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造病毒!英美澳多国科学家发表新冠病毒起源自然的多个证据

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日前刊登了一篇有关病毒起源的重要文章。

包括美国等多国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根据已发表的数据得出多项自然选择的证据,明确提出SARS-CoV-2冠状病毒不是实验室产物,源于自然进化过程

文章通讯作者Kristian Andersen教授来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者包括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的Robert Garry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的Edward Holmes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Andrew Rambaut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W. Ian Lipkin教授,均为知名的病毒学或流行病学研究者。

文章中提到,在COVID-19爆发后不久,中国科学家就快速对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将数据公开,提供给全世界的研究人员。Andersen教授与合作者根据基因组序列,研究了新冠病毒的几种典型特征,来探索SARS-CoV-2的起源和进化。

具体来说,科学家们重点分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两大特征:受体结构域(RBD)和蛋白酶裂解位点。S蛋白位于病毒表面,是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攻城锤”。它通过RBD“勾住”宿主细胞,在蛋白酶作用下,特定的裂解位点被切开,促进病毒表面与细胞膜的融合,让病毒内的遗传物质注入被打开的细胞。

自然进化的证据

从以往对冠状病毒的认识可以知道,RBD是冠状病毒基因组中最容易发生突变的部分。在已知的同类冠状病毒中(比如SARS病毒),RBD有 6个氨基酸是病毒结合宿主细胞ACE2受体的关键,从而也是决定病毒能感染哪种(些)动物的关键。新冠病毒尽管与SARS病毒十分相像,但这6个关键氨基酸中有5个都不一样。

现有的研究证据显示,新冠病毒的RBD可以与人类ACE2受体高亲和结合;但假如用计算分析来预测什么样的序列最适合与人类ACE2受体相结合,会发现新冠病毒的氨基酸分子特征并非最优选择。换句话说,从新冠病毒RBD的结构来看,它们结合人类细胞的作用方式,不是人为计算出的产物,更像是自然选择才有的结果

特殊的蛋白酶裂解位点是新冠病毒的另一个特征,同为β冠状病毒的SARS病毒等并不具备。并且研究人员分析,即使在体外进行培养,要出现这些特征的可能性很小。

从SARS-CoV-2的整体分子结构来看,同样支持自然进化。因为如果有人试图设计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作为病原体,那么势必利用已知的致病病毒作为骨架基础。但科学家们发现,

SARS-CoV-2的整体结构与已知病毒差别很大,与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更为相像

“S蛋白在RBD部分的突变,独特的整体结构,新冠病毒的这两大特征,可以排除SARS-CoV-2起源于实验室操作的可能性。”Anderson教授说道。

病毒起源的理论猜测

根据基因组序列的分析,Anderson教授等科学家分析了SARS-CoV-2最可能的自然起源方式:一是先在动物宿主中发生了自然选择,演变为致病状态,然后传给了人;二是非致病的版本从动物传到人后,在人类中发生了自然选择,演化为目前导致流行病的致病病毒

在前一种情况下,新冠病毒S蛋白的两大特征会在进入人体前已经进化到现有状态,如果致病病毒株在动物中出现,那么将会增加未来爆发的可能性。第二种情况,即非致病性冠状病毒传入人群,再发展出类似于SARS-CoV-2的特征,则未来爆发的机会比较低。

目前在某些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相关冠状病毒与SARS-CoV-2存在相似性,但现有证据还很有限,

不足以证明它们是直接来源,可能还有中间宿主。研究作者之一Andrew Rambaut教授强调,目前很难知道更可能是哪种情况。

要进一步追踪病毒起源,科学家认为,对相关疫情发生早期地区的动物和人做回顾性血清学研究十分重要。

结论

这些科学家在文章中总结说,“我们回顾了从基因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对SARS-CoV-2起源做出的推断,提出了SARS-CoV-2基因组的显著特征,并讨论了这些特征可能来自哪里。我们的分析清晰地表明,SARS-CoV-2不是实验室构建产物,也不是有意操纵的病毒。(Our analyses clearly show that SARS-CoV-2 is not a laboratory construct or a purposefully manipulated virus.)”



分享到:


相關文章: