手裡甚至連熱氣騰騰也談不上——它不應該是這個味兒!

可這個味兒又是哪個味兒?食物 “正宗” 的標準由誰決定?在吃這件事情上,還真不一定是舌頭先說了算。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現如今,許多商家都喜歡強調自己食物的正宗性,以在行業同品類裡吸引眼球。一道正宗的食物通常這樣被定義:使用來自原產地的食材,並用特定的方式烹飪。正宗食物所帶來的 “唯一感” ,成為旅行體驗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段旅行裡,如果沒有品嚐到當地美食就不完整,或者對吃貨們而言旅行的意義根本就是尋味之旅。

為什麼我們對正宗的食物如此著迷,純粹是因為好吃嗎?其實不然,對於美食的評定標準,常常存在 “正宗” 和 “好吃” 兩種態度。原產地食材、不變的配方、講究的工序,這些因素給 “正宗” 二字一種難以撼動的權威,給消費者一種絕對不會 “踩雷” 的安心感。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正宗的煎餅果子,加火腿生菜是絕對不行的,麵糊必須是用綠豆麵,餜子(油條)必須是剛炸的。©Sohu.com


在美食原教旨主義權威下成立的諸多協會,例如意大利那不勒斯披薩協會(AVPN)、天津煎餅果子協會等,用教科書般的程序去規範食物的標準,在一些專業廚師看來更像是少數集團的獲利方式:由指定標準的人去評定一樣食物的好壞,意味著協會可以從原材料的供應鏈等環節裡獲益。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協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己踩坑,能吃到穩定又不出錯的美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堅持正宗,是不是就打壓了創造力?原本被定義為正宗的食物,隨著人們口味的改變做出的調整算不算違背教義?

意大利米三餐廳主廚 Massimo Bottura 在大師課教授大家制作青醬時就一直強調 “進化” 。用麵包屑代替松仁做出的青醬 2.0 版本不僅保留了香氣,還消除了堅果吃多後帶來的油膩感。即使是小小的改變,也讓他自信地表示這就是 “青醬的進化” 。面對祖母的傳家食譜,改變不一定要全盤推翻,細節的調整大有可為。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青醬 2.0 或許不 “正宗” 了,但卻更好吃了。正宗和好吃之間本沒有明確的分割線,比如掀起話題的北京小吃:豆汁、炒肝、滷煮……再地道不過了吧?仍舊被外來食客當作異端,陳曉卿老師也忍不住發言為北京味道正名。

有人認為,正宗代表著的是某個社會群體對某種滋味的審美,所謂的 “不好吃” 可能只是其中的美未被參透,這是一個擴展味蕾感知能力的過程。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蒲公英》劇照。©豆瓣


在電影《蒲公英》裡,我們可以看到 “正宗黨” 追求一碗完美拉麵的極致態度。抱著做出一碗正宗拉麵的決心,蒲公英接受了貨車司機黑郎的魔鬼式訓練。經過一番體力與腦力的考驗後,她滿懷信心把拉麵端到客人面前。沒想到吃麵這一步還有 “正確” 的方法:先用筷子輕拍肉片,和它說聲抱歉後,再吃麵條,喝湯要喝三遍…...只有這樣才能讓一碗拉麵的美味達到峰值。從製作到品嚐這一連串的儀式感,讓我開始懷疑自己以前吃的都是假拉麵。

如果你看過 Netflix 的紀錄片《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主廚 David Chang 在片中表示正宗像是極權主義的一種狀態。如何用食物挑戰文化邊界,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無論披薩老店的老闆如何把蛤蜊披薩、菠蘿雞肉披薩等視為異類,他依然毫不吝嗇表達自己對不正宗美食的喜愛:連鎖店的披薩、放了吞拿魚的披薩,只要好吃,就全盤照收。

也許對忠於味蕾的吃貨們來說,不問祖籍出身,好吃才是不變真理。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在行業內大肆營銷 “正宗” 的同時,對創新、創意的嘉獎也從未停止。《米其林指南 2020 北京》一出爐便引起譁然,江浙菜餐館被評三星,京城老字號 “落選” ,引起食客和餐飲界人士的不滿。一向代表業界權威的米其林指南,自打進入中國後就反覆被指 “水土不服” ,被質疑外國人不懂中國胃。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甜豆花與鹹豆花之爭是美食圈的一個永恆話題。©菜菜美食日記


離開發源地的食物就不正宗了嗎?同樣的食物越過地理界限後,受地域和飲食習慣影響變得更有 “在地感” 未嘗不是食客們喜聞樂見的變化。一道紅燒肉,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 “正宗” 做法,豆花湯圓粽子的甜鹹之爭也從未間斷。一碗拉麵,從西北到江南,從日本到紐約,由於食材和烹飪技法的變化被戴上 “不正宗” 的帽子。但只要不正宗的食物能抓住味蕾,就會贏得肯定。

我們對味道的喜惡,和固有印象密切相關。這種對食物的固有印象到底是怎麼產生的?知乎相關問題回答者認為,固有印象既受到純粹的生理因素影響(食物的能量),又受到半生理半心理因素影響(情緒),還受到純粹的心理因素影響(認知和社會文化)。每一個固有印象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樣的食物有人愛之深,也有人痛之切。

其中純粹心理因素影響的部分,通常來源於我們的記憶與習慣。尋找兒時味道似乎是每一個老饕的 “必經之路” ,用味道喚醒記憶裡的美好感覺,成為一種莫名的執念。我的一位四川朋友就曾經多次嘗試復刻小時候常吃的抄手,費盡心思空運當地食材、包抄手的手法堪稱專業,但做出來的味道就是和印象裡的味道對不上號。後來才發現,原來兒時小館子裡的抄手並不會下功夫熬一鍋靚湯,加了味精的湯底才是騙過味蕾的秘密。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正宗的肉夾饃由白吉饃與臘汁肉組成,不用酥餅,也不用青椒。©Pinterest


在吃這件事情上,與其聽別人說,不如相信自己的舌頭,吃本來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個人化的事情。從高級美食到街邊小吃,從酸甜苦辣鹹到需要大膽嘗試的 “臭” ,讓舌頭為你提供正確答案。至於正宗與否,夢裡的肉夾饃未必正宗,正宗的肉夾饃也未必合你的胃口。


《Taste What You’re Missing》Simon and Schuster

《12 Facts About the Sense of Taste》Jordan Rosenfeld

《What Food Porn Does to the Brain?》Cari Romm

《Gastrophysics: The New Science of Eating》Charles Spence

《Ugly Delicious》Netflix

《對於食物而言,「正宗」的意義何在?》知乎話題

《餐飲人一直看重的是好吃和正宗?其實還有一個也很重要》龔偉,餐創記


食物「正宗」的標準由誰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